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L3椎旁肌群指数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将该指标运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2年11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进行腰椎椎体CT平扫+重建及骨密度测定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73名患者,采集患者L3椎体层面椎旁后肌群(多裂肌和竖脊肌)及腰大肌(椎旁前肌群)面积,计算出L3水平的椎旁肌群指数、腰大肌指数(psoas muscle index, PMI),并根据双能DXA骨密度仪测出的T值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椎旁肌群指数、PMI与BMD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椎旁肌群指数和PMI预测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结果 在BMD中,椎旁肌群指数与腰大肌指数均与其呈显著相关(椎旁肌群指数:L1 r=0.595,L2 r=0.549,L3 r=0.653,L4 r=0.661,L1~4r=0.692,股骨颈r=0.575;腰大肌指数:L1 r=0.551,L2 r=0.508,L3 r=0.576,L4 r=0.569,L1~...  相似文献   

2.
李传夫  李家明 《中国骨伤》2003,16(3):155-156
目的 阐明腰大肌损伤引发腰腿痛的机制。方法 解剖 1 0具共 2 0侧男尸 ,对腰大肌相关结构 :腰椎及横突、股神经、肌腔隙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 腰大肌损伤可发生在L3横突、肌腔隙、股骨小转子附着点三处。当腰大肌损伤时 ,疼痛可发生在这些部位。结论 腰大肌损伤在L3横突处 ,疼痛除发生在L3横突附着处 ,还可沿肌肉放射至大腿内侧 ,这就是腰大肌损伤性腰腿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病历资料 患者,女,43岁.主诉右侧腰背部疼痛、不适5个月入院.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椎活动略受限,T12~L2棘突旁压痛、叩痛(+),无放散痛,双下肢感觉、运动良好,肌力Ⅳ级,深反射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CT示:右侧腰大肌内可见类圆形囊性占位;腰椎MRI报告:右侧腰大肌囊性病变,未能明确性质.诊断为:腰大肌肿物.手术:右侧肾切口,分离至L2水平至腰大肌,完整剥出肿物约有鸡卵大小,切开见囊内为淡黄色液体及豆腐渣样物,并有少量毛发(图1~3).病理报告表皮样囊肿.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腰丛的解剖及其在腰椎前外侧入路微创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腰丛在腰椎前外侧入路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解剖学特点.方法 通过15具成人腰椎标本、2具腰段的断层图片和3个数字人腰段数据集,观察腰丛的走行及其与腰大肌及腰椎横突的关系.结果 L2-5腰丛在腰椎侧方的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正面按从外到内的顺序排列,侧面按从腹侧到背侧的方向排列.腰神经出椎间孔的角度从L1到L5逐渐增加.横突与腰丛的关系紧密.断层解剖显示,腰丛在不同节段始终位于腰大肌的后1/3,因此在切开腰大肌暴露腰椎时,切开位置不宜超过腰大肌的后1/3,腰大肌的前2/3是切开安全区.结论 暴露腰椎侧前方切开腰大肌时,注意不要超过腰大肌的前2/3,以避免腰丛的损伤.横突可以作为手术中的解剖学标志,用以明确腰丛的解剖位置,避免术中腰丛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生殖股神经(GFN)在腰椎前路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解剖学特点,提出减少生殖股神经损伤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15具成人腰椎标本观察生殖股神经与腰大肌的关系,观察GFN的分型,为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安全暴露及手术中避免生殖股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的依据;结果生殖股神经30%起自L1:63.3%、3.3%起自T12及L3;根据与腰大肌的关系可分为肌内段和肌外段;穿出腰大肌的位置一般位于第3腰椎和第4腰椎,GFN的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的距离为6.2mm(1.1~19.5mm)。结论GFN在穿出腰大肌时最容易受到损伤,L1-L2椎体的暴露最好将腰大肌前侧1/3的肌束沿肌纤维分离,将GFN包裹在肌束的内侧,将肌束向内侧牵开。而在下腰椎,可以沿腰大肌的内侧切开也可以从肌肉的前侧1/3切开,将GFN向外侧牵开,牵引力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引起神经的牵拉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腰椎极外侧经腰大肌手术入路,利用MRI三维重建成像技术显影腰大肌内腰丛,分析各椎间隙腰丛与工作通道的相对位置关系,评估该入路安全性。方法以2012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71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MRI三维快速稳态采集成像序列多平面容积三维重建。测量轴位图像中L1、2、L2、3、L3、4、L4、5间隙中点水平层面两侧腰丛前缘至椎间盘矢状面中心点垂直线(简称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的距离。设定正、负值分别表示腰丛前缘位于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的后、前方。结果 71例患者中,分别有42例(59.2%)、58例(81.7%)和70例(98.6%)在L2、3、L3、4和L4、5间隙其腰丛细小分支穿行于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前方的腰大肌内,结合解剖结构分析提示其为生殖股神经。随着椎间隙下移,腰丛和生殖股神经逐渐向椎间盘腹侧移行。各椎间隙间腰丛前缘、生殖股神经前缘与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的垂直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矢状面中垂线作为腰椎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穿刺路径即建立工作通道的参考位置,在L1、2至L3、4间隙,腰丛位于其后方(生殖股神经除外,在L2、3和L3、4间隙位于其前方);L4、5间隙,腰丛移行至其前方。于L4、5间隙建立扩张工作通道,腰丛受牵拉损伤的风险较其他椎间隙高。  相似文献   

7.
