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病理学对照研究,探讨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方法:12例行新辅助化疗的原发四肢骨肉瘤患者,在其完成新辅助化疗后且手术前3天内同时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参照MRI和ADC图表现,在术后大体标本相应区取材,获取骨外软组织肿块127个区,分析不同ADC值的病理基础。结果: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软骨性肿瘤存活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分别约(1219.63±26.73)×10-6 mm2/s、(2193.21±37.87)×10-6 mm2/s、(1770.52±33.41)×10-6 mm2/s、(2287.36±39.34)×10-6 mm2/s和(2293.57±50.36)×10-6 mm2/s。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与其它4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与其它4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判定骨肉瘤化疗后坏死时,会受到存活的软骨性肿瘤成分的影响;借助ADC值可鉴别骨肉瘤化疗后非软骨性肿瘤细胞的存活、坏死和瘤细胞外间质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扩散系数b=0和500 s/mm2对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肝脏行DWI,计算DWI、T2WI中新发肿瘤病灶.肝脏的对比信噪比(CNR),观察上腹部CT增强扫描和肝脏DSA图像,并与DWI相对照,分析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碘油沉积区、肿瘤坏死区和肿瘤复发/残留区等在DWI上的信号特点,并测量上述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analysis,ROC)分析ADC值鉴别肿瘤活性和坏死组织的价值.结果 新发肿瘤病灶在DWI和T2WI上的CNR分别为46.36±19.49和33.24±17.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P=0.025);在DWI上,肿瘤坏死组织呈低信号,肿瘤活性组织呈高信号,而碘油沉积区呈低、等或稍高信号.用ROC分析ADC值区分肿瘤内的坏死组织和活性组织能力,以1.84×10-3mm2/s为阈值,诊断坏死组织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100%.结论 MR DWI能够敏感发现新发肿瘤,ADC值能有效区分肿瘤内部坏死和活性组织成分,可用于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临床上评估肝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行MR DWI、常规平扫T1WI、T2WI和T1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系统化分析并观察病灶内部存活的肿瘤组织与肿瘤液化坏死组织成分的DWI与增强图像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各组信号强度值,并计算出各组ADC值与对应的MR 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MR DWI像上肝癌病灶内残存或复发的肿瘤组织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正性强化;液化坏死部分表现为明亮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ADC图上肿瘤组织为稍高于正常肝实质的高信号,肿瘤坏死组织部分为低信号;均数ADC值分别为:b=5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15±0.43)×10-3mm2/s,肿瘤坏死囊变组织约为(1.88±0.43)×10-3 mm2/s,正常肝实质约为(1.31±0.16)×10-3 mm2/s;b=8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02±0.37)×10-3mm2/s,肿瘤坏死组织约为(1.71±0.32)×10-3mm2/s...  相似文献   

4.
表观扩散系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20例21个病灶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于阿霉素类和紫杉类抗肿瘤新辅助化疗前1周之内、第1周期化疗后(18~21 d之内)、术前1周之内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扫描,根据增强MRI肿瘤的变化,将其分为反应组及相对无反应组,对2组肿瘤初始ADC及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组15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0.98±0.15)×10-3 mm2/s,化疗第1周期后升高到(1.22±0.23)x 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无反应组6个病灶化疗前初始ADC为(1.09±0.08)×10-3mm 2/s,第1周期后为(1.11±0.07)×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初始ADC低于相对无反应组(P<0.05);肿瘤初始ADC与化疗第1周期后ADC的变化值呈负相关关系(r=-0.51,P<0.05).