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T2DM)治疗及达标现状,重点了解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达标状况。方法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组于2009年7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75个城市的400家医院参加本横断面研究。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不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进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一般信息、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治疗药物。所有数据均使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T2DM患者143123例,其中男73544例,女69579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病程6年。在应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最多应用的是预混胰岛素(65.5%,34487/52649),其次是基础胰岛素(24.3%,12794/52649),8.5%(4492/52649)的患者应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按照HbAlc〈6.5%计算达标率,总体人群达标率为20.2%(28985/143123)。单纯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HbAlc达标率(23.4%,21163/90474)高于总体人群,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HbAlc达标率(14.9%,7822/52649)低于总体人群。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接近[基础胰岛素组15.2%(1944/12794),预混胰岛素组14.9%(5150/34487),基础+餐时胰岛素组14.6%(656/4492)]。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各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均呈降低趋势(均P〈0.05),早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较晚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更高(均P〈0.01)。T2DM患者血压及血脂达标率分别为:血压23.5%(33676/143123),甘油三酯37.4%(53550/143123),总胆固醇41.4%(59320/14312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2%(27418/1431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7%(59671/143123)。结论我国T2DM患者HbAlc总体达标率低,口服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低于总体达标率。提示大部分患者仍需要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评估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口服药联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IG)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睡前皮下注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及餐后2hC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和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IG组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2组HbAlc无明显差异(P〉0.05),IG组治疗后餐后2hC肽水平提高(P〈0.05)。CGMS显示IG组24h血糖曲线平缓,血糖达标时间延长,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P〈0.01).血糖波动幅度小。结论IG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胰岛素剂量控制更方便、安全,优于NP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管理对1型糖尿病(T1DM)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8月6日至2013年1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随访的T1DM患者,实施综合管理,包括3个月1次的规律随访、糖尿病教育、治疗方案调整及免费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等。根据HbAlc是否达到相应年龄段的血糖控制目标将患者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AlC达标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4例T1DM患者,男64例,女80例,中位年龄29.0岁(四分位间距22.0,38.0,下同),糖尿病病程4.5年(2.8,9.0),体质指数(BMI)19.8kg/m^2(18.9,22.0),干预前HbAlc8.2%(6.7%,9.8%),41例(28.5%)HbAlc达标。完成3、6、9、12个月随访的患者分别为97、50、44、36例,HbAlC达标率分别为50.5%、80%、77%、63.9%。随访3、6、9、12个月HbAlc分别为7.2%(6.4%,8.3%)、7.2%(6.6%,7.9%)、7.0%(6.4%,7.7%)、7.0%(6.5%,8.0%),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BMI较小、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较高的和病程较短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结论综合管理有助于T1DM的血糖控制,增加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对血糖控制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现阶段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治疗情况。方法2009、2010年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纯口服药或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按照《数据采集标准操作流程(SOP)》询问患者,收集了解患者治疗、血糖控制和慢性并发症情况,并填写至《监测网登记表》。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为达标。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共入组143123例患者,平均年龄(59±12)岁,63.8%(91312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10年共人组172199例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54.7%(94193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09和2010年平均HbAlC水平分别为8.0%±2.0%和7.9%±1.8%,达标率分别为20.3%和16.8%,分别有高达79.7%和83.2%的患者HbAlC不达标。