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由外源性胰岛素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的临床、生化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患者,并结合既往报道的14例文献,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及特点。结果我院收治的3例患者在停用胰岛素至少1个月后仍有反复低血糖发作,行5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示血糖波动大且有血胰岛素和C肽分离现象。综合分析国内外17例文献报道示:亚裔人种易感,占88.2%,血糖最低值平均为2.2(1.0~3.3)mmol/L,严重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低血糖和高血糖交替的现象在多数患者中可见,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低血糖时胰岛素水平与C肽不成比例地升高,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为高滴度阳性。17例中9例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或换用胰岛素剂型后低血糖发作逐渐缓解,自行缓解的时问平均为2.4(0.5—8.0)个月,而8例则加用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或血浆置换治疗后方好转,IAA滴度在加用类固醇激素组和未加用类固醇激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3.1)比(10.3±2.4),P〉0.05]。结论(1)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较为少见,因被胰岛素本身的作用掩盖,该类疾病容易漏诊。(2)亚裔为高发人种。发作无明显规律且病情严重性轻重不一,可引起意识障碍。(3)OGTT可诱发低血糖发作,胰岛素明显升高与C肽和血糖变化不平行。(4)高滴度IAA具有诊断价值,但治疗的选择与IAA滴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是由于自身免疫、自身抗体作用引起的一组低血糖综合征。本文报道1例与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有关的IAS,旨在提醒临床医生在应用该类药物时患者若出现低血糖,需考虑到IAS发生的可能,减少误诊率,使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一例使用人胰岛素后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致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在停用人胰岛素,选用胰岛素类似物替换治疗后随访3年,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低血糖发生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免疫性胰岛素抵抗致低血糖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质性低血糖最为常见的原因足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所引起的药物性低血糖,相对少见的原因有胰岛细胞瘤、胰外实体肿瘤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更少见的原因有免疫性胰岛素抵抗,即由患者体内较高浓度的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受体抗体所导致的低血糖。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胰岛素水肿和体重增加。引起过敏反应的非常少见。现将近两年来注射诺和灵30R后致过敏反应的3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源性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EIAS)是糖尿病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后出现胰岛素抗体相关的血糖异常临床综合征, 包括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严重高血糖及自发性低血糖等。该文报道1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高龄EIAS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为90岁男性, 糖尿病病史30余年, 在使用同一剂型预混胰岛素近20年后出现自发性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交替, 血清胰岛素水平轻中度升高, 与C肽呈分离现象, 同时合并胰岛素自身抗体阳性。更换胰岛素剂型2周后, 患者血糖较前明显改善, 复查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 C肽水平较前升高。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系统回顾, 旨在提高对EIAS的认识和理解, 减少漏诊、误诊, 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AIH)是低血糖的一种少见原因,其临床特点为自发性低血糖发作、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根据自身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在无外源性胰岛素应用时出现针对内源性胰岛素的抗体(IAA)阳性,称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1970年由日本Hirata等首次报道,又称Hirata病[1];(2)是针对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抗体(IRA)阳性,称为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BIRS),较罕见[2],部分可出现低血糖.我院自2009年报道1例IAS后[3],陆续出现数例,现再报告3例IAS患者,以提高临床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低血糖,尤其是重度和夜间低血糖不仅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妨碍降糖治疗。相比于预混人胰岛素30R(BHI3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药代动力学特征更好的模拟了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多项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均证实,BIAsp30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降低重度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从而减小低血糖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危害,实现安全控糖。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又称自身免疫性低血糖(AIH),是一种罕见类型的低血糖症,1970年由日本Hirata首次报道,故又称Hirata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或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为表现。AIH在日本被列为自发性低血糖症的第3大病因。国内只有少数病例报道,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现将1例IAS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低血糖,尤其是重度和夜间低血糖不仅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妨碍降糖治疗.相比于预混人胰岛素30R(BHI3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药代动力学特征更好的模拟了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多项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均证实,BIAsp30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降低重度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从而减小低血糖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危害,实现安全控糖.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是由血中非外源性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自身抗体及高浓度免疫活性胰岛素所致的自发性低血糖症。其与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应用含巯基药物有关,并与人白细胞抗原高度相关,DRB1*0406可能是主要易感基因;不同人群的发病机制存在异质性。临床上主要特征为未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情况下,出现反复发作性严重低血糖、胰岛素自身抗体滴度明显升高及游离胰岛素升高;主要应与胰岛素瘤鉴别。治疗以停用诱发药物为主,辅以少量多餐、低糖和高纤维饮食,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应用小剂量泼尼松。  相似文献   

12.