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肿瘤初始ADC值及新辅助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含软骨基质型肉瘤的MR Gd-DTPA增强和DWI特点.方法 在1.5 T MR机上对14例含软骨基质型肉瘤(10例软骨肉瘤和4例成软骨型骨肉瘤)和13例其他类型骨肉瘤行MR Gd-DTPA增强和DWI.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GE Functool后处理软件上测定肿瘤的ADC值.评价肿瘤的MRI对比强化特点,并比较ADC值差异.含软骨基质型肉瘤与其他类型骨肉瘤的ADC值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软骨肉瘤与成软骨型骨肉瘤的ADC值两组间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在14例含软骨基质型肉瘤中,间隔结节状强化者有12例,边缘强化有14例.13例其他类型骨肉瘤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含软骨基质型肉瘤的平均ADC值[(2.56±0.35)×10-3mm2/s]高于其他类型骨肉瘤的平均ADC值[(1.16±0.20)×10-3 mm2/s](t=12.704,P<0.01);软骨肉瘤的ADC值与成软骨型骨肉瘤的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7,P=0.959).结论 Gd-DTPA增强MRI和DWI对区别含软骨基质型肉瘤与其他类型骨肉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肿瘤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及肾上腺肿瘤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评价DW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正常人、33例肾上腺肿瘤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观察肾上腺的信号强度及测量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1)在DWI像上正常肾上腺表现为均匀高信号.(2)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均表现为高信号,中心坏死区呈低信号,髓脂瘤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肾上腺囊肿表现为低信号.(3)肾上腺囊肿、腺瘤、嗜铬细胞瘤、髓脂瘤的ADC值分别为(2.896±0.114)×10-3 mm2/s、(2.009±0.08)×10-3 mm2/s、(1.903±0.076)×10-3 mm2/s、(1.861±0.073)×10-3 mm2/s.肾上腺腺瘤、嗜铬细胞瘤、髓脂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囊肿与腺瘤、嗜铬细胞瘤、髓脂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ADC值分别为(2.114±0.109)×10-3 mm2/s、(1.327±0.132)×10-3 mm2/s(P<0.05).结论 DWI对肾上腺肿瘤性质鉴别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MR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表观扩散系数值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分析 18例膝周恶性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术前MR单次激励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 (MR SSEPI DWI)和术后标本定点取材的病理资料。计算肿瘤实质、瘤周水肿组织、肿瘤坏死部位及正常肌肉和骨髓组织的ADC值。结果 恶性骨肿瘤肿瘤实质 (骨内部分及骨外软组织肿块部分 )、瘤周水肿肌肉、瘤周水肿骨髓、肿瘤坏死及正常肌肉和正常骨髓组织的ADC值分别为 [(1 181± 0 2 36 )× 10 -3mm2 /s(骨内部分 )和 (1 15 8± 0 2 5 9)× 10 -3 mm2 /s(骨外部分 ) ]、(2 347± 0 2 33)× 10 -3 mm2 /s、(1 997±0 119)× 10 -3 mm2 /s、(2 2 30± 0 2 0 8)× 10 -3 mm2 /s、(0 4 86± 0 313)× 10 -3 mm2 /s和 (0 4 83± 0 2 88)×10 -3 mm2 /s。各不同组织间ADC值的差异有显著性学意义 (F =15 3 131,P =0 0 0 0 )。其中 ,肿瘤实质(骨内部分及骨外肿块部分 )的ADC值高于正常肌肉 (P <0 0 5 )及正常骨髓组织 (P <0 0 5 ) ,低于水肿肌肉及水肿骨髓组织 (P <0 0 5 ) ,也低于肿瘤坏死部位 (P <0 0 5 )。结论通过MR SSEPI DWI计算ADC值的方法 ,可以定量分析鉴别恶性骨肿瘤的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肿瘤实质与肿瘤坏死部位 ,从而为确定  相似文献   

8.