在2009年仅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中,平均HbAlC水平为7.7%±1.9%,达标率为23.4%,76.6%的患者HbAlC不达标。2009和2010年,采用单纯口服药治疗方案的调查患者,无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案,HbAl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平均值均不达标。结论我国T2DM的HbAlc达标率低,应大力普及和推广糖尿病指南,强化综合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对血糖控制达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T2DM患者205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调查其睡眠质量。HbA_1c7%为血糖控制达标。以PSQI5分为睡眠障碍,将患者分为睡眠良好组55例和睡眠障碍组150例。结果 (1)T2DM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比例达73.2%(150/205);(2)与睡眠良好组比较,睡眠障碍组血浆皮质醇、HbA_1c增高(t=-2.85、-3.87,P均0.05),血糖达标率降低(χ~2=6.95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障碍评分是血糖达标的影响因素(OR=3.735,P0.05)。结论睡眠障碍在T2DM患者中发生率高,可能是影响HbA_1c达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7月至9月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81个城市的414家医院,入选目前接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以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97315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病程(5±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7%±1.6%,HbAlc〈7.0%者34154例(35.1%),HbAlc〈6.5%者17380例(17.9%)。调查患者中12748例(13.1%)合并有至少1种大血管病变,14694例(15.1%)合并有至少1种微血管病变,合并有大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3%和25.2%,均低于未合并血管并发症组的36.3%和36.9%。口服药治疗方案中,双药(51.3%)、单药(34.5%)治疗较为常见,在单药、双药、3种药物和4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0.6%、33.7%、27.0%和24.5%;单药治疗中,应用较多的为双胍类(30.8%)、磺脲类(24.6%)和格列奈类(21.1%);联合治疗中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者为23.7%,双胍类联合格列奈类者为13.6%。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口服药物种类数、体质指数、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与HbAlc达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OR=1.025、0.855、0.868、0.852、0.789、0.698,均P〈0.01)。结论在中国应用口服药的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应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管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及不同治疗方式时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Ic的贡献。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病程超过1年、治疗相对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256例,男119例,女137例,年龄(54±14)岁,平均病程4.5年,平均空腹血糖9.6mmol/L,平均HbAlc8.4%。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84例)、基础胰岛素治疗组(80例)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92例)。各组再根据HbAlc的不同分成HbAlc〈7%组、7%≤HbAlc〈8%组、8%≤HbAlc〈9%组、HbAlc≥9%组。不连续3d监测全天三餐前后和睡前7个时问点的血糖谱,取3d的平均值,同时免疫比浊法测定HbAlc。对各个时间点血糖与HbAIc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三餐前及睡前四点血糖连线与正常血糖5.6mmoUL平行线:岂间的面积为餐前血糖面积,三餐前和睡前四点血糖连线与三餐后血糖连线间的面积为餐后血糖面积,根据餐前血糖或餐后血糖面积与总高血糖面积的比值计算口服药物、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lc的贡献。结果本组患者各个时间点血糖与HbAlc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r=0.38-0.76,均P〈0.05),7点平均血糖与HbAlc相关性最强(r≥0.71,P〈0.05)。口服药物治疗组餐前、餐后血糖对HbAlc的贡献分别为59%-82%、18%~41%;预混胰岛素治疗组餐前、餐后血糖对HbAlc的贡献分别为60%-82%、18%~40%;基础胰岛素治疗组餐前、餐后血糖对HbAIc的贡献分别为38%~66%、34%~62%。趋势检验表明,口服药物、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餐前血糖对HbAlc的相对贡献随着HbAlc的增加而增加(F=67,46、168.51、84.05,均P〈0.05),餐后血糖的相对贡献则相反。基础胰岛素治疗组在不同HbAIc状态下餐前血糖相对贡献较预混胰岛素治疗组低(HbAle〈7%组:38%比66%,Xz:5.94,P〈0.05;8%≤HbAlc〈9%组:63%比77%X2=5.88,P〈0.05;HbAlc≥9%组:66%比82%,,:5.51,P〈0.05)。基础胰岛素治疗组在不同HbAle状态下餐前血糖相对贡献较口服药物治疗组低(7%≤HbAlc〈8%组:50%比68%,爿。:5.56,P〈0.05;8%≤HbAlc〈9%组:63%比78%,∥:5.79,P〈0.05;HbAlc≥9%组:66%比82%,X2=6.28,P〈0.05)。结论HbAle与自我监测的各个时问点血糖明显相关,治疗方式及血糖控制状况影响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lc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和季节变化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1年我院内分泌科门诊17857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结果。探索不同年龄段、性别以及不同月份门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年度趋势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13)年,男女比为1.16:1,其HbAlc平均为7.1%±1.6%,其中HbAlc〈6.5%者占43.3%(3465/8000),HbAlc〈7.O%者占61.4%(4914/8000)。