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IBST)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皮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糖尿病(DM)组与IBST治疗组,建立糖尿病肾病(DN)模型,分别检测肾皮质GluT-1 mRNA及TGF-β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肾组织GluT-1 mRNA表达及TGF-β1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O.01)。厄贝沙坦干预后,IBST组肾组织GluT-1及TGF-β1 mRNA表达显著低于DM组(P〈0.01)。结论厄贝沙坦对DN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厄贝沙坦显著降低肾组织GluT-1及TGF-β1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糖尿病(DM)大鼠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及厄贝沙坦治疗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肾皮质MMP-2、MMP-9表达;并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其肾皮质病理改变。结果DM组肾皮质MMP-2、MMP-9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DN)病理改变。治疗组MMP-2、MMP-9表达明显高于DM组(P〈0.01),其DN病理改变好转。结论厄贝沙坦可能通过上调MMP-2、MMP-9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从而对DM大鼠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TWP)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30 mg/kg)构建T2DM大鼠模型,予不同剂量TWP治疗8周,测定大鼠24 hUAlb及血液生化指标,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检测肾脏nephrin、podoc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DM组24 hUAlb高于NC组[(253.7±53.0)vs(45.7±14.5)μg/24 h];与DM组比较,TWP干预后,24 hUAlb减少[(253.7±53.0)vs(183.5±78.7)、(123.8±74.8)、(119.0±52.0)μg/24 h],TWP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并使nephrin和podocin表达量增高,VEGF表达量下降。结论 TWP通过上调nephrin和podocin及下调VEGF的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解聚复肾宁对糖尿病鼠肾CTGF、FN表达及肾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解聚复肾宁对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及肾脏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STZ诱导的DM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4组:DM对照组、解聚复肾宁治疗组、厄贝沙坦治疗组和解聚复肾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12w。常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第12周时肾重/体重(KW/BW)、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TGF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FN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结果DM对照组大鼠肾皮质CTGF表达显著升高,FN沉积显著增多,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显著增高。解聚复肾宁治疗组、厄贝沙坦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CTGF和FN表达显著低于DM对照组(均P〈0.01),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DM对照组、解聚复肾宁治疗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P〈0.01),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解聚复肾宁对DM大鼠肾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CTGF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减轻肾组织纤维化有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解聚复肾宁(JJFSN)对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及肾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STZ诱导的DM SD大鼠模型,将成模DM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JJFSN组、厄贝沙坦组、JJFSN+厄贝沙坦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12 w。检测各组大鼠第12周时肾重/体重、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MMP-9、TIMP-1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显著增高。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IMP-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JJFSN组、厄贝沙坦组、JJFSN+厄贝沙坦组肾组织TIMP-1表达明显下调(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JJFSN+厄贝沙坦组下调最明显(P<0.01)。DM模型组大鼠肾组织MMP-9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解聚复肾宁组、厄贝沙坦组、解聚复肾宁+厄贝沙坦组肾组织MMP-9表达明显上调(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解聚复肾宁+厄贝沙坦组上调最明显(P<0.01)。结论 MMP-9、TIMP-l的表达变化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减少相关,可能促进了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JJFSN可能通过干预这种表达变化,减缓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抗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单纯肾切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按各组相应药物剂量灌胃.于给药第6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h尿蛋白(U Pro)量;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的病理改变;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皮质Ⅳ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皮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厄贝沙坦、中药低、中剂量组U Pro量显著下降(P<0.05);厄贝沙坦、中药低剂量组Col-ⅣmRNA和CTGF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病理改变有所减轻.结论 抑制CTGF/Col-Ⅳ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抗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组织足细胞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方法 SPF级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50只,体重(200±2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40只.模型组高脂高糖喂养8周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建立T2DM模型鼠,正常组大鼠喂养常规饲料.将造模成功的T2DM大鼠(28只)随机分成2组:糖尿病组(14只)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14只),雷公藤甲素治疗8周后,检测大鼠生化指标、肾重/体重和尿白蛋白.