人类自1922年由班亭等成功从狗胰腺中提取出动物胰岛素以来,10余年来发展至用基因工程合成的与人体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的高纯度人胰岛素,使糖尿病治疗取得极大进步。但目前常用胰岛素制剂存在很大不足,动物胰岛素因其纯度不足,有抗原性,并为酸性,临床已较少应用。人胰岛素制剂目前有餐前应用的短效胰岛素,补充基础分泌的中效胰岛素,及将两者预混的胰岛素(30R、50R)。短效胰岛素与生理性胰岛素相比,因其吸收缓慢,须注射后15~30min进食,造成患者注射的依从性差,对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且有较长的作用时间,而增加低血糖的危险。中效胰岛素为结晶体,注射前需要重悬,吸收不稳定,有峰值,易发生低血糖。预混的胰岛素因其同时提供餐时及基础胰岛素,减少每天注射次数,对有一定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方便的注射途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但也具备两者的缺点,作用时间与进餐的配合有差距,易发生低血糖。故临床需要快速达峰,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及长时间起效,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或双相胰岛素同时模拟基础和餐时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3.
低血糖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见于1型糖尿病,也可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所致的低血糖常由于胰岛素剂量过大、进食量过少,或不按时进食、运动及体力活动过多等。预混人胰岛素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胰岛素(尤其是甘精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误用过量胰岛素致严重低血糖四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误用过量胰岛素致严重低血糖四例报告刘芬郑世彬井锡伟因胰岛素使用不当而致严重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危险的医源性致死致残原因。为引起足够重视,现将4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58岁,不醒人事、抽搐7小时急诊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4年。患者于4天前因高热...  相似文献   

15.
对于应用口服降糖药物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较早起始胰岛素治疗并积极进行剂量调整,有利于患者长期临床获益。目前我国DM管理胰岛素治疗起始较晚,剂量调整不充分,达标率不足,发生低血糖是主要障碍之一。新一代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U300可有效降糖,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其灵活的剂量调整方案有助于患者自我血糖管理,是长期稳定血糖管理的优选。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在临床的应用效果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应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与预混双效人胰岛素诺和灵30R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糖降低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结果 应用诺和锐30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结论 诺和锐30比诺和灵30R更有效的降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诺和锐30起效快,可餐前注射,亦可餐时及餐后注射.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和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志敏 《山东医药》1995,35(12):41-42
到目前为止,糖尿病尚无根治疗法,许多患者(特别是IDDM)必须采用胰岛素作为替代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除正确地使用胰岛素外,还要特别注意其治疗的副作用,以及影响胰岛素疗效的诸多因素。1 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1.1 低血糖反应 是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发生低血糖的原因除剂量偏差外,多发生于胰岛素注射后作用高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是一种以难治性低血糖以及与血糖水平不相称的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 目前已报道16种基因与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相关。本研究对1例以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餐后低血糖为表现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 以进一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收集1例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及家属临床资料和外周血, 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致病基因, 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验证。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餐后低血糖, 但无运动后低血糖。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SLC16A1基因c.1259A>G(p.K420R)杂合突变, 家系验证发现其父亲、哥哥均携带该突变, 临床表型均有肥胖及高胰岛素血症, 其母亲和姐姐SLC16A1基因检测及临床表型均正常,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未见SLC16A1基因c.1259A>G突变报道, 提示为新突变。采用MutationTaster、FATHMM-MKL、PolyPhen-2和CADD软件对对c.1259A>G突变进行功能预测, 结果均提示为有害突变。结论本研究报道了1例SLC1...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注射笔治疗中的不自觉低血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Tenscher和Berger报告使用人胰岛素治疗中不自觉低血糖(即无意识低血糖)发生率增多以后,这个问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我们于1990年5月开始用丹麦Novo Nordisk公司提供的胰岛素注射笔(NovoPenⅡ)、合成人胰岛素Protaphane HM(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和Actraphane HM(30%水溶性Actrapid HM和70%Protaphane HM混合胰岛素)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胰岛素水肿和体重增加,引起过敏反应的非常少见.现将近两年来注射诺和灵30R后致过敏反应的3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