门诊糖尿病患者HbAlO由2004年的7.3%±1.7%降至2011年的6.8%±1.4%(F=24.17,P〈0.01)。患者HbAlc〈7.0%的比例从2004年55.3%增至2011年的69.0%(Z=4.83,P〈0.01)。2004至2011年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HbAlc〈7.0%)在≥40—60岁(Z=18.67,P〈0.01)和〉60岁(Z=5.58,P〈0.05)两个年龄段有明显改善,但在年龄〈40岁的患者无明显改善(Z=0.91,P〉0.05)。男性血糖控制达标率无显著改善(Z=2.61,P〉0.05),但女性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提高(Z=28.10,P〈0.01)。2007年4~9月HbAlc水平和血糖控制达标率均较同年1~3月及10~12月差。结论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患者近8年血糖控制改善,40岁以上女性患者血糖控制较好,血糖控制存在季节性差异。要关注40岁以下男性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可能需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9.
王钢 《实用老年医学》2014,(6):497-499,505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IGM)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单纯EH(单纯EH组)及36例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EH患者(合并T2DM组),检测其血糖、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等代谢参数,同时行心脏超声多普勒获取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代谢参数及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参数的差异,并对左心室功能异常的EH患者与无左心室功能异常的EH患者糖代谢状态进行分析。结果合并T2DM组患者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尿酸及纤维蛋白原等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EH组(P〈0.05或P〈O.01)。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所有EH患者均未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而合并T2DM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EH组(P〈O.05)。进一步分析发现,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EH患者合并T2DM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EH患者,且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EH患者空腹血糖及HbAlc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EH患者(P均〈0.01),但2者之间PBG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加重EH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尤其是早期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改善EH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可能有助于延缓其左心功能异常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不同HbA1c水平T2DM患者的血糖特点。方法将178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3个组,通过CGMS进行血糖监测。结果各组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值(24hMBG)均有相关性(P〈0.05),与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无相关性。HbAlc≤7.5%时,餐后血糖与之相关性较好(P〈0.05)。HbA1c〉7.5%时,与三餐前血糖相关性较好(P〈0.05)。结论HbA1c代表血糖的整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的稳定性,而CGMS可反映血糖的波动规律。HbA1c和CGMS联合应用更加有利于血糖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秀霖联合拜糖平和门冬胰岛素对治疗老年T2DM患者血糖、HbA1c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8例口服降糖药物疗效较差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长秀霖加拜糖平组和门冬胰岛素组。长秀霖组每晚睡前皮下注射1次加三餐前口服拜糖平,门冬胰岛素组早晚餐前各皮下注射1次,共13周,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BG)、血脂、HbA1C下降情况,C肽(C-P)水平上升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HbA1C下降明显,C-P上升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低血糖反应长秀霖组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组(P〈0.01)。结论长秀霖组和门冬胰岛素组都具有明显降低FBG、2hBG、血脂、HbA1c的作用,均明显提高C-P水平。低血糖的发生率长秀霖组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降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1至2012年9月选取18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单用二甲双胍12周而血糖尚不达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格列汀联合治疗(90例)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90例),随访12周,观察各项血糖指标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疋。检验。结果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01、1.321、1.574、1.510、1.421、1.601,均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较阿卡波糖组下降幅度大(t值分别为-2.711、-2.600,均P〈0.05),且HbAlc达标率(83.33%)高于阿卡波糖组(67.78%)(x2=5.870,P〈0.05)。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9.24±1.21)比(8.17±0.25)U/L,(8.62±1.20)比(8.15±0.24)U/L,t值分别为1.563、1.620,均P〈0.05};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2.60±0.21比3.02±0.39,2.76±0.40比3.01±0.38,t值分别为1.431、1.459,均P〈0.05);沙格列汀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指数的改善优于阿卡波糖组(t值分别为3.451、-3.359,均P〈0.05);阿卡波糖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阿卡波糖组(矿=8.760,P〈0.05)。