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以及再内皮化的影响,评价对损伤血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即G-CSF预处理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7d开始皮下注射G-CSF,连续7d后,进行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损伤;G-CSF后处理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即刻开始皮下注射G-CSF,连续7d;对照组:只进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3组大鼠均于术后即刻,3,7,14,21及28d,取损伤血管段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增殖的情况,并采用RT-PCR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G-CSF预处理组内膜面积小于G-CSF后处理组及对照组,管腔直径多于对照组,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在3组中最低。G-CSF预处理组中eNOS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CSF后处理组中eNOS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G-CSF预处理组与G-CSF后处理组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CSF可促进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的进程,抑制内膜增生过程,对球囊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预防血管成形术术后的再狭窄,G-CSF预处理组较G-CSF后处理组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苯妥英钠促进创伤修复的特殊药理学作用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修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术后大鼠分为苯妥英钠组和损伤组。术后28天处死大鼠,取双侧颈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血管病理学染色分析。结果术后28天,苯妥英钠组内膜面积(0.154±0.018mm2比0.204±0.054mm2,P<0.01)、内膜/中膜面积比(1.70±0.08比2.26±0.46,P<0.01)、再狭窄率(59.5%±3.2%比75.9%±13.3%,P<0.01)均小于损伤组,管腔面积(0.106±0.024mm2比0.063±0.034mm2,P<0.01)大于损伤组;内膜细胞密度(72.18±20.08/cm2比84.85±10.77/cm2,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9.89±7.63个/200倍视野比23.03±13.95个/200倍视野,P<0.0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30.91±20.05/200倍视野比61.81±16.57个/200倍视野,P<0.01)均小于损伤组;新生内膜中有少量胶原组织增生,但组间血管胶原面积和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28天,苯妥英钠可以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的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总PTEN、P-PTE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组A和组B,每组24只。两组分别建立大鼠左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其中组A和组B均取左颈总动脉(行球囊损伤侧)分别作为损伤组和治疗组,另取组A的右颈总动脉(未行球囊损伤侧)作为正常对照组。组B于损伤前3 d始连续每天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d)灌胃,组A予9 g/L氯化钠溶液灌胃。组A和组B大鼠分别于建模后7 d或14 d,取颈总动脉制做病理切片观察动脉内膜增生。用Western blot检测总PTEN和P-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共40只大鼠完成本实验。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管损伤后7 d,新生内膜形成,损伤14 d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的比值增大,管腔面积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损伤后14 d,治疗组的管腔面积较损伤组增加26%(P<0.05)。②损伤组总PTEN和P-PTEN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PTEN/总PTEN的比值增大(P<0.05)。治疗组P-PTEN/总PTEN的比值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①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②瑞舒伐他汀可降低P-PTEN/总PTEN的比值。③此二项作用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维莫司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增生内膜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损伤组(对照组)、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组(损伤组)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口服依维莫司组(依维莫司组),每组12只.依维莫司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1天,用依维莫司负荷剂量1.5 mg/kg灌胃,随后给予其剂量0.75 mg·kg-1·d-1灌胃直至第28天,对照组与损伤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各组均于术后第28天取颈总动脉损伤段,观测颈动脉形态学变化,以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血管内膜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血管内膜无增生,eIF-4E、PCNA表达极少;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新生内膜形成并增生明显,eIF-4E、PCNA表达显著增强;依维莫司组较损伤组新生内膜增生减轻,eIF-4E及PC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维莫司可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新生内膜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IF-4E及PC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球囊损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贵州小香猪 10头 ,均用球囊损伤右侧颈总动脉内膜 ,喂饲正常饮食 (n =5 )或高脂饮食 (n =5 ) 12个月。血管样本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拉伤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拉伤组。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重构的相关指标 ,观察血管组织的病理变化 ,并检测血管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三组均出现内膜增厚及病理性血管重构 ,尤以高脂拉伤组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最大内膜厚度及内膜面积分别由 0增大到 1.2 0± 0 .0 7mm和 2 .0 9± 0 .10mm2 (P <0 .0 1) ;而外弹力膜围绕面积由 15 .2 1± 0 .4 2mm2 减少到 9.94± 0 .32mm2 ,内弹力膜围绕面积由 11.38± 0 .2 2mm2减少到 6 .14± 0 .16mm2 ,管腔最小直径由 3.6 4± 0 .10mm2 减少到 1.5 0± 0 .0 5mm2 (P <0 .0 1) ,管腔面积减少达6 4 % ;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 1和白细胞介素 6也均显著增高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3.4、4 .5和 3.2倍 (P <0 .0 1)。结论 单纯内膜损伤及高脂血症均可引起或 (和 )加速血管重构 ,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 6及血管组织的炎症在血管重构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干预机制.方法 随机将10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及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 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的狭窄.