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蛋白、骨桥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抗原(ED-1)的mRNA和蛋白表达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F=181.51,P<0.01),治疗组尿白蛋白明显低于DM组(F=181.51,P<0.01).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F=36.82,P<0.05)和Podocin(F=32.57,P<0.05)蛋白表达下调,Nephrin(F=88.45,P<0.01)、Podocin(F=55.43,P<0.01)mRNA表达下调;雷公藤甲素组干预8周后Nephrin[(1.82±0.06)和(1.63±0.06),P<0.05]和Podocin[(1.80±0.06)和(1.60±0.06),P<0.05]蛋白质表达上调,肾脏组织Nephrin[(0.73±0.12)和(0.19±0.08),P<0.01]和Podocin[(0.60±0.12)和(0.26±0.07),P<0.01]mRNA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T2DM大鼠肾组织骨桥蛋白(F=40.06,P<0.05)和TGF-β1的(F=28.84,P<0.05)蛋白质表达上调,肾组织骨桥蛋白(F=177.46,P<0.01)和TGF-β1(F=161.27,P<0.01)mRNA表达上调,雷公藤甲素治疗后肾组织骨桥蛋白[(1.27±0.03)和(1.39±0.05),P<0.05]和TGF-β1[(1.23±0.03)和(1.44±0.02),P<0.05]的蛋白表达下调,肾组织骨桥蛋白[(2.05±0.16)和(3.26±0.26),P<0.01]和TGF-β1[(4.0±0.70)和(6.5±0.71),P<0.01]mRNA表达下调.结论 雷公藤甲素对T2DM大鼠足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TWP)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足细胞损伤及肾皮质nephrin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模型组、小剂量TWP(6 mg·kg-1·d-1)治疗组及大剂量TWP(12 mg·kg-1·d-1)治疗组,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每组12只.干预12周后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并以苏木素-伊红染色(HE)、过碘酸希夫染色(PAS)、Masson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测量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皮质nephrin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2型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明显增加[( 3.28±0.26) mg/24 h vs.(27.60±0.24) mg/24 h],而小剂量及大剂量TWP治疗后大鼠尿蛋白均明显改善[分别为(12.63 ±0.21)及(10.50±0.15) mg/24 h,P<0.05)],大剂量TWP治疗组尿蛋白低于小剂量TWP治疗组,但差异末达统计学意义.病理分析显示糖尿病肾病模型组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肾小管变形、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间质纤维化,足细胞足突增宽、融合、细胞减少,TWP治疗组大鼠肾小球、小管间质及足细胞病变明显减轻.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WP治疗使肾脏皮质nephrin蛋白表达增加,且大剂量TWP治疗组高于小剂量TWP治疗组.结论 TWP可能通过增加nephrin的表达,发挥其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解聚复肾宁(JJFSN)对糖尿病 (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M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JJFSN组、厄贝沙坦组、JJFSN+厄贝沙坦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12 w.常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形成蛋白7(BMP-7)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肾组织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DGF-B)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结果 模型组大鼠除肾BMP-7表达显著减少外,其余指标均显著增高,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JJFSN组、厄贝沙坦组和JJFSN+厄贝沙坦组除肾BMP-7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外,其余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改善;JJFSN+厄贝沙坦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JJFSN组和厄贝沙坦组(P<0.05),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JJFSN对DM大鼠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受体Ⅱ(ATⅡ)的AT1受体阻滞剂伊贝沙坦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皮质趋化因子fractalkine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伊贝沙坦治疗组。分别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皮质fractalkine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组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尿素氮(BUN)、24h尿总蛋白(24hUPro)、肾皮质fractalkine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伊贝沙坦治疗组血清BUN、24hUPro、肾皮质fractalkine mRNA和蛋白表达则明显低于糖尿病组。结论伊贝沙坦可能通过抑制肾皮质fractalkine表达发挥其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银杏叶提取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39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EGB。治疗前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两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DA明显下降,SOD、GSH—Px明显升高(P均〈0.01),上述指标改善以治疗组更明显(P〈0.01)。结论EGB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对早期DN患者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α-actinin-4mRNA和nephrinmRNA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球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α-actinin-4mRNA和nephrinmRNA在测糖尿病肾病组、单纯糖尿病组、单纯血尿组及对照组患者肾小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糖尿病肾病组nephrinmRNA表达显著低于单纯糖尿病、单纯血尿组及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α-actinin-4mRNA表达显著低于单纯糖尿病、单纯血尿组及对照组,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组织nephrin和α-ctinin-4mRNA的表达减少,导致蛋白尿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8例,其中15例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13例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NDN组)。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为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格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组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各组动态血糖参数特点。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组问基线差异,并处理血红蛋白对HbAlc的影响效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N组〉11.1mmol/L血糖百分比(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比0,P〈0.05],且〉7.8mmol/L曲线下面积(AUC)、〉11.1AUC、平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血糖最大值(MAX)、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有升高趋势(P值介于0.056~0.094)。