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40例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患者,将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20例DDD患者纳入最小化心室起搏组,其余20例无或未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DDD患者纳入传统双腔起搏组。通过程控随访观察患者心房和心室的起搏比例;通过SF-36健康调查简表观察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没有观察到与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有关的不良反应;最小化心室起搏组患者心房起搏比例与传统双腔起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化心室起搏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较传统双腔起搏组显著降低(34.1±24.2%∶62.2±25.4%,P<0.01);较传统双腔起搏组SF-36得分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降低患者心室起搏的比例,但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最小化心室起搏中的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在病态窦综合征(SND)与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差别.方法 入选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52例,并将患者分为SND组32例(62%)和AVB组20例(38%).首先关闭MVP模式,将起搏器程控调为生理型起博(DDD/R)模式,于3个月随访时将MVP模式打开.通过程控仪随访观察患者心房和心室的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和房性心律失常(AA)负荷.结果 SND组患者MVP模式与DDD/R模式相比,心室起搏百分比(VP%)及心房起搏百分比(AP%),AA负荷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心房高频事件(AH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B组患者MVP模式与DDD/R模式相比,VP%显著下降,两组AA负荷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P%、A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心动过缓的患者,MVP模式相较DDD/R模式可以显著地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无论是病窦综合征的患者还是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可以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最小心室化起搏功能与最佳房室间期优化对减少心室起搏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符合标准患者入选。随机分为最小心室化起搏组(RVP,n=16)和超声优化下最佳房室间期组(OAV,n=14)。首先,分别在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交叉(RVP转OAV,OAV转RVP),并于术后1年再次随访。随访中评估右室起搏比例、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P较OAV组的右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P0.05)。至术后1年随访时,OAV转RVP组的右室起搏比例较RVP转OAV组明显降低(P0.05)。交叉前后的自身比较显示起搏器RVP功能打开后能显著降低右室起搏比例(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两组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优化方式对于患者短期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RVP较OAV能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最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最小化心室起搏优势的新证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起搏器能有效减少和根治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晕厥和猝死,是上一世纪心血管领域最令人振奋的进展。50年来,这一技术从未间断地向前发展。就生理性起搏而言,经房室同步、变时性起搏两阶段后,现已跨入心室同步化生理性起搏的第三个时代,其最大程度减少了不良性右室心尖部起搏,进而保持了心功能,减少了心房颤动的发生。此外,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还开创了起搏模式转换的新理念。传统的模式转换是双腔起搏器患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时,从心室跟随(DDD)工作模式转换为心室不跟随(VVI、DDI),而新的模式转换是从AAI(不跟随)遇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出现时,将转换为心室跟随(DDD)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43例植入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DDD(R)起搏器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随机交叉关闭或打开AV search功能各3个月,分别在第一阶段(3个月末)、第二阶段(6个月末)程控获取心室起搏百分比(Vp)、高频心房事件及测试血浆BNP值。结果43例患者按计划完成随访,AV search关闭组心室起搏(VP)比例为78.0±10.3%,心房高频事件为58±15次,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为333±30pg/ml;AVsearch打开组Vp比例为15.9±4.8%,心房高频事件为29±13次,BNP65±21 pg/ml,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 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心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根电极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VDD)心房电极感知功能的稳定性。方法:测试了14例安装单根电极VDD的患者在不同体位、扩胸运动及日常活动时的心房漂浮电极的最低感知阈值。并将术中测得的P波与术后测得的心房最低感知阈值做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4例中有12例患者不同体位的心房感知阈值不一致。其中9例在坐、立位时感知阈值最低,将心房感知阈值调至较最低感知阈值低两档的位置后做Holter检查,全部患者心房感知、房室顺序起搏功能良好。扩胸运动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过度感知。术中所测P波振幅与术后测得的最低心房感知阈值相关性良好(r=0.69,P<0.05)。结论:单根电极VDD可替代双电极导管的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双重反应型起搏器(DDD),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8.
具有自动心室夺获功能的起搏器最初应用于VVI起搏[1,2 ] ,为延长双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近年这个功能被用于双腔起搏器。我们应用的 2 6例 ,取得良好效果。资料和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适合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48例 ,分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组 (A组 )和普通DDD起搏器组 (B组 )。A组 2 6例 ,男性 15例、女性 11例 ,平均年龄 (5 5 3± 11 5 )岁 ,三度房室阻滞 (AVB) 1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16例 ,冠心病 13例、高血压病 6例 ,不明原因 7例 ;B组 2 2例 ,男性 12例、女性 10例 ,…  相似文献   