手术前1 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 d、14 d、28 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均表达阳性,模型组明显增多,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14 d和28d PCNA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VSMCs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VSMCs的细胞分裂周期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至球囊损伤后的大鼠颈总动脉中,观察其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cDNA3.1(-)组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行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中采用脂质体栽体FuGENE6分别介导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pcDNA3,1(-)转染至损伤后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组和pcDNA3.1(-)组大鼠血管中。于术后2用处死大鼠,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转染后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并于术后1月和2月处死大鼠,检测颈总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结果 2周后转染pcDNA3.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可以检测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1月和2月后转染pcDNA3.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颈总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和pcDNA3.1(-)组(P〈0.01)。结论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体内转染可以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成功表达,且可以明显改善球囊损伤后颈总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研究雷帕霉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球囊损伤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和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组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前3天开始每天肌肉注射雷帕霉素0.5mgkg,术后连续14天每天肌肉注射雷帕霉素0.25mgkg。球囊损伤14天后进行电镜观察、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假手术组电镜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呈收缩表型,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呈合成表型,雷帕霉素干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电镜下表现介于两者之间。术后14天雷帕霉素组新生内膜面积比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减少36.4%(0.14±0.03mm2比0.23±0.06mm2,P<0.01),内膜中膜比减少28.9%(17.7%±3.37%比28.86%±10.25%,P<0.01)。结论以上提示雷帕霉素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减轻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泛素(ubiquitin)、大鼠蛋白酶体第三亚基(rat component 3 of proteasome,Re3)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动态表达及在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单纯球囊损伤组(48只,包括1、4、7、14、21、28 d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泛紊、RC3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泛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明显,第28天内膜与中膜(Intima/Media,I/M)厚度比值最高[(2.31 ±0.43)比对照组(0.02±0.005),P<0.01];泛素、RC3 mRNA表达升高,泛紊第7天达高峰[(1.33±0.26)比对照组(0.21±0.04),P<0.01],RC3第14天达高峰[(1.35±0.26)比对照组0.31 ±0.06,P<0.01];球囊损伤后泛素蛋白表达升高,第14天达高峰[(21.53±4.09)比对照组(4.21±0.78),P<0.01].相关分析显示泛素蛋白表达与血管内膜增生呈正相关(r=0.827,P<0.05).结论 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明显,泛素、RC3 mRNA及泛素蛋白表达增高,球囊损伤后泛素蛋白表达与血管内膜增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转基因对各种血管疾病治疗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基因治疗也是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 (RS)防治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血管具有的 :(1)血管内膜表面积较大 ,转基因易于完成 ;(2 )结构相对简单 ,各层细胞相对单一 ,可相对特异表达 ;(3)转基因在局部有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效应等特点 ,使血管成为转基因研究和应用的良好靶器官 [1]。本文将对血管转基因一般原则、方法、转基因作为 RS研究及基因治疗工具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 血管转基因的方法1.1 细胞水平转基因 :理论上培养的血管细胞可体外转入目的基因 ,然后再种植回血管壁 ,达到细胞水平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颈动脉球囊损伤的大鼠模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性衰老现象变化特点,为防治血管再狭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实验组为造模后使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试剂,对照组为造模后未使用抑制内膜生长的试剂.每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组4只,分别测量损伤后2 d、1周、2周、4周、6周时的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值、衰老相关性β半乳糖 (SA-β-Gal)值.结果 各个观察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CNA、SAβ-Gal的阳性单位(PU)值显著下降(P<0.05);两组在不同时相点的PCNA、SA-β-Gal的PU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后早期以血管内膜增生为主,中后期以细胞增生性衰老为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性衰老的现象可能是对抗血管再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增殖的干预机制,对损伤血管壁Ⅰ型、Ⅲ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前1 d给对照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益气活血方组给予中药灌胃,至第5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个时相点MMP2蛋白和第28天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Ⅰ型胶原及MMP2表达阳性,对照组Ⅲ型胶原表达阴性或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各指标表达明显增多,用药后各组表达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与下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MMP2的表达,抑制血管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减少血管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CAR组,每组12只,后2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3组均于术后7、14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颈动脉形态学变化,计算新生内膜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新生内膜发生。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大鼠术后7天,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14天内膜增厚更明显(P0.01)。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14天,新生内膜面积减少44%(P0.01),管腔面积增加82%(P0.01),内膜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CAR可有效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手术组均术后6周予蒸馏水3mL/(kg·d)灌胃,通心络大剂量组予通心络1.0g/(kg·d)灌胃,通心络小剂量组予通心络0.5g/(kg·d)灌胃。