而DN组上述指标则更高。此外DN组平均血糖水平(MBG)、24hAUC、透析相关指标如腹膜透析时血糖、透析后MAX也明显高于NDN组[(9.4±2.5)比(6.4±1.3)mmol/L,(7.0±2.7)比(4.2±1.3)mmol·L-1·d-1,透析时血糖(8.6±2.8)比(6.2±1.4)mmoL/L,透析后MAX(11.5±2.6)比(8.5±2.4)mmol/L](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7%的DN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如MBG、24hAUC、〉7.8AUC及PT、〉11.1PT,腹膜透析相关指标如透析后MAX也较NDN组显著升高(t值为1.808~3.627,均P〈0.05)。DN组的夜间低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NDN组及正常对照组。在DN患者中,使用2.5%葡萄糖透析液与1.5%透析液的患者相比,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升高趋势(均P〉0.05)。结论CAPD时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可影响患者的血糖稳态,对DN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PA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DN患者235例(DN组),单纯糖尿病患者102例(DM组),测定两组踝肱指数(ABI)及其他相关指标,研究下肢动脉病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DN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63.0%)高于DM组(11.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DNPAD+组、DNPAD-组、DMPAD+组、DMPAD-组的年龄、SBP、DBP、LDL-C、FPG、肾小球滤过率(GFR)、纤维蛋白原(FBG)、UAlb/Cr、24h尿蛋白定量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N组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可能影响因素是SBP、UAlb/Cr、GFR、24h尿蛋白定量;DM组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可能影响因素是SBP、DBP、24h尿蛋白定量。结论收缩压、纤维蛋白原和尿蛋白可能是DN患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的预警因子,应对其进行筛查,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从而减少或延缓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分为缺血/复灌对照组,缺血/复灌+伊贝沙坦(100umol/L)组,缺血/复灌+伊贝沙坦(50umol/L)组,缺血/复灌+伊贝沙坦(100umol/L)+CsA(1umol/L)组,每组8只。观察各组心脏离体灌注下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率(HR)、最大收缩/舒张速率(±dP/dtmax)、冠脉流量(CF)、灌流液乳酸脱氢酶(LDH)及心律失常评分。结果:单用伊贝沙坦组LVDP、LVEDP、LDH及心律失常评分显著低于缺血/复灌对照组(P<0.01);±dP/dtmax、CF显著高于缺血/复灌对照组(P<0.05),合灌环胞菌素A可以部分甚至全部逆转伊贝沙坦的作用。结论:伊贝沙坦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部分可能是通过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发生糖尿病足(DF)的危险因素。方法利用病案查询系统检索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DF患者的总出院人数为662例,男371例,291例,平均年龄(664-11)岁;同期入院无DF的DM患者353例,男205例,女148例,平均年龄(66±9)岁。根据是否合并DF将所有患者分为DF患者组(DFP组)和非DF患者组(non.DFP组)。用卡方检验和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non—DFP组相比,DFP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周围动脉病变(PAD)、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on—DFP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34.133、11.694、165.727、85.852、72.021,均P〈0.05);且其肺部感染、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更高,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32.619,23.932,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DN、DR、PAD、DPN、DAN是DF的危险因素(Wald=4.874、33.516、11.581、146.356、82.446、67,686,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Wald=25.532,P=0.000)是DF的保护性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N、DPN、DAN、PAD是DF的危险因素(Wald=11.007、21.484、11.963、87.427,均P〈0.05);而HDL—C(Wald=14.971,P=0.000)是DF的保护性因素。结论DN、DPN、DAN、PAD是DF的危险因素,而HDL—C是DF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Leu10Pro多态性在郑州市汉族健康人群和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的分布以及与DN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个体血清TGF-β1表达水平。方法采用PCR-SSP法检测DN组患者280例、非DN(Non-DN)组患者280例和正常对照(NC)组270名TGF-β1基因Leu10Pro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DN组TGF-β1基因Leu10Pro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Non-DN组和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eu/Pro基因型携带者患DN的风险是Leu/Leu纯合子基因型的1.615倍;含等位基因Pro的基因型(Pro+)携带者、DN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非携带者、DN组和NC组(P均〈0.05)。结论TGF-β1基因Leu10Pro多态性与DN的发病有关联,并影响DN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水平,提示Pro等位基因可能是DN发病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作为促血管生长因子和内抑素(ENS)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糖尿病肾病(DN)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大鼠为对照,3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糖尿病模型建立2、4、8周观察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表达及半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中VEGF和ENS的浓度,根据DN病理学改变确定DN的血管增生严重性,分析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球中弥漫或结节病变及肾小球硬化与VEGF和ENS的关系;采用RT-PCR的方法观察大鼠肾脏VEGF和ENSmRNA的表达。结果DN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N大鼠血清VEGF和ENS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N大鼠UAER与血浆VEGF和ENS相关(r=0.468,P〈0.01;r=0.395,P〈0.05),DN大鼠无论在血中还是肾组织免疫组化和RT-PCR都有VEGF和ENS的表达,VEGF的表达与DN血管增生程度密切相关(r=0.404~0.476,P〈0.01~0.05),ENS的表达也与DN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0.409~0.617,P〈0.05~0.01),血浆VEGF和ENS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484,P〈0.01)。结论VEGF和ENS与DN血管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