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凌琴音  黄钻娣  周轶 《广西医学》2012,34(4):478-479,495
目的 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情况,以便早诊断、早干预.方法 应用快速脑干诱发电位听力筛查仪(AABR)对2 504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复筛,对筛查2次未通过者,进行听力诱发电位检查(ABR)确诊,并比较不同分娩方式、胎龄、产妇年龄、性别及有无听力损伤高危因素者筛查的通过率.结果 2 504例新生儿听力初筛未通过196例(7.83%),复筛未通过10例(13.0%),确诊听力障碍9例(0.36%);高危组初筛、复筛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加强孕期保健,预防早产、新生儿窒息,及时治疗,是降低听力残疾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减少听力语音障碍的发生;通过本地特征分析,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方法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对在该院出生的5036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42~90d后接受听力复查,仍未通过者建议家长及时到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相应的诊断治疗。结果筛查新生儿5036例,初筛率74.3%,初筛通过率89.5%,高危儿初筛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筛率46.6%,复筛通过率46%,高危儿未通过率比正常足月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新生儿窒息、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等高危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实施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是可行的,但复筛率有待提高,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听力筛查模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仫佬族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方法对2 14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中正常足月儿1 815例,高危儿325例.结果 正常足月儿组初筛通过率、复筛通过率分别为94.93%、94.57%均高于高危儿组的67.07%、6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儿组听力障碍发生率为2.46%,高于正常足月儿组的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必须重视仫佬族地区新生儿尤其是高危儿听力筛查及管理,对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加强随访,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听力障碍,及早干预,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禾  张莉  罗小珊 《四川医学》2011,32(1):98-100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获得本地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基本信息,以便进行早诊断早干预。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仪器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1个月~42d进行听力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3个月内到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确诊为听力障碍者再进行相关医学干预。将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作为高危组与同期正常新生儿作对比,比较初筛通过率和复筛通过率。结果新生儿听力筛查1109例,初筛率73.93%,初筛通过率69.74%,335例需复筛,实际复筛101例,复筛率29.79%,最后确诊2例为听力障碍,听力障碍发生率1.33‰。高危组初筛通过率和复筛通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例听力障碍患儿均为高危新生儿。结论 DPOAE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简单、方便、有效,对高危新生儿应进行重点筛查。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中应加强质量控制,严格执行筛查程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度本院95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有明确高危因素并留院观察治疗的85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其余865例无高危因素者为正常组;两组均采用耳声发射法进行听力初次筛查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及40H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确诊。结果:950例新生儿接受初筛,通过785例,通过率为82.63%,165例初筛未过患儿复筛通过155例,通过率93.94%;未通过复筛的10例患儿于出生后3个月行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相关检查,其中7例为阴性(复筛假阳性),3例确诊为听力障碍,听力障碍发生率是0.32%;且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听力筛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康复要点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并且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高,临床应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障碍发病率筛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早期干预.方法采用丹麦生产的ACCUSCREEN听力筛查仪,对我院2012年1-12月,所有的新生活产儿3060人,通过初筛,复筛对新生儿听力障碍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结果初筛率94.05%,初筛未通过率5.5%,复筛率44%,复筛阳性率51.4%.结论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保健知识,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早期采取干预治疗和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并寻找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听力筛查83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本组共832例新生儿接受听力筛查,初筛查率为92.44%;初筛通过率未80.52%,未通过率未19.47%;复筛率为95.67%,复筛通过率未67.74%,复筛未通过率未32.25%;其中,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听力损伤家族史、耳道闭锁、耳道畸形、早产儿等均是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结论:采用新生儿听力筛查方式可及时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情况,并给予诊断以及干预治疗,促进听力损伤对新生儿产生的影响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8.