结论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比较明显,不增加体重,低血糖发生风险及胃肠道反应低,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对46例单纯EH患者(EH组)与33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EH+T2DM组)的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浓度进行测定、比较,同时分析血清Hcy及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血糖、血脂及B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EH组相比,EH+T2DM组的BMI、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而且血清Hcy[(12.78±2.51)μmol/L比(16.26±2.91)μmol/L]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19.45±5.24)mg/L比(33.65±10.70)mg/L]升高更加显著(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EH+T2DM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与BMI、FBG、HbAlc、LDL.C、ApoB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r=0.667~0.906,P均〈0.01),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则分别与BMI、HbAlc、LDL-C、ApoB及血清Hcy水平显著正相关(r=0.566~0.685,P均〈0.01)。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及肾微血管损伤,而且这与血糖代谢异常程度密切相关;控制血糖水平可减轻血管损伤,进而延缓心血管疾病及肾脏并发症的病理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口服降糖药(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了解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按临床常规起始胰岛素治疗,于基线和治疗16周后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安全性指标有低血糖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疗效指标包括HbA1c的变化和达标率、平均FBG和2hBG的变化。结果共观察4847例T2DM患者,女性患者有2327例(48.0%)。完成研究的患者共4364例(90.0%)。基线年龄(59.7±12.2)岁,HbA1c(9.65±2.12)%,糖尿病病程(7.94士6.13)年。起始胰岛素使用比例最高为预混人胰岛素(38.1%),其次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1.3%)。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事件/人年)在基础人胰岛素和类似物组最低(均为o.02)。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在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最低(0.27)。治疗后HbA1c降幅为2.3%(P〈O.001),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3.02±1.94)%,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次之(2.61±1.97)%。HbA1c〈7.0%的达标率为43.2%。胰岛素治疗后平均FBG和2hBG的降幅分别为3.21mmol/L和5.21mmol/L(P<0.001),均在基础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结论起始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整体血糖控制均有显著的改善。基础胰岛素的安全性较好;基础一餐时胰岛素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改善情况最佳;预混胰岛素是目前我国T2DM人群最常用的起始治疗胰岛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介于上述两种治疗方案之间,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无低血糖事件达标率优于其他的常用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60例T2DM合并ACS患者(观察组),45例T2DM不伴ACS患者(对照组)进行3 d血糖检测,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评价ACS患者危险度。比较两组血糖波动参数差异,并与不同GRACE评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观察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3±1.43)mmol/L比(2.35±0.95)mmol/L;(3.46±1.23)mmol/L比(2.97±0.94)mmol/L;(2.54±0.92)mmol/L比(2.01±0.64)mmol/L,均为P<0.05];(2)GRACE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ACS患者的PPGE、MAGE和MO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PGE、MAGE、MODD和24 h平均血糖值与GRACE评分值呈正相关(r=0.604,0.504,0.492和0.581,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及年龄的影响GRACE评分的危险因子。结论 T2DM患者合并ACS时,其早期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并且MAGE和GRACE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联合低血糖生成指数( LGI )及低血糖生成负荷( LGL )的饮食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三真社区内三个不同小区,分别在各小区内随机抽取已确诊的T2DM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三个小区以抽签的形式随机分为全天饮食干预组(A组)、早餐饮食干预组(B组)及对照组(C组)。通过3个月分组干预,即保持患者原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指导A组患者一日三餐采用LGI及LGL的食物,B组仅早餐采用LGI及LGL的食物,而C组饮食不作要求,比较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多个独立样本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干预前后三组的 HbA1c 均有改善(均 P <0.05),其中 A 组 HbA1c 改善优于 B、C 组(H =26.749,P <0.0167);干预前后三组的HDL-C均有所下降(均P<0.05),其中A组患者的HDL-C下降幅度大于B组及C组(H=12.671,P<0.0167);干预前后三组的TG均有改善(均P<0.05),其中A组、B组的TG改善优于C组(H=14.921,P<0.0167)。结论联合LGI及LGL饮食干预能有效改善T2DM患者HbA1c、HDL-C及TG,其中全天饮食干预较早餐饮食干预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