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体重儿(VLBWI)的营养替代方法。方法:对观察组18例极低体重儿(VLBWI)采用了十二指肠喂养,经鼻至十二指肠置管,采用经十二指肠微量泵持续微量输入法,管饲因各种原因不能进食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并与同期入选条件相似的14例采用鼻胃管喂养患儿作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在早产低体重儿营养支持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喂养过程中2例因肺出血分别于生后21h和32h死亡,存活的16例患儿3~4天时体重降至最低点,体重下降幅度占出生体重的3.6%~7.8%,7~9天恢复至出生体重,12天时体重平均增加104g。对照组1例死于重度硬肿症,1例死于肺出血,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存活患儿体重降至最低点时间及体重下降幅度均与观察组相似,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为9~11天,12天时,体重平均增加59g。平均使用静脉营养液时间较观察组长2~3天。结论:十二指肠喂养能很好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具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钟燕 《中国保健》2008,16(9):342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4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口饲管早期微量间断喂养,对照组给予经口饲管早期间断足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并发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理想.结论:早期微量间断喂养能减少胃肠道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3.
郝佳丽  徐兵 《智慧健康》2023,(35):39-42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ICU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及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ICU治疗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肠外营养,观察组使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比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营养及生长发育指标、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以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PA、TF以及体重增加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出血、胃潴留、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ICU早产儿有显著疗效,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改善营养状态,促进体重增长,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奶瓶喂养和间断鼻胃管喂养两种喂养方式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找寻进一步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喂养方法.方法对早期微量奶瓶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的126例低体重儿进行临床观察,在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下,观察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误吸所致窒息、呕吐、胃和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喂养相关并发症,以及对肠道营养达120kcal/(kg.d)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无发生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穿孔.奶瓶喂养组低体重儿出现的上消化道出血、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呕吐和腹胀等并发症,较鼻饲组显著减少(χ2检验,P<0.01);奶瓶喂养组未发生因误吸所致窒息,鼻饲组发生4例;肠道营养热能达到120 kcal/(kg.d)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奶瓶喂养组较鼻饲明显缩短(t检验,P<0.01).结论出生体重1500g以上的低体重儿生后早期微量奶瓶喂养较鼻饲喂养的相关并发症少,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张文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41-5442
目的:观察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早期干预方法。方法: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早期喂养,观察组于生后第2天开始进行腹部抚触,并联合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早产儿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及腹胀、呕吐、胎粪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2周内每日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8.8%)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能避免或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能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6.
米果  熊淑杰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453-4454
目的:了解十二指肠管饲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时的作用。方法:在NICU住院的90例患儿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比较十二指肠喂养和胃管喂养的营养摄入量、体格生长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来评估十二指肠喂养方式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十二指肠喂养患儿各项指标明显高于胃管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十二指肠喂养可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是提高营养摄入量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早产低出生儿童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55例给予早期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两组体重增长、腹胀、呕吐、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达到肠内营养时间。结果试验组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P<0.05),达到肠内营养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少。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明显增加患儿体重、缩短患儿对胃肠喂养的适应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实施不同喂养方法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出生体重≤1 500 g的66例早产儿根据其父母是否接受给孩子鼻胃管喂养母乳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生后12 h内予鼻胃管喂养母乳,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生后2天给予滴管滴入母乳或用棉签蘸母乳让患儿吸吮。观察两组患儿的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指经口完成120 ml/kg.d)、达出生体重时间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人次数。结果:两组患儿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达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而发生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人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P<0.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实施鼻胃管喂养母乳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较滴管滴入母乳或用棉签蘸母乳让患儿吸吮容易达足量肠内营养与恢复出生体重,且较少发生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管饲的安全性,比较术后短期管饲与标准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1月20例全胃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管饲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试验周期为术后7天。全部病人均为全胃切除空肠p型代胃,食管空肠吻合口距远端空肠吻合口为40cm,鼻肠管放置于远端空肠吻合口以下。管饲营养组术后第2天开始管饲,第1次滴入生理盐水500ml,4小时后滴入安素250ml(250kcal),再4小时后滴入安素250ml(250kcal),速度均为40~50ml/h。以后每日分为三次,间隔3~4小时。术后第3天,滴入安素750~1000ml(750~1000kcal),速度为60~80ml/h。第4~7天,滴入安素1500~1750ml(1500~1750kcal),速度为100~120ml/h。肠外营养组能量25~30kcal*kg-1*d-1供给。检测体重、机体测量指标、水电解质变化(包括出入量、尿比重、尿糖、尿丙酮、血清电解质、血糖)、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清尿素氮、肌酐、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脂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吻合口瘘,管饲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在体重、机体测量指标、血浆蛋白浓度、氮平衡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均无显著差异。讨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管饲营养的方法安全有效,管饲营养与肠外营养效果基本相近。管饲营养密切观察护理,及时调节滴入速度,不会引起误吸、恶心、呕吐、腹泻、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发生。费用低,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对142例小早产儿喂养后,观察其并发症、死亡率及体重增长情况、排正常大便情况,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呼吸暂停51例,对照组呼吸暂停68例,x2=3.76,P>0.05。消化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NEC14例,对照组NEC12例,x2=0.2,P>0.05。排正常大便时间,治疗组为平均4.65±0.28d,对照组平均5.15±1.35d,P<0.01。死亡例数,治疗组为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1例,x2=4.2,P<0.05。体重增长情况,治疗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7.75±1.2 d,对照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10.25±0.97d,P<0.01。