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性已成为新药开发过程中淘汰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制药和生物技术工业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新技术以便在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尽早确定化合物的安全特性。笔者首先对药物毒性产生的原因如药靶的特异性、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物代谢和代谢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再介绍了近几年早期毒性筛选的新技术,包括预测模型、体外高通量毒性筛选、活性代谢产物的检测、高内涵筛选技术、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2.
在药物发现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毒性试验,随着被发现的先导化合物数量增多,面临着把毒性试验放在药物发现哪一阶段的问题,为节省时间和经费,毒性试验应尽早进行,但现有经典的毒性检测方法不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的需要,本文介绍现有毒性检测方法的缺陷以及高通量毒性筛选的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药物发现过程中,药代动力学研究成本高、耗时长,已成为制约新药开发速度和成功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在药物发现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代谢稳定性检测,及早淘汰代谢性质不良的化合物。随着组合化学和高通量药理活性筛选技术的发展,在药物发现早期阶段进行高通量代谢稳定性检测的需求日渐迫切,本文综述了新药筛选过程中代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2004年第11届基于细胞测定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年会着重讨论了基于细胞筛选所取得的进展,并探讨了该技术相对于无细胞筛选的利弊。  相似文献   

5.
抗HIV药物的筛选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艾滋病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新的抗艾滋病病毒(HIV)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但大量抗HW药物的应用也导致了耐药性问题的出现。因此,建立高通量快速的抗HW药物筛选平台对研究新的抗HW药物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抗HIV药物研究中常用的体外和体内筛选模型,重点阐述了体外以病毒复制特异性功能活动或特定结构作为靶点的筛选系统及其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α—淀粉酶抑制剂的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筛选抗糖尿病药物的有效途径。方法 根据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将淀粉降解产物还原糖在特定条件下比色,测定其含量,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酶活性,求出α-淀粉酶抑制荆的活性。结果 α-淀粉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阿卡波糖时淀粉酶的活性抑制与文献报道相近,该方法可作为高通量筛选抗糖尿病药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筛选调节免疫系统、造血系统和抗肿瘤药物。方法构建以串连的多个STAT的DNA结合序列为调控序列,以荧光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将该载体分别转入体外培养的不同细胞系中使之稳定表达,建立具有激活STAT活性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利用多个抗过敏和抗肿瘤药物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建立多株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筛选方法简便,操作容易,灵敏度高,结果稳定。结论本细胞株可以用于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8.
何小爱  刘智  程泽能 《中南药学》2008,6(5):596-599
现代药物研发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包括基于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应用高通量技术对化合物和/或天然产物库进行筛选、对先导化合物的进行结构优化并进行体内外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最后进入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佳  杨建波  杨洁 《药学进展》2004,28(1):5-10
介绍了可用于药物筛选的3种新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基于反酵母双杂交的筛选系统;细胞平台伤的高通量筛选系统以及动物水平的筛选系统。并对其应用原理,应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化合物药物活性的高通量筛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介绍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技术。结合国家药物筛选中心的工作,详细介绍了化合物药物活性的高通量筛选的4 个组成部分及其在药物发现过程中的作用。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以分子生物学、新型检测技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药物发现系统。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的顺利开展可以加速我国的新药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K562细胞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以白血病细胞系K562为靶点的高通量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方法: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运用四唑氯化合物(MTS)和电子耦联剂(PMS)连用的方法,对K562细胞增殖情况进行检测。对在化合物影响下K562细胞增殖变化的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采用这一细胞水平的高通量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完成了800个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筛选,每个化合物的用量是500ng.11个化合物在浓度为5mg/L时可抑制细胞增殖达80%以上,其中9个通过多浓度复筛得到了确认。抑制活性最强的化合物的IC50为170nmol/L,共有7个化合物显示IC50低于10μmol/L。结论:采用K562细胞系进行高通量筛选是快速、经济、有效、实用的发现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促进了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发展。目前,高通量药物发现已经转向关注蛋白质组学、糖原组学和代谢组学评价中存在的难题。微阵列技术是评价基因表达的主要工具,它们也被用于蛋白质和小分子筛选库。微阵列技术能帮助人们从更小体积的样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得低花费的高通量分析在药物发现过程中成为可能。蛋白质组学、糖原组学和组织阵列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帮助和促进药物发现过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药物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 除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还涉及药代动力学性质、不良反应等的检测分析。本文分类列述了一些近年来在药物研究中应用的高通量筛选分析方法,对大多数方法的原理进行了简述。认为自动化 技术、“同质”技术和报告基因技术等对实现高通量筛选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高通量筛选算法研究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病毒组装过程通常不作为开发抗病毒药物的靶标,部分由于缺乏易于操作的体外筛选方法。本研究基于染料标记的衣壳蛋白荧光猝灭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衣壳组装的方法,用于筛选可能的抑制剂。此方法适用于高通量筛选,能快速筛选出抑制病毒组装过程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能阻止、不适当地加快和/或误导衣壳形成从而产生异常颗粒的小分子。  相似文献   

15.
创新药筛选早期阶段的药生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创新药研究的进度。但要避免先导化合物中出现口服吸收不佳、生物转化多态性、伍用药物出现交反应等特点;药物生转研究须提前采用高通量方法在早期阶段进行,这是当今国际上的主导趋势。本文对这一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药物筛选是药物发现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药物筛选的技术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药物筛选中药靶的发现、化合物样品的选择、超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高信息量筛选、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的高通量筛选、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药物体外ADME筛选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波  姚佳  杨洁 《药学进展》2004,28(4):163-168
目前已有很多基于细胞水平的体外模型用于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和药物毒性,以提高药物开发的成功率。如用于肠吸收研究的CaCo-2细胞模型、用于代谢研究的肝细胞模型及用于透血脑屏障研究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8.
创新药物研究与高通量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新药研究的资料,讨论了创新药物的特点和开发研究的规律。总结了创新药物的类型,论述了创新药物的发现,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思路,根据实际工作内容,介绍了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步骤,分析了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论述了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G-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测定和高通量药物筛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G 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是药物开发中最大的一类药物靶点 ,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开发药物早期阶段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根据G 蛋白偶联受体与配体结合及激发的信号通路 ,人们设计了各种可行的功能测试方法 ,用于G 蛋白偶联受体为药靶的高通量药物筛选 ,如 :微体积荧光数字图像测定技术 (Fluorometicmicrovolumeassaytechnology ,FMAT)、荧光偏振 (Fluoresencepolarization ,FP)、竞争性ELISA (Com petitive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闪烁邻近测定法(Scintillation proximityassay ,SPA)、载黑色素细胞测定法(Melanophoreassay)、报告基因测定法 (Reportergeneassay)和钙离子测定法等测定方法。在这些方法中 ,报告基因测定法和钙离子测定法占了主导地位。非放射性、无需底物和辅助剂的报告基因测定方法和荧光钙离子指示剂的钙离子测定方法可能是将来G 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分析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继峰 《齐鲁药事》2011,30(3):169-171,186
候选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是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时才被发现,使得大量的候选药物在研究后期遭到淘汰,这不仅耗费大量的经费,而且大大降低了新药研发的产率。因此,目前非常需要发展能够在新药研发早期对候选药物的代谢和毒性进行有效预测的新技术,尤其是在最初的新药筛选和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虽然目前在新药研发的大部分阶段都已经出现高通量筛选技术,但是将这些技术转化成可以准确模拟候选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以及预测候选药物或代谢物的毒性还是相当困难的。然而,近几年许多科学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最新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可能在新药研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