男,26岁,下腰痛3年余,近1年来明显加重,正常活动和工作明显受限,经多种保守治疗无效。查体:体温、血压、脉搏都在正常范围。物理检查见腰肌紧张,腰部活动范围明显减小。下腰部有广泛压痛和叩击痛。双下肢运动、感觉和反射正常。X线片示L3椎体上缘有一低密度巨大空洞样改变(图1);  相似文献   

8.
赵力力  王玲 《颈腰痛杂志》1997,18(2):139-140
我科康复病房收治了二各门诊以腰椎压缩性骨折收入的患者,最后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因本病少见,现报告如下:例1:女,47岁,1994-11-21入院。无原因腹痛3个月,症状逐渐加重,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近10天腰痛加剧。1994-08-07曾在外院拍片示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予卧床休息,内取中药治疗无效。入院查体:体温36.9℃、脉搏122次/分,血压19/15kPa,体胖,双手扶腰缓慢行走,心率122次/分;心尖区可闻SMⅡ-Ⅲ级,腰部各方活动受限,腰1棘突明显压痛,腰1、2棘突左侧腰肌紧张、压病,双下肢无压痛。实验室检查:RBC2.62×1012/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固定联合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2月,采用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16例椎体结核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结核部位:L3 4例,L4 6例,L5 4例,S1 2例。其中累及3个椎体1例,跳跃病变1例。病程6个月~6年,平均13个月。16例血沉平均40mm/h;14例WBC正常,2例稍高。X线片检查示5例椎间隙破坏变窄,7例出现病椎压缩,1例相邻2个椎体破坏严重,残余骨质嵌插重叠;16例均可见双侧腰大肌脓肿。16例CT扫描可见椎体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及数量不等的死骨。11例MRI显示椎体破坏、脓肿形成并流注到腰大肌内。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抗痨治疗。结果1例术后1个月切口裂开,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2~5年,平均29个月。术后即出现双大腿麻木3例,足背伸无力1例,大小便失禁1例,未作特殊处理,2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腹股沟斜疝,未作处理:6例出现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2例出现听力障碍,调整用药后恢复;1例再次出现低热、腰痛,卧床3个月并调整延长应用抗痨药物后痊愈。余患者均无复发。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末期X线片示腰椎、腰骶椎获骨性融合13例,后凸畸形1例,椎体间形成骨桥2例。结论一次手术完成后路脊柱固定、双侧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院1990年11月诊治坏疽性阑尾炎化脓穿孔致右侧腰骶部亚玲型脓肿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50岁,因右侧腰部肿物,伴发热就诊。反复中下腹不适伴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右下腹持续隐痛1个月,伴右侧腰部肿物9天,高热寒战,股内侧皮肤麻木,右下肢活动受限,以腰部肿物、腹痛待查收外科住院。 体检:T39.2℃,P110次,R28次,BP14/19kPa。全身消瘦,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无异常。腹部稍胀,软,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肠鸣音减弱。右侧腰大肌平脐处可见10cm×15cm突出皮肤表面之肿物,红肿热痛,功能受限,中央波动感明显,肾区叩痛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6.0×10~9/L,中性0.85,带形核0.10,淋巴0.05,血沉60mm/小时,腹部X光片:右腰大肌缘不清晰,腰大肌前密度增高,边界清晰,腰骶骨无骨质破坏。B超提示:右侧腰大肌前可见液性暗区。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2岁,因“左侧腰痛伴尿失禁2月”入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部疼痛,向左下肢放射至左小腿,伴有麻木感,并伴有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时明显.入院查体提示:腰椎L3~4棘旁压痛(+),鞍区感觉下降明显,左股四头肌肌力Ⅳ^-,左髂腰肌肌力Ⅳ^+.左胫前肌肌力0级,左直腿抬高实验(-),左股神经牵拉实验(+)。  相似文献   

12.