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并不能增加早产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相反微量喂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费志洁  毛庆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826-3827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危重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自生后2~3天开始微量喂养并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补充能量,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患儿治愈率、体重变化、达到完全胃肠喂养需要时间、住院时间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改变。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达到完全胃肠喂养需要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明显增加。两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的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提高危重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改善胃肠道动力,能尽早适应胃肠喂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治疗3天,观察两组患儿每日完成的奶量、呕吐及腹胀情况、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胃潴留缓解、体重增长情况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对142例小早产儿喂养后,观察其并发症、死亡率及体重增长情况、排正常大便情况,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呼吸暂停51例,对照组呼吸暂停68例,x2=3.76,P>0.05.消化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NEC14例,对照组NEC12例,x2=0.2,P>0.05.排正常大便时间,治疗组为平均4.65±0.28d,对照组平均5.15±1.35d,P<0.01.死亡例数,治疗组为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1例,x2=4.2,P<0.05.体重增长情况,治疗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7.75±1.2 d,对照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10.25±0.97d,P<0.01.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并不能增加早产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相反微量喂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经十二指肠喂养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极低体重儿采用有效的十二指肠喂养方法,从护理学的角度研究其喂养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32例极低体重儿(VLBWI)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十二指肠喂养.对照组胃内喂养,两组均生后48 h内开始喂养.比较两种方法在早产极低体重儿营养支持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喂养过程中2例因肺出血分别于生后21 h和32 h死亡,存活的16例患儿3~4 d时体重降至最低点,体重下降幅度占出生体重的3.6%~7.8%,7~9 d恢复至出生体重,12 d时体重平均增加104 g.对照组1例死于重度硬肿症,1例死于肺出血,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存活患儿体重降至最低点时间及体重下降幅度均与观察组相似,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为9~11 d,12 d时体重平均增加59 g.平均使用静脉营养液时间较观察组长2~3 d.结论 采用十二指肠喂养,能够有效地解决极低体重儿生后早期的营养问题,降低并发症,提高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出生并在生后12 h内入住新生儿科的极低体质量早产儿15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7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口腔运动干预,1次/d直至早产儿停止管饲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情况、体质量增长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34.36±1.31)周、过渡时间(9.84±4.55)d,低于对照组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36.07±1.47)周、过渡时间(13.26±6.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2、2.248、P=0.0016、0.024)。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时喂养效率(5.78±3.26)ml/min,高于对照组(3.46±2.17)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4,P=0.027);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2 012.74±198.65)g、出院体质量(2 134.58±197.65)g,高于对照组的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1 893.28±187.41)g、出院体质量(2 004.26±188.2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4、2.035,P=0.013、0.041);观察组早产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95%),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5,P=0.032)。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能够提高极低体重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和出院体质量,降低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持续经幽门喂养在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作用,并与间歇经胃管喂养作比较。方法:澳大利亚墨尔本医学中心新生儿2000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分组:经幽门喂养(transpyloric feed ing,TP)组及经胃管喂养组(interm ittent nasogastric feed ing,NG)。TP组:比较TP前、后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的发生情况,喂养耐受性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速度,并与相对应胎龄的NG组的患儿比较呼吸暂停,心率减慢,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速度。结果:TP组:患儿TP后与TP前比较,在纠正胎龄为30周及31周时,每日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未再出现呕吐及腹胀,在摄入蛋白及能量相似的情况下,体重增长速度比TP前慢。与NG组比较,TP组较NG组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均明显减少,在摄入蛋白及能量相似的情况下,体重增长速度较NG组慢。结论:对于不能耐受胃管喂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幽门喂养能显著减少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的发生率及改善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遵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研究,将体重小于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别随机分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喂养组(观察组)及早产儿配方喂养组(对照组),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和出生后4天、10天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1观察组胎便排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3),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2),自主排便次数较对照组多(P=0.027),生后4天及10天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早产儿配方喂养相比,早期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喂养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生长发育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鲜食物匀浆替代流质-半流质膳食对管饲拔管初期存在中度吞咽障碍病人营养状况及误吸、便秘的影响。方法:将40例管饲病人按拔管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病人自拔管即日起开始,观察组经口进食新鲜食物匀浆,对照组经口进食流质-半流质膳食,记录每人每天热量和蛋白质、糖类、脂类、膳食纤维的实际摄入量,于干预当天和第15天测定病人血清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淋巴细胞计数(LY)值,干预期间持续观察病人误吸和便秘发生次数。结果:干预第15天,观察组病人每天实际摄入热量和营养素摄入量、营养生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误吸和便秘发生次数减少(P0.05)。结论:新鲜食物匀浆能增加管饲拔管初期中度吞咽障碍病人每天热量和营养素摄入,改善营养状况,减少误吸和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志君  孙岩 《现代保健》2011,(26):162-163
目的探讨对足月小样儿采用有效的十二指肠喂养方法,研究其喂养的最佳方案。方法将50例足月小样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十二指肠喂养,对照组采用经口胃内喂养,比较两种方法在足月小样儿营养支持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喂养中并发症比较显示,经口十二指肠喂养组并发呼吸暂停、胃潴留、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口胃内喂养组。结论采用经口十二指肠喂养,能够有效地解决足月小样儿生后早期的营养问题,降低并发症,提高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吞咽功能训练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为NICU早产儿喂养的改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流失后最终干预组65例,对照组69例,干预组每天接受1次吞咽功能训练,直至其停止管饲喂养。对照组接受NICU常规护理,包括间歇喂养、体位支持等。 记录两组达到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并在这两个时间点观察喂养效率,记录每天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结果 干预组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和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开始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两组比较,干预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