李芳霞 《吉林医学》2011,(2):226-227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适宜时机。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出生后3~5d的正常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d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进行第3次筛查,未通过者立即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诊断并进行听力学评估。结果:对4839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通过4293,通过率88.7%;需复筛546例,实际复筛492例,失访54例,通过383例,复筛通过率77.8%;对104例复筛未通过者进行ABR检查,确诊12例患听力障碍。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情况,以便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方法:采用TEOAE对782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及复筛,结果:782例高危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71.22%.(557/782)初筛未通过225例新生儿中,实际复筛189例,通过174例,占92.06%.结论:TEOAE为听力筛查具有客观、敏感、无创,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以便早期干预,同时强调加强宣教,加强学习,最大限度降低高危新生儿的听力残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及围产期因素。方法应用TEOAE技术对本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产科住院分娩的新生儿及相同时间段NICU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4883例正常新生儿,实际初筛通过率94%;需要复筛297人,实际复筛通过率94%。相同时间段NICU新生儿需初筛1970人,实际初筛通过率75%;需要复筛498人,实际复筛通过率85%。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20例,其中正常妊娠足月儿6例,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儿(低体质量儿、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儿、轻、中度窒息儿等)14例。正常新生儿与NICU新生儿的初筛和复筛通过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听力障碍在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听力损失发病率较高。TEOAE是听力障碍及早发现的重要手段,听力筛查有助于听力损失患儿争取最佳治疗期,加强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了解新乡市长垣县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情况,探讨如何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率。方法采用TEOAE筛查仪对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河南宏力医院出生的6 908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42 d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出生后3个月转诊至郑州儿童医院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学诊断并电话随访、跟踪。结果同期间共出生新生儿8 240人,6 908例接受筛查,筛查率83.83%(6 908/8 240),初筛通过6 149例,通过率为89.01%(6 149/6 908),未通过759人,42 d实际复筛402人,复筛率52.96%(402/759),复筛通过350例,通过率87.06%(350/402)。未通过52人,40例接受诊断性评估,最终确诊8例听力损失,其中足月儿3例,高危儿5例(早产儿3例、高胆红素2例),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16‰(8/6 908)。结论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河南宏力医院新生儿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16‰;新生儿听力初、复筛率偏低,听力高危因素儿的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早产儿听力筛查,了解其通过率及影响早产儿听力筛查的相关因素,为早期发现、干预治疗早产儿听力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对571例(1142耳)早产儿听力筛查结果从分娩方式、出生季节、产前高危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初筛通过率92.6%,分娩方式、出生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前高危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产儿听力障碍与分娩方式、出生季节无关,而与早产合并产前高危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99年8月-2000年1月对30例不同性质耳聋患者,根据听力损失不同,进行助听器选配,并行助听器选配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听力损害高危因素与听力筛查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冰 《医学综述》2007,13(14):1080-1082
本文阐述了造成新生儿期听力损害的主要因素:①围生期感染。②高胆红素血症。③新生儿窒息及缺血缺氧性脑病。④噪声。⑤遗传性聋。⑥耳毒性药物,以及其损害听觉系统的部位和发病方式;分析了各种听力检测方法在筛查中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结论: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策略应有别于正常新生儿。无论应用耳声发射筛查是否通过,都应在3~6个月时进行听力诊断,包括耳声发射、声阻抗、ABR和40Hz听觉相关电位,而且还应进行长期的听力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耳疾和听觉障碍调查方案,在四川省进行预试验,以验证此方案在我省运行的可行性,以初步了解耳疾和听觉障碍在我省的患病率,并为今后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积累经验。方法在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随机抽取的40个调查点中,选取3个点进行流行病学预试验调查。结果共有599人参与本研究。听力减退的患病率为15.7%,听力残疾率为7.5%。听力残疾的主要原因为:老年性44.4%,原因不详24.4%,中耳疾患17.8%,噪音性13.3%,药物中毒4.4%。共有70人需要干预,干预率为11.69%(9.11%-14.26%),其中需要药物治疗的9人,需要验配助听器的58人,需要言语康复的2人,需要外科治疗的9人,其他干预2人。结论此调查方案在我省是可行的,但也充分认识到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初步估计我省听力减退率和听力残疾率较高,听力障碍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对受累人群的影响,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分析我国助听器验配师现状,探讨如何加快合格助听器验配师的培养。建议开设短期培训班,在职业院校开设助听器验配师专业,或分流现有的听力学、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学员等方法来加大培养力度,解决社会急需。  相似文献   

17.
