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眼病针灸临床心得530027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吴新贵眼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临床上通过针刺调整脏腑...  相似文献   

2.
五轮,即血、风、肉、气、水五轮,分别相应于心、肝、脾、肺、肾五脏。眼为人体的五官之一,是视万物,察秋毫,辨五色的视觉器官,其功能活动是整体活动在眼局部的具体表现。目之五轮,内应五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人在多年眼病的临床中,察五轮形色,脉证合参,辨明所属脏腑,把握顺克逆从,标本兼顾,投方用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我院关幼波教授,对各科病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介绍关老论治眼病验案四则如下。一、理内眼先审脏腑调肝家首重气血眼居五官之首,为肝家之外候,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以濡养。眼病源于心肝肺胃者,多属实热之证;涉及脾肾者,精气虚损者多。内眼病症,多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外眼病症,多因风火为患。故应详审病涉何脏何腑。关老体会,肝胃同病之证,必有阳明燥热,治宜清  相似文献   

4.
眼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缩影,眼病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可反应于眼,眼所患疾病,亦会波及所属脏腑,临床辨治眼病要坚持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五辨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的中医临床思维。“辨症”,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把握,结合现代科技检查手段扩大了中医眼科的外在表征诊治范畴;“辨证”,主要是辨眼病的病位和病性,以及证的轻重、缓急、兼夹、真假等情况;“辨病”,包含眼病的中西、因果、善恶、新久四个方面;“辨人”,辨眼病患者的个体差异;“辨机”,把握眼病发病先机,解决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面。从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五个方面运用于眼病诊治,为中医临床诊疗眼病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流目流骨鹨眼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其视觉功能的正常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血的濡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临床上通过针刺调整脏腑经络气  相似文献   

6.
六经辨证,始创于后汉张仲景,我国著名的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首次将六经辨证引入眼科疾病的诊治中。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经络实为五脏六腑之道路,没有经络交通,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于眼,而眼目一但患病,则相应经络亦会有不同的反应点。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是有理论根据的。眼睛中的葡萄膜泛指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组织。葡萄膜炎为眼科常见的疑难眼病之一,在该病的中医诊疗中以六经辨证体系为统领,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确定病位,结合八纲辨证以辨病性,对全面调整患者的体质,阻断或减轻疾病的复发,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肾与眼的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肾与眼的关系浅析张彬刘怀栋(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孙胜军(河北省行唐县医院050600)眼为五官之首,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眼位置高,系联周身,故此,了解肝肾与眼的关系十分必要。《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之所...  相似文献   

8.
苏藩主任为全国第四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导师从医50年,从事中医眼科临床40余年,通过体悟<内经>等古籍对眼与五脏六腑密切关系的阐述,在眼病治疗中重视脏腑辨证,认为眼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牟洪林教授治疗麻痹性斜视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睦谊 《天津中医药》2006,23(3):187-188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眼外肌麻痹而引起的双眼复视、眼位偏斜、眼球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早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记载。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偏视》云:“目是五脏六腑之精气,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睑废》云:“此证  相似文献   

10.
偏风小议     
偏风作为病名,首先出自《素问·风论篇》,它是与脏腑之风相对而言的。经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这里所言俞者乃经气流行转注之所也,是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点。风邪入中五脏六腑之俞,循俞而入其脏者,发为脏腑之风。正如张介宾  相似文献   

11.
《银海精微》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海精微》托名孙思邈著,一般认为是宋元时代的著作。尽管其成书年代与作者,目前尚难定论,但作为现存为数极少的中医眼科古籍之一,其学术价值是肯定的。今就《银海精微》的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宗灵素眼脏一体经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银海精微》始终遵循《内经》所倡导的整体观思想,去认识和诊治眼病,阐述眼的生理和病理。在生理上,强调眼依赖于脏腑气血的濡  相似文献   

12.
刘如明 《河北中医》2007,29(1):68-68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高度概括了眼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又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五脏中眼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临床上眼病从肝论治的方法颇多,现将泻肝法在眼科临床中的运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脏腑、经络以及五体七窍所组成。眼为七窍之一,其视觉功能的发挥,主要与脏腑功能的协调及其所生化、储存的精气血津液与经络贯通有关。所以《灵枢·大惑论》把目与脏关系总结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由此可知,眼目的生理、病理是直接受脏腑及其  相似文献   

14.
心悸虽不离于心,亦不止于心,其与五脏六腑均密切相关。心悸多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体虚 劳倦等因素导致心之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邪阻心脉、心神被扰所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他脏腑 失调如肝气郁滞、脾虚生痰、肾阳亏虚、肺失通调、胆气虚怯等均致心神导致心悸,故五脏六腑令人心悸。重 视其他脏腑对心悸的影响,不拘泥于心之为病,宜因脏腑不同,证型不同,各立方药,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脏腑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中心,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不在脏腑的统摄之下,眼也不例外。眼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与脏腑密切相关,脏腑的精、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眼,眼才能保持其正常的视觉功能,脏腑功能的失调,是发生眼病的内因。  相似文献   

16.
眼能辨色视物,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灵枢·大惑论》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察受于脾而上贯于目”(《兰室秘藏》),说明眼与脾的联系至为密切。脾脏功能失调,则可导致眼病。因此,东垣强调,眼科“凡治病,不理脾胃……,治林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兰室秘藏》)。近年眼科医家从脾论治眼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兹就有关资料,作一综述,以供参考。一、内障眼病1.眼底出血:本病可因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所致。蔡氏以四君子汤或归脾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 眼是视觉器官,它和整体(包括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相似文献   

18.
肖家翔 《中医药通报》2008,7(3):33-34, 39
中医眼科有“目病属火”之说,因手足三阳经起止于目,或循于眼周,外感六淫之邪可化热生火,循经上客于目;情志内伤,五志之火,皆可上犯于目,尤其是肝火,因肝主情志,肝气通于目;因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化火,邪火势盛,可上扰于目;因目既为肝之窍,亦为心之窍,君相二火妄行,必上窜于目。目虽居于上,但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火邪为患,使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运转失常,火邪既可灼津炼液为痰,又可熬血动血为瘀,导致目之玄府不通,目络不利引发眼病。针对致目为病之火以及目窍为人体升降出入玄府之特性,因此治眼病之火,在实火者泻其有余,虚火者补其不足的总则下,须注重具有眼科特色的发越郁火、平降气火,泄散阴火。  相似文献   

19.
梁凤鸣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擅长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等。现将梁凤鸣运用针刺及中药治疗麻痹性斜视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目为宗脉之所聚,脏腑精气通于经络上滋于目,视而精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密切,五脏六腑的精气依靠经络为之贯通,并通过经络的运行上注于目。  相似文献   

20.
脏腑名称训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似乎都认为中医所论之五脏六腑,并非现代解剖学上之五脏六腑,其名虽同而实则异,此说似乎已成定论,但如潮本来源,探寻一下脏腑名称之轨迹,就会发现现代解剖学上之脏腑名称,实是沿袭中国古代所定之脏腑名称的,所以就脏腑之实体而言,古今所指当大体相同。只是限于条件,古人只能用朴素的哲学概念分析,用以天喻人的认识方法类比推理,然后加上大体解剖知识与极其细致的临床观察,综合说理,所以其认识大致可靠,只是有欠精确之处。西医的发展基于生理、病理、解剖,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故有科学根据,但其认识常忽略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