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口服普瑞巴林与奥卡西平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老年PHN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组各30例,2组均常规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治疗,A组加口服普瑞巴林治疗,B组则口服奥卡西平,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第4、5、6项)。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VAS和睡眠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组在治疗后1周VAS及睡眠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优于B组;两组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口服普瑞巴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起效快、可显著改善睡眠,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0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四组,A组(n=15):单纯药物治疗;B组(n=15):药物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n=15):药物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D组(n=15):同时给予药物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及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期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辅以常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观察其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03-10/2004-06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持续疼痛1个月以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甲钴胺治疗组50例、中药加味组55例及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组55例;分组治疗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止痛时间和止痛效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经治疗3周后,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组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90.9%,甲钴胺治疗组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72%,中药加味组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70.9%,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组在止痛效果上与甲钴胺治疗组和中药加味组相比较差异意义非常显著(χ2=7.551,9.123,P<0.01)。结论: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两种药物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比单独应用一种药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胸椎旁阻滞组(A组,n=30),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组(B组,n=30)。两组患者所用消炎镇痛药物均为:复方倍他米松、盐酸利多卡因、盐酸罗哌卡因、甲钴胺每周1次,共3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e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值,是否存在痛觉超敏以及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值和PSQI均显著降低(P0.05);三次治疗后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组(B组)的VAS评分及PSQI均较胸椎旁阻滞组(A组)低(P0.05);两组患者痛觉超敏均显著改善(A组85%,B组85.71%),两组患者治疗中和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疼痛门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共36 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 组12 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椎旁神经阻滞治疗,B 组12 例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治疗,C 组采用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 及14 d记录三组患者VAS 评分,结果 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但A 组在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与B 组及C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A 组治疗后VAS 评分均低于B 组及C 组(P <0.01).结论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能够很好地缓解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共鸣火花和TENS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确诊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共鸣火花和TENS联合治疗)和对照组(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15 d,2组患者疼痛均有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和60%,睡眠质量改善率分别是85%和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共鸣火花和TENS联合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接受假刺激,B组接受5 Hz rTMS,C组接受10 Hz rTMS,共10次(2周)。于治疗前(T0)、每次治疗后(T1~T10)、治疗结束后1个月(T11)、治疗结束后3个月(T12),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患者总体印象变化量表(PGIC)评分、药物调节情况评分(MR)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与A组相比,T3~T12时B组和C组VAS评分降低(P 0.05),T7~T12时,C组VAS评分低于B组(P 0.05);B组平均VAS降低率低于C组(χ~2=5.347, P 0.05);T12时,B组和C组PSQI和PGIC评分低于A组(P 0.05),C组评分低于B组(P 0.05)。三组间MR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5 Hz和10 Hz rTMS均能有效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10 Hz rTMS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8.
中药联合甲钴胺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性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观察其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03-10/2004-06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持续疼痛1个月以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甲钴胺治疗组50例、中药加味组55例及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组55例;分组治疗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止痛时间和止痛效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经治疗3周后,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组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90.9%,甲钴胺治疗组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72%,中药加味组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70.9%、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治疗组在止痛效果上与甲钴胺治疗组和中药加味组相比较差异意义非常显著(X^2=7.551,9.123,P&;lt;0.01)。结论:中药加味联合甲钴胺两种药物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比单独应用一种药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60例胸背部PHN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n=20)为经皮胸椎旁选择性神经根复方倍它米松阻滞联合药物口服治疗组,C组(n=20)经皮胸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C组与B组术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PH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比较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两种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治疗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PHN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B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氨酚羟考酮。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15、30d,共6次,对A组和B组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执行补救措施的病例数。 结果:两组治疗后1、3、7、15、30d VAS评分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组间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后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而递减,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除1例患者导管脱出外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B组药物的副作用与A组相比,不良反应种类多且明显。 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PHN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硬膜外阻滞联合加巴喷丁及氨酚羟考酮治疗效果更佳,尤其是早期使用,能迅速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胸腰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随机分为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联合神经妥乐平组(A组,30例)、射频热凝组(B组,30例)、神经妥乐平组(C组,3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治疗前、后V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VAS比较,A组与B、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疗效比较,A组与B、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射频热凝联合神经妥乐平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射频和单纯使用神经妥乐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不同部位治疗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按TENS的治疗部位将1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同时刺激偏瘫侧上、下肢组(上下肢组)8例和单独刺激偏瘫侧上肢组(上肢组)6例。2组患者分别接受1次45min的TENS治疗,刺激频率为100Hz,脉宽为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分析双侧上、下肢或双上肢SEP检测过程中N9和N20的波幅及潜伏期,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SEP的重复检测信度,并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所得到的SEP结果差异。结果2组患者2次检测的SEP值等级间相关系数(ICC)值为0.9006—1.0000,上肢组优于上下肢组。治疗前、后比较,上下肢组的N9和N20波幅及潜伏期无明显变化,而上肢组N9及N20波幅增高,潜伏期缩短,以N20的改变更为显著。治疗前2组患者SE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以治疗前SEP值为协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2组患者SE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次45min的TEN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SEP值,单独刺激上肢或同时刺激上下肢均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但单独刺激上肢的方法可重复性更高,SEP值的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M0RA-color疼痛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group A)和假治疗组(group B),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加入M0RA-color疼痛治疗仪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估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周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比假治疗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0RA-color疼痛治疗仪可明显减轻PHN患者疼痛,降低抑郁焦虑程度,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intensity versus low-intensit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and versus placebo for treatment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Three groups of 20 patients each (A, B, C) were studied. In group A high-intensity TENS was delivered at 3 times the sensory threshold with frequency of 100 Hz; in group B low-intensity TENS was delivered at the sensory threshold with frequency of 100 Hz. Group C received placebo stimulation. The treatment protocol consisted of 12 sessions (4 weeks). Before treatment, at the end of it and one month after,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 for flexion, extension, abduction and external rotation were evalu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f PROMs were recorded for group A, but not for groups B or 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祛痛汤结合多虑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1年9月以来接诊的PHN患者9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肌肉注射维生素B1和B12以及多虑平;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上口服中药祛痛汤治疗。每个疗程10d,治疗持续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立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综合疗效评定为痊愈12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到91.1%;对照组综合疗效评定为痊愈8例,显效14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到77.8%,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祛痛汤结合多虑平治疗PHN的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是PHN较佳的治疗选择之一,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