9.
VVI型起搏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因其植入方便、价格低廉、能挽救病人生命等而众所周知,但这种非生理性起搏模式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起搏器综合征、心功能恶化、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等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临床上多采用对症治疗或更换为生理性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有自动阂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的节能效果及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病人,其中男21例,女14例,植入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DDD起搏器后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2年分别检测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及心室刺激除极波振幅和极化电位。结果: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2周达到最大值,由原来的0.42±0.32V升至1.05±0.82V,以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80±0.58V。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打开后,心室起搏输出电压稳定于1.31±0.46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大大节省了能量输出。同时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保护性起搏,保证了起搏的安全性。结论: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能自动调整起搏电压,高能量保护性起搏,节能效果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起搏器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或其它心电干扰导致错误的起搏抑制,设置了噪声反转功能。当起搏器遇干扰信号启动噪音反转功能后,不论有无自身激动存在,它将以下限频率或传感器频率发放脉冲。双腔起搏器心室安全起搏功能是为了防止交叉感知引起心室起搏的抑制。在心房起搏事件后,将开启一个110ms的安全起搏间期,在此间期内如发生心室感知,起搏器将在心房起搏110ms后发放心室电脉冲。室性心动过速致双腔起搏器噪音反转并心室安全起搏的心电图极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起搏心电图(V)双腔起搏器心电图(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4):228-233
如前所述,DDD起搏器具有类房室结的传导功能,植入后可使患者原有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图5)。DDD起搏器类房室结传导功能具有多方面含义,这些功能特点在其心电图上都有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起搏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目的已不仅是为了维持患者的基本心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要求心脏起搏尽量模拟生理模式,即保持房室、左右心室、心室各个节段的同步活动,这与起搏部位选择、起搏模式及起搏参数优化密切相关。本文就起搏部位,起搏模式及起搏参数优化减少心室起搏比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生理性起搏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而单腔心室起搏(VV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随着年龄和病情的进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房室阻滞(AVB)。基于上述原因,DDD被认为优于VVI和AAI。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双腔起搏是否符合生理,是否一定优于其他工作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资料1.1选择对象 选取2007年-2008年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患者,根据起搏器模式分为(VVI/VVIR)组和(DDD/DDDR)组;同时将双腔起搏器分为DDD和DDDR组.  相似文献   

17.
<正> 单腔VVI自动阈值夺获起博系统近几年已应用于临床,其安全省电,但不能满足生理起搏的需要,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来,此项技术已用于双腔起搏系统.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已安置美国Pacesetter公司生产的双腔自动阈值夺获起搏系统6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6例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住院并植入双腔自动阈值夺获起搏系统的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4~73岁(平均58岁).基础心脏病:冠心病2例,肥厚梗阻心脏病1例,原因不明3例,基础心律失常包括:病窦2例,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双束支阻滞1例,其中1例伴有阵发性房速、房颤.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 ,国外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已取得初步疗效 ,国内也开始用于临床。最近 ,我们应用双心室、右房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 1例获成功 ,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6 2岁 ,因反复发作心慌、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全身浮肿 10年 ,再发加重 10天于 2 0 0 0年 11月 12日第13次入院。前 12次均因心衰入院 ,最严重时 1年住院 4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心扩大、二尖瓣中度返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宽度 0 .16ms。入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经药物治疗控制心衰后 ,于 2 0 0 0年 12月 2 1日行双心室、右心…  相似文献   

19.
选择30例接受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的双腔DDD(R)起搏器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AV search打开时心室起搏(VP)比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Tei指数均较关闭时降低(P均<0.01),且血浆BNP水平、左室Tei指数与VP比例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右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双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0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 ,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于左室侧静脉、心大或心中静脉 ,行双心室同步起搏 (其中 2例为四腔起搏 )。通过临床观察、超声心动图测定及 6分钟平地行走评定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行双心室起搏 ,产生较窄 QRS波 ,临床心功能从 ~ 级提高至 ~ 级 ( NYHA) ,同时使二尖瓣返流减少 ,射血分数提高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 ,6分钟平地行走距离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可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