表观扩散系数值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 DWI的ADC值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18例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和26例恶性骨肿瘤行DWI.采用单激发EPI序列,3个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500、1000 s/nun2.在ADC图上测量每个病变的最低、最高和整体ADC值.结果 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最低ADC值[(1.28±0.49)×10-3mm2/s]高于恶性骨肿瘤[(0.92±0.35)×10-3mm2/s,t=2.839,P<0.01],整体ADC值[(1.62±0.51)×10-3mm2/s]也高于恶性骨肿瘤[(1.21±0.36)×10-3mm2mm/s,t=3.092,P<0.01],但两者都有很大重叠.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最高ADC值[(2.02±0.55)×10-3mm2/s]与恶性骨肿瘤的最高ADC值[(1.71±0.65)×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9,P>0.05).去掉以囊腔为主的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则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最低、最高和整体ADC值分别为(1.11±0.31)×10-3mm2/s、(1.88±0.49)×10-3mm2/s和(1.45±0.35)×10-3mm2/s,与恶性骨肿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28、0.964、2.012,P值均>0.05).结论 ADC值不能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膀胱癌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膀胱癌占位患者行DWI及常规MR序列扫描.比较不同b值下膀胱病灶的ADC值及图像效果;分析DWI与常规序列显示膀胱病灶能力的差异;比较膀胱病灶与周围组织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b值取700 s/mm2时膀胱病灶平均ADC值显著高于1500 s/mm2的ADC值.DWI发现膀胱病灶的准确率为98.1%,常规MR序列为96.2%.b值取1500 s/mm2时膀胱癌平均ADC值(0.75±0.12)×10-3mm2/s,显著低于膀胱炎(1.39±0.13)×10-3mm2/s、病灶周围正常膀胱壁(1.42±0.07)×10-3mm2/s、尿液(2.69±0.13)×10-3mm2/s(P<0.05).结论 DWI及ADC值对膀胱癌的诊断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是对常规MR检查有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 DWI在软组织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了23例软组织肿瘤DWI.弥散敏感系数b分别取300s/mm2、600s/mm2和900s/mm2,在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敏感梯度场得到DWI,获得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①23例软组织肿瘤的DWI只有1例肌间脂肪瘤为混杂信号,其它均为高信号;②在b=3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为(1.64±0.12)×10-3mm2/s、(1.86±0.19)×10-3mm2/s,良、恶性肿瘤组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在b=6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分别为(1.42±0.13)×10-3mm2/s、(1.46±0.15)×10-3mm2/s,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b=900s/mm2时,良、恶性肿瘤组的ADC值分别为(1.10±0.12)×10-3mm2/s、(1.00±0.13)×10-3mm2/s,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DWI信号对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有限.在b=300s/mm2时,恶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大于良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56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33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行M RI及DWI检查,测量良恶性肿瘤的囊、实性部分的ADC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实性部分ADC值[(1.68±0.37)×10-3 mm2/s]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实性部分[(3.51±0.53)×10-3 mm2/s](P<0.05);而卵巢恶性肿瘤囊性部分ADC值[(5.34±0.54)×10-3 mm2/s]与卵巢良性肿瘤囊性部分[(5.89±0.37)×10-3 mm2/s]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DWI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 MR 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值(DWI-ADC 值)对晚期鼻咽癌(NPC)诱导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35例晚期 NPC 患者,放射治疗前均行正规2周期诱导化疗。于诱导化疗结束后依据肿瘤缓解情况分为完全缓解组(CR)、部分缓解组(PR)及稳定组(SD)。治疗有效组包括 CR 组及 PR 组。依据年龄分为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组与成人组。依据病理类型分为非角化未分化型癌组和非角化分化型癌组。依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2010)T 分期标准,分为 T2、T3及 T4组。对诱导化疗前各组间 ADC 值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PR、治疗有效组(CR+PR)及 SD 组诱导化疗前肿瘤 ADC值分别为(0.70±0.06)×10-3 mm2/s、(0.72±0.04)×10-3 mm2/s、(0.71±0.04)×10-3 mm2/s 及(0.85±0.02)×10-3 mm2/s。