腰大肌肌沟阻滞治疗输尿盲绞痛[日]/柏原…//临泌-1995,49(7)-475~476腰大肌肌间沟是腰丛神经必经之路,以往行腰大肌肌沟阻滞用于治疗腰腿痛,据生殖股神经走行于腰大肌肌沟,并支配输尿管运动之故,作者将此法试用于治疗输尿管绞痛,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13.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 d"入院。腹部查体: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局限性肌紧张,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1.2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为0.72、其绝对值为8.08×10~9/L。腹部彩超检查示:右下腹可见阑尾回声,回声降低,长约5.8 cm,厚约1.2 cm,阑尾周边区未见积液。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于入院当日即行急诊手术。取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9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4h,伴发热,于2001年8月22日入院。体检:体温37.9℃,脉搏86次/分。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正常,腹平坦,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及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及腰大肌试验(±)。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32g/L,白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PR术对腰椎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自1992年10月~2000年12月在本科行SPR手术治疗的脑瘫患者共195例。结果:术前常规行腰椎X线检查,发现胸腰椎侧弯1例,L5峡部裂2例。在61例来院复诊的患者中,有10例行走时表现为明显腰前凸行走姿势,与术前相比,腰前凸角有增大。术后出现L5~Sl椎体不稳者4例,表现为Ⅰ度滑脱;腰后凸畸形1例。结论:脑瘫患者有脊柱发育异常,SPR术破坏脊柱的后柱结构和髂腰肌挛缩等因素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腰前凸角的增大及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7例神经根囊肿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岁。其中有7例保守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中13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残余部分缝合包绕囊内神经根;7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后用骶棘肌填塞交通孔。并对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9例。脊髓造影显示神经根有囊状充盈11例。MRI显示囊肿在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与脑脊液一致。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双下肢疼痛麻木活动障碍3 d而人院,3 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突然出现双下肢疼痛,肌注止痛药物后疼痛未缓解,3 h后出现双下肢逐渐麻木,活动障碍,小便偶有失禁.MRI示L2~S1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期无麻醉及硬膜外封闭史.体检:一般状况好,脊柱外观无畸形,L2~S1棘突广泛压痛,双侧股四头肌及髂腰肌肌力为3级,双侧胫前肌、屈拇肌、拇背伸肌肌力均为0级,会阴区及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双侧膝跟腱反射未引出.踝阵挛阴性;MRI示L2~S1椎管内硬膜外一肿物,T1等信号,T2呈高信号;实验室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左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解剖学变异情况,为前侧腹膜外入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提供该区域的解剖学依据,以减少术中血管副损伤。方法:解剖40例成人尸体标本L3椎体以下左侧以及骶前的下腔静脉属支,重点观察左侧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解剖学特点。结果:左侧L3、L4、L5静脉存在于85%、97.5%和67.5%的标本中,位置与外径相对恒定,内侧汇入下腔静脉或左髂总静脉,外侧与左腰升静脉相交通:左腰升静脉存在于47.5%的标本中,位置较恒定,但起点、外径以及形态均有较大的变异;所有标本中均可找到骶正中静脉,其外径变异不大,但是数目及止点均有明显变异,并且可不伴行骶正中动脉。结论:下腔静脉于下腰椎水平左侧及骶前的属支变异多样,从左侧腹膜外手术入路暴露下腰椎间盘时,需要术前了解左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情况并在术中做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9.
解文民  骆世军 《中国骨伤》2005,18(9):557-558
腰椎结核手术合并血管损伤大出血以前有过个案报导.但发生在腰大肌脓肿的静脉大出血尚未见报导。我院自1978—2000年在行腰椎结核腰大肌脓肿病灶清除脓肿搔爬术时,发生6例腰大肌脓肿内静脉大出血,现将其出血情况、处理方法及脓肿腔内的3例静脉变异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腰肌撞击假体引起疼痛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19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因髂腰肌撞击髋臼假体引起髋部疼痛患者,5例采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髂腰肌肌腱切断术,12例行髂腰肌肌腱切断术,2例髋臼假体翻修。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Harris评分术前47~70(59±5.3)分,术后达83-95(92±1.7)分。双髋对比屈髋力量17例无明显下降,2例部分下降但并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髂腰肌撞击髋臼假体引起髋部疼痛的患者,保守治疗常常效果不佳,而髂腰肌肌腱切断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