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30-433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湿、浊阻范畴,对从痰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脏腑辨证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本病病位以脾、肝、肾三脏为主,病机为脾失健运,脂浊停留;肝失疏泄,津留为痰;肾失气化,水凝为痰。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宜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注重脏腑相关的整体化治疗,化痰泄浊,促进血脂转运及排泄。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2.
通过医案的系统梳理,总结了温伟波教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导师温伟波教授认为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湿、瘀相互搏结,阻滞经络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临床以健脾祛湿、化痰活血为治疗大法,"调脂化浊汤"为温伟波教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来胜 《陕西中医》2001,22(2):94-95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乃肝、脾、肾三脏之虚为本 ,痰浊、瘀血为标的病证。应以调理脾胃 ,补益肝肾 ,祛痰除浊 ,活血化瘀综合治疗为大法  相似文献   

4.
高脂血症是脂肪肝、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痰瘀交阻而成,其病机以脾气虚弱为本,痰瘀致病为标。探讨从气治疗高脂血症的理论依据,并从健脾气、补肾气、疏肝气三方面具体论述从气论治高脂血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丽娟教授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常用方剂以及临床医案的分析,总结其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经验。黄教授认为高脂血症病位在脾,脾虚、痰浊、血瘀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因素,病机之本为脾虚,标为痰浊、血瘀,以健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辨治高脂血症重在理脾化痰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熊文生 《新中医》1996,28(11):4-5
本文简述了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认为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变生痰湿脂浊,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由于痰成于脾,也化于脾,从而提出高脂血症的治疗,应重在理脾化痰。  相似文献   

7.
从脾论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熊文生 《新中医》1997,29(5):58-59,34
从脾论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与展望熊文生中医论述高脂血症,脏腑离不开肝、脾、肾,病理变化离不开痰浊与瘀血。本文就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的有关资料进行综述。1从脾论述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1.1脾与高脂血症发病的关系近年来的报道表明,高脂血症的发生与脾的关系尤为密...  相似文献   

8.
高脂血症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脾"对高脂血症发病进行探讨,认为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始动因素,辨治应重视健脾,旨在为今后进一步中医研究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浅析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痰、瘀互为因果,而二者与高脂血症的发病又呈病理相关性与渐进性,故高脂血症的治疗应从"痰浊""血瘀"立法,重在调理肝、脾、胃三脏.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建东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以健脾、化湿、祛痰、行瘀等治法自拟温胆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学并无高脂血症的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入眩晕、胸痹、痰饮、血瘀等病证范畴。高老师认为,高脂血症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正虚即脏腑气血虚衰,主要责之于脾、肝、肾,邪实主要指湿浊、痰浊、瘀血内停。脾  相似文献   

11.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2.
张蓉蓉 《河南中医》2012,32(3):286-287
白细胞减少症,究其本质当属气虚、血虚、阳虚、脾虚,史亦谦治疗此病以补益为要,善用甘温,尤重补脾,以甘温补脾为治疗大法。同时对虚中挟实及兼感外邪者,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内外兼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是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蕴湿、痰阻、血瘀、气机紊乱等病证,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动物均未出现肾虚或脾虚,贫血对照组大鼠近1/3的动物先后出现脾虚,但无肾虚证形成;而在缺铁组大鼠中,实验17天后即见肾虚证形成,许多大鼠先后出现脾虚,其中近43%的动物由脾虚转化为肾虚或脾肾两虚。缺铁大鼠脾虚证与贫血对照组脾虚证的差异在于前者血清铁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而肾虚、脾肾两虚大鼠的血清铁更低于脾虚见证者。缺铁诱发肾虚时,红细胞膜蛋白的异常更为明显。结论:铁可能是肾与脾关系至关重要的生化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魏天贵  党中勤 《河南中医》2020,40(3):372-375
党中勤教授认为肝硬变腹水是由于肝病日久,肝病传脾或者脾虚肝乘,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疏泄不利,体内水邪泛滥,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标实为水。在肝硬变腹水的治疗中,党老师非常注重实脾,着力于补益脾气,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恢复正常,气机调畅,水湿得化。在培补中宫脾土的同时,党老师也非常注重水肿的消除,临床治疗中加入四苓散以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以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肿泄泻,且不妄用攻下逐水药物。党老师继承前人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健脾益气、活血利水为大法,总结出临证用药经验方黄芪泽苓汤,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疗效,能够消除腹水,提高血浆白蛋白。  相似文献   

16.
多数慢性胃病患者反复发作的诱因多为饮食不慎、情志刺激等,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胃病中单纯的虚、实、寒、热证并不多见,往往相互错杂为患,治疗颇为棘手,当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以"衡"为期,众所周知,脾胃病易治,却难以根除,主要原因在于初愈后调理失当。除了告知患者节饮食,调情志外,临床上常给患者开具用于无病时服用的方药来预防复发,嘱其间断服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实证钡条胃排空功能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脾胃虚实证胃排空功能状态。方法 :通过口服钡条的方法 ,观察患者服标准钡餐后不同时间胃排空率和钡条排出率。结果 :脾胃湿热组患者的胃排空率和钡条排出率比脾虚组和正常组显著降低 ,而脾虚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8.
陈玉超教授以中医"虚劳"理论为指导提出癌因性疲乏的病机以本虚为主,邪实为标。其本虚多归为心、肝、脾、肾的不足,标实则与气滞血瘀、络脉不通密切相关。脾虚毒蕴是其发病的起始,阴虚肝郁、心神暗耗是其加重的关键,肾精亏损是其缠绵难愈的根本,正虚失调,久病入络,气血瘀滞,形成本虚标实的复杂证候。治疗当以补宜为主,辨证采用益气健脾、养阴柔肝、养心安神、填补肾精的治疗法则,标实者可配合应用理气化瘀法并结合症状进一步化裁。对于慢性消耗性的疾病治疗不可急于求功,选方用药多采用性情平和之品,治疗当小攻小补,补大于攻,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19.
侯静  孙西庆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12-2314
以中医学传统理论为依据,阐述老年呆病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主要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标实主要为"气、血、痰、火、瘀诸邪阻滞脑窍,脑窍失利"。文章试论述脾虚生痰的病机,结合古籍论述指出脾虚生痰这一病理因素及病理产物与老年呆病关系密切,尤从痰湿生成之后直接或间接蒙蔽心脑二窍,使得神机失用,或联合郁火、气滞、瘀血等致病因素致发脑窍失利而共同致发呆病,且痰浊生成之后,久而又能虚脾,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使得疾病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标实以风、火(热)、痰、瘀为主。其病责在肝胃气机失常;本虚以气阴亏虚为主,病变主要责之脾肾,因此,邪实治在肝胃,正虚调补脾肾便是中风病证治的基本规律。由于标实本虚难以绝对分开,故治肝胃与补脾肾又常相兼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