潘宏冉  杨磊  庄益珍  雷松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87-1291
背景 听力损失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感觉器官残疾,其负面影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的前列。因此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项目。目的 了解年轻人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6-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在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健康体检的1 100例18~28岁年轻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测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听力损失家族史、耳部症状、手机和耳机使用状况、每月出入娱乐场所的频率、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自我感觉听力状况等。纯音听力测试采用临床听力学诊断标准。听力损失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发放1 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4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5.4%。左耳低频听力损失71例(6.8%),中频听力损失47例(4.4%),高频听力损失127例(12.2%);右耳低频听力损失40例(3.8%),中频听力损失32例(3.1%),高频听力损失116例(11.1%)。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耳鸣、耳痛、耳闷、音乐外放最大音量、接听电话方式、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自我感觉听力状况年轻人听力损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等音量〔OR(95%CI)=0.361(0.160,0.816)〕、低音量〔OR(95%CI)=0.418(0.219,0.797)〕、大学及以上〔OR(95%CI)=0.466(0.235,0.924)或0.323(0.140,0.747)〕、女性〔OR(95%CI)=0.478(0.277,0.827)〕、用耳机接听电话〔OR(95%CI)=0.448(0.236,0.852)〕是听力损失的保护因素,自我感觉听力状况不好〔OR(95%CI)=2.050(1.067,3.940)〕、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消极〔OR(95%CI)=3.350(1.782,6.300)〕、耳痛〔OR(95%CI)=3.347(1.185,9.449)〕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杭州市年轻人听力损失患病率较高,音乐外放音量、学历、性别、接电话方式、自我感觉听力状况、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是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听力筛查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原因,以降低假阳性发生率。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用ERO-SCAN耳声发射仪(德国MAICO公司),采用快速自动筛查方法为50 271例新生儿行听力筛查,对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行ABR和耳科学检查,明确有无听力障碍及其程度。随访1年以上,分析135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的听力学资料,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同期参加听力筛查的全部新生儿的比例,或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未通过听力筛查者的比例,分别计算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的假阳性率。结果:听力筛查50271例中,135例异常,ABR检查确诊31例有听力障碍,104例排除了听力障碍确定为假阳性。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同期参加听力筛查的全部新生儿的比例,听力筛查假阳性率为0.2%(104/50271);而按照假阳性新生儿占未通过听力筛查者的比例,听力筛查假阳性率为77.1%(104/135)。结论:随着听力筛查的广泛开展,听力筛查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听力筛查中假阳性率很低,但其绝对数量不可忽视,特别是假阳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患儿家属的担心和害怕、增加患者的就诊次数和花费等,因此,应重视假阳性出现的原因,以合理的解释、处理和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徐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48-49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致听力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诊治的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65例为观察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纯音测听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比较闭合性脑外伤患者PTA平均听阈及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就诊时间组患耳PTA平均听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它们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5d组患耳PTA平均听阈最高,为(52.64±48.64)dB,≤3d组最低,为(3I.34±32.64)dB;两组间Ⅰ、Ⅲ、Ⅴ波、Ⅲ~Ⅴ波间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性颅脑外伤能够引起听力损害,PTA及ABR检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20.
高薇薇  夏贵华  纪科  刘绍胜  梅琼燕  王波  李功俊 《浙江医学》2011,33(12):1727-1728,1759
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了解宁波市北仑区噪声企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及个体听力对噪声的易感性差异.方法 对区内12家企业的噪声作业环境进行调查,对1 023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听力测定,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检查.结果 1 023名工人中共发现156名工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情况,其中高频听力损伤发生率为11.34%,高于语频听力损伤的发生率(4.79%),高频及语频听力损伤检出率在各工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本研究中未发现听力损失检出率及听力损失程度与接触噪声工龄有明显相关关系;个体听力对噪声易感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