PR 组、治疗有效组 ADC 值均低于 SD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组化疗前 ADC 值为(0.73±0.07)×10-3 mm2/s,成人组化疗前 ADC 值为(0.75±0.07)×10-3 mm2/s,二者化疗前 ADC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角化未分化型癌组及非角化分化型癌组化疗前 ADC 值分别为(0.76±0.08)×10-3 mm2/s、(0.74±0.06)×10-3 mm2/s,二者化疗前 ADC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T4组化疗前 ADC 值分别为(0.78±0.05)×10-3 mm2/s、(0.77±0.07)×10-3 mm2/s 及(0.75±0.08)×10-3 mm2/s,各组化疗前 ADC 值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 T 分期级别的增高,其 ADC 值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结论诱导化疗前 ADC 值作为一个定量参数能够有助于预测 NPC 诱导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评估骨肉瘤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新辅助化疗的骨肉瘤患者11例,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开始前、第1个化疗周期结束后、所有4个化疗周期结束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检测骨肉瘤内水分子扩散及血液灌注变化情况,观察新辅助化疗过程中骨肉瘤形态、大小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骨髓单方向扩散屏气DWI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椎体骨髓浸润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确诊AL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行胸腰椎矢状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DWI (SS-EPI-DWI)序列扫描(b值为0、650 s/mm2),扩散方向为头-足(S/I)、前-后(A/P)和左-右(R/L)方向,每个方向DWI采集时间均为12s,闭气采集。分别在3个方向的ADC图上测量多个椎体骨髓的ADC值,比较3个扩散方向的ADC值的差别。AL患者分为初发未治疗组13例和治疗组29例[初发治疗未缓解(NR)组7例。初发治疗完全缓解(CR)组8例、治疗巩固组14例]。比较不同治疗阶段AL患者ADC值的差异用方差分析、t检验,ADC值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 57例受试者362个椎体S/I、A/P和R/L方向的ADC值分别为(0.758±0.009)、(0.732 ±0.009)、(0.758±0.009)×10-3 mm2/s,三者之间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58,P>0.05)。15名健康志愿者94个椎体ADC值为(0.697 ±0.122)×10-3mm2/s,13例初发未治疗组85个椎体ADC值为(0.592±0.071)×10-3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8,P<0.05);29例治疗组AL患者183个椎体ADC值为(0.796±0.225)×10-3mm2/s,与初发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32,P<0.05);初发治疗CR组±巩同治疗组共140个椎体ADC值为(0.786±0.184)×10 -3mm2/s,初发治疗NR组43个椎体ADC值为(0.804±0.327)×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60,P>0.05)。初发未治疗组的S/I ADC值与骨髓象原始细胞比例(中位数26.4%,范围7.9% ~48.2%)呈线性负相关(r= -0.524,P<0.05)。结论 椎体骨髓DWI为各向同性,单方向屏气DWI能提高图像质量。初发AL患者ADC值降低,化疗后ADC值增加,初发组ADC值与骨髓象原始细胞比例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ADC值在不同强化形态及不同肿块大小的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3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根据其不同的强化形态及大小分为3组,分别为非肿块样强化组(G1)、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a)、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b).采用单激发EPI序列,3个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两样本比较t检验分析各组内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G1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13±0.23)×10-3和(1.28±0.27)×10-3mm2/s,t=1.636,P=0.112;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 05±0.20)×10-3和(1.20±0.23)×10-3mm2/s,t=1.720,P=0.109];G2a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15)×10-3和(1.37±0.37)×10-3mm2/s,t=4.803,P=0.000;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14)×10-3和(1.30±0.34)×10-3mm2/s,t=5.235,P=0.000];G2b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14)×10-3和(1.40±0.39)×10-3mm2/s,t=4.227,P=0.000;b=1000 mm2/s时,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3±0.14)×10-3和(1.35±0.36)×10-3mm2/s,t=4.329,P=0.000].b选取800或1000 s/mm2时,ADC值在肿块样强化组中的诊断效能相同(x2=0.36,P=0.5460).当b值取1000 s/mm2,阈值取1.25×10-3s/mm2时,ADC值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7.7%和97.1%.结论 ADC值对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病灶具有诊断价值,但不适用于非肿块样强化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新辅助化疗(NCT)的早期疗效.资料与方法 32例LABC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75mg/m2静脉推注,第1天给药,3周方案)进行NCT治疗.每21d为1个周期,至肿瘤缩小到可手术或保乳手术可行时停止化疗.于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后和手术前行DWI扫描,分析肿瘤体积、ADC值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 20例(62.5%,95% CI 45.7%~79.3%)患者行2个周期化疗后出现整体有效(OR),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及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156% (5/32)和9.4% (3/32):疾病稳定(cSD)率为34.4% (11/32),疾病进展(cPD)率为3.1% (1/32);第1个NCT后,cCR+部分缓解(cPR)组AD)C值显著增加[化疗前ADC值为(0.98±0.16)×103mm2/s,化疗后为( 1.22±026)×103mm2/s] (P< 0.001).化疗前cCR+cPR组初始ADC值显著低于cSD+cPD组[(1.13±0.06)×10-3mm2/s](P<0.001).初始ADC值与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呈负相关(r=-0.58,P=0.02);化疗后肿瘤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呈正相关(r=096,P<0.001).结论 乳腺癌病灶初始ADC值及NCT后早期ADC值变化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对NCT敏感性和化疗早期评价乳腺癌敏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