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恒温湿化系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于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干预,观察组给予恒温湿化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痰痂形成例数、治疗前后平均吸痰次数,并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构成比及病原菌种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Ⅰ度和Ⅲ度患者减少,Ⅱ度患者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吸痰次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5.10±1.36)次低于对照组(7.78±1.8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4.18%(P<0.05);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72株,观察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温湿化系统可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较多,需加强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恒温湿化系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于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干预,观察组给予恒温湿化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痰痂形成例数、治疗前后平均吸痰次数,并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构成比及病原菌种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Ⅰ度和Ⅲ度患者减少,Ⅱ度患者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吸痰次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5.10±1.36)次低于对照组(7.78±1.8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4.18%(P<0.05);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72株,观察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温湿化系统可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较多,需加强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ICU气管切开患者协助吸痰对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1例需要气管切开置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气管切开置管患者均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对照组应用普通式气管切开套管,观察组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的次数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9.32%,对照组为36.36%,观察组每天使用吸疾次数为(5.0±1.85)次,对照组为(14.0±1.7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切开置管吸痰,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探讨改良护理技术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患者62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比较护理1周内和1周后两组患者的黏膜损伤率、肺部感染率和日吸痰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理1周内,研究组的肺部感染和黏膜损伤1、3例,感染率为3.2%、黏膜损伤率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8例,肺部感染率25.8%、黏膜损伤率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研究组的肺部感染和黏膜损伤2、1例,感染率为6.5%、黏膜损伤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1例,肺部感染率45.2%、黏膜损伤率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周内和1周后,研究组的日吸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的日吸痰次数.结论 改良的护理技术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黏膜损伤率和肺部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分析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气道护理方法和护理中的安全管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一般护理的同时增加定时定量向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的方法,痰痂的形成得到控制,对照组的患者只给予气管插管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内壁形成痰痂的情况和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率和肺部感染率明显比对照组小,观察组痰痂形成率为6.67%,肺部感染率为1.67%。对照组痰痂形成率为63.34%;肺部感染率为8.33%(均p0.05)。讨论: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大多处在昏迷状态,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加强临床护理,进行预防干预要急时,防止发生意外。护理过程中预防与控制痰液附着气管壁形成痰痂,对神经外科手术后昏迷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90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改进的护理措施:①持续气道湿化;②加强胸部体疗后吸痰;③增加口腔护理次数;④规范吸痰顺序;⑤使用鼻空肠管鼻饲;⑥加强环境卫生。比较两组病例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有13例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有25例发生肺部感染。干预组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对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气管切开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观察组行气管切开后早期应用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行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湿化效果达到生理性需要,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人工呼吸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珊珊 《医疗装备》2022,(22):143-145
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仪联合精细化护理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精细化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人工叩背排痰,观察组采用振动排痰仪进行干预,两组均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转归、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腋温恢复正常时间、痰液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痰菌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归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振动排痰仪联合精细化护理能帮助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有效排出痰液,缩短啰音消失时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亦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法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在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感染控制效果和吸痰量、吸痰次数及临床表现消失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心肺功能参数。结果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14例、感染率21.88%,高于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6.25%(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临床控制率48.44%、总有效率93.75%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吸出痰液量多于对照组(P<0.05)。吸痰后,观察组PaO2、PaO2/FiO2及其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咳嗽咳痰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胸片显示炎症消失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能及时、有效促进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气道痰液彻底排出,保证气道通畅,有助于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更好地促进了心外科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董事敏  陈碧玲  王冠玉 《中国校医》2011,25(7):536+538-536,538
目的观察改良吸痰法在喉癌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喉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传统吸痰法和改良后吸痰法吸痰,对2组患者吸痰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24 h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癌气管切开患者采用经改良后吸痰法吸痰彻底,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