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后6周I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病理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膜、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药物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IP、ox-LDL含量(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Fas配体基因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的影响,制作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将12只颈动脉球囊损伤的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颈动脉内转染Ad-βgal;Fas配体组(n=6)颈动脉内转染Ad-Fas配体。球囊损伤14天后,采用原位灌流固定取材,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发现,Fas配体明显增加损伤血管的腔面积和外弹力膜面积,减少损伤血管的内膜面积,而且内膜面积/外弹力膜面积之比也明显减少。结果提示,Fas配体具有有益的血管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飞蓟宾对实验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水飞蓟宾对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 )、小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2 0mg (kg·d) ]、大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4 0mg (kg·d) ]。用球囊导管对实验兔行髂动脉损伤 ,用药组于术前 3d分别用小剂量及大剂量水飞蓟宾 ,术后 2 8d取病变血管染色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和腔面积的变化 ,计算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增殖指数。结果发现 ,小剂量水飞蓟宾对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腔面积、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大剂量水飞蓟宾使腔面积扩大、内膜厚度减少、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减少 (P <0 .0 5 )。提示水飞蓟宾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有可能用于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通心络对实验家兔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重构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往认为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是导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血管再狭窄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近来研究发现血管重构在再狭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通心络对实验家兔球囊成形术后血管重构及再狭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L-精氨酸抑制球囊损伤后大鼠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L-精氨酸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影响球囊损伤后血管中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有关。方法21只大鼠随机分为S组(假手术组),C组(球囊损伤对照组)及L组(球囊损伤+L-精氨酸组)各组n=7。术后14d采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并处死大鼠取其胸主动脉,测新生内膜面积,采用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测CDK2、CyclinE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C组的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S组,与C组相比,L组的血浆NO水平增高(P<0.01),新生内膜面积减少59.1%(P<0.01),CDK2、CyclinE及PCNA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降低36.1%,46.3%和76.2%((P均<0.01)。结论L-精氨酸抑制球囊损伤后血管中CDK2、CyclinE及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几丁聚糖组和模型组各30只。复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几丁聚糖组在术前1周即开始每天一次灌胃几丁聚糖2g,并在术后继续给予至处死;模型组只建立模型但不予以任何处理。分别于手术后即刻(0d)、7d、14d、28d和35d,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损伤;运用图形分析系统检测增殖的内膜面积;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内膜细胞的性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明确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结果模型复制成功53例,几丁聚糖组28例,模型组25例。手术后即刻见血管内膜完全剥脱,部分可见平滑肌细胞断裂。手术后7d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血管内膜在第28天增生达高峰,几丁聚糖组内膜增生在术后14d达到高峰。几丁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α肌动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增殖的内膜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几丁聚糖组在手术后14d血管完全再内皮化,而模型组手术后28d才完全再内皮化。结论几丁聚糖能预防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其机制可能与几丁聚糖促进血管再内皮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derived factor-1,SDF-1α)与其受体CXCR4(CXC chemokiner receptor4)间的相互作用对血管损伤后内膜修复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成对照组(C组,12只)、损伤组(S组)和AMD3100(octahydrochloride hydrate)干预组(A组,AMD3100200ng/kg,腹腔注射),S组和A组大鼠均进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S组和A组又分成术后即刻(So/Ao组,各12只)、术后1dS1d/A1d组,各12只)、术后4d(S4d/A4d组,各12只)、术后7d(S7d/A7d组,各12只)和术后1月(S1m/A1m组,各12只),S组和A组大鼠均进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所有大鼠均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CXCR4^+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SDF—1α水平,同时取左侧颈总动脉进行SDF-1α和CXCR4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后血管内膜中CXCR4的表达。结果(1)在S组和A组中均发现损伤后外周血循环中CD34^+CXCR4^+细胞显著增加(P〈0.01),以手术后即刻上升最明显,随后逐渐下降,在术后第7天恢复到基础水平,A0和A1d组的细胞数量多于So和S1d组。(2)ELISA法结果显示:S组和A组大鼠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浆内SDF—1α水平急剧上升,在术后1d达峰值(P〈0.01),随后迅速下降,至术后7d已回复至术前水平(P〉0.05)。(3)在S组和A组中均可见到SDF—1α和CXCR4mRNA的表达,其中SDF-1α在损伤后即刻就有表达,在术后第7天表达减弱,CXCR4mRNA则在术后第4天开始出现,在术后1m时仍有表达,但是S组中CXCR4mRNA的表达强于A组;C组中无SDF—1α和CXCR4mRNA的表达。(4)在S组和A组中均可见到CXCR4蛋白的表达(67kD),但是S组的蛋白表达是A组的1.05~1.36倍,C组中未见CXCR4蛋白的表达。(5)应用CXCR4抗体与新生内膜中的CXCR4受体结合,发现S组中颈总动脉损伤后第1天,损伤内膜处已有CXCR4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的阳性反应,随后反应逐渐增强,而A组中直至第4天起才发现损伤内膜处有CXCR4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的阳性反应。结论血管损伤后,损伤部位的SDF—1α表达增加,并吸引CD34^+CXCR4^+细胞定植于损伤处,参与损伤血管内膜的修复,应用CXCR4的受体拮抗剂AMD3100后可减少这一效应,说明SDF—1α/CXCR4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血管损伤后修复、新生内膜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