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了解腔镜手术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为做好腔镜消毒工作、加强手术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腔镜手术患者1379例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检测,了解其感染情况。结果腔镜手术患者中HBV感染率为9.50%,HCV感染率为I.45%。结论腔镜手术中有一定比例患者感染HBV或HCV。医护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做好感染者手术后腔镜系统消毒工作,杜绝或减少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并分析广东省惠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4-2017年共103229例、65770例、55667例和63201例体检人群或患者分别进行HBV、HCV、TP、HIV的检测,对性别、年龄、人群和年份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广东惠州地区的HBV、HCV、TP和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6.81%、1.02%、1.85%和0.11%。男性在HBV、HCV、HIV感染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HCV、TP感染的成年组均高于未成年组(P0.05)。而HIV的18~60岁组阳性率较高(0.13%),但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病人的四种疾病阳性率明显高于体检人员和住院患者(P0.05)。不同年份间HBV、HCV、T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BV阳性率逐年降低,而HCV则升高。结论该地区HBV、HCV、TP和HIV感染率仍较高,尤其要关注门诊病人,做好疾病防控,减少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选择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1997-2006年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86例,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输血、透析器复用的关系。结果786例患者中HBV感染45例(4.4%),HCV感染146例(14.2%),(HBV+HCV)感染12例(1.5%),肝炎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透析时间、输血及透析器复用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通过严格控制,HBV、HCV感染的危险性有望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既往有偿献血员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点。方法 92份HIV阳性献血者及63例HIV阴性献血者的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HBV血清学标志物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比较两组人群的HCV、HBV及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155名有偿献血者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均阴性;92例HIV阳性献血者的HCV阳性率为96.74%,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和HBV的阳性率分别为2.17%、51.09%、2.17%、3.26%、16.30%和16.30%;63例HIV阴性献血者的HCV阳性率为66.67%,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和HBV的阳性率分别为4.76%、33.33%、3.23%、7.94%、12.70%和17.4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人群的HCV感染率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HBV血清学标志物除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有较显著的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有偿献血者中HCV感染率较高,HIV/HCV混合感染率更高,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按照HBV、HCV预防干预措施的不同,划分为3个阶段.1997年7月-2000年7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条件允许者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其余患者以输血纠正贫血;不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0年8月-2003年8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3年9月-2009年9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全部一次性使用.比较3个阶段患者HBV、HCV感染情况.第1阶段HCV感染率28%;HBV感染率38%;第2、第3阶段HCV感染率均为0;HBV感染率均为11%.强化HBV、HCV感染预防,以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及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使HBV、HCV感染率显著下降,但透析器规范化复用与一次性使用对感染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HBV和HCV重叠感染情况及其对肝功能及血清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常规检测3816例临床血清样本中的HBV及HcV血清标志物以及肝功能等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载量。结果3816例送检样本中HBsAg阳性率8.9%(341/3816),抗HCV抗体阳性率1.2%(46/3816),其中HCVRNA检测阳性15例,现症感染率为0.39%。3816例样本中,HBV/HCV重叠感染15例,单纯HBV感染326例,单纯HCV感染31例。单纯HBV感染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重叠感染患者和单纯HCV感染患者。HBV/HCV重叠感染组患者HBVDNA栽量低于单纯HBV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HCV重叠感染组患者HCVRNA载量也低于单纯HCV感染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重庆地区HBV/HCV感染情况与我国一般人群分布基本一致,重叠感染患者肝功能血清学指标改变低于单纯HBV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e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和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HBV五项、抗-HCV、抗-HIV和TP抗体.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sAg阳性的透析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及抗-HCV阳性的透析患者血清中HCV—RNA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9例透析患者HB.sAg、HBsAb、抗-HCV、T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90%、20.71%、8.69%、1.78%,抗-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HBs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46.15%,DNA拷贝数为1.1×104—3.7×10^7 IU/mL;抗-HCV阳性者中,HCV-RNA阳性率为58.97%,RNA拷贝数为8.1×10^3~1.5×10^7IU/mL。≥60岁和〈60岁两组患者HBsAg、抗-HC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BV、HCV感染率相对国外较低,但感染现象在各年龄段普遍存在。TP感染情况与国内外报道相似,应加强管理防护。  相似文献   

9.
贾丹  袁丽  古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1):2260-2262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以及病程延长、胰岛素应用是否会增加肝炎病毒传播的风险.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比较188名住院T2DM患者和253名非住院T2DM患者HCV和HBV感染率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及注射胰岛素足否为肝炎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结果 住院T2DM患者HBsAg和抗-HCV的阳性率均高于流调的T2DM患者(12.2%vs.9.6%;2.7%vs.1.6%),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和胰岛素应用不增加HBV和HCV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潘优敏  谢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69-770,773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了解输血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辨别输血所致感染是入院前感染或是医源性感染,避免医疗纠纷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6 421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12.76%(819/6 421);抗-HCV阳性率0.72%(46/6 421);抗-TP阳性率1.83%(118/6 421);抗-HIV阳性率0.08%(5/6 421)。男性HBsAg阳性率为15.58%(569/3 652),高于女性的9.02%(250/2 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抗-HCV、抗-HIV、抗-TP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性疾病指标有0.08%~12.70%的阳性率;HBV、HIV、TP感染率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但HCV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调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老年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老年病科1826例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病科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46%。在270例次医院感染患者中有224例次为呼吸道感染,占82.96%;泌尿系感染27例次,占10.00%。住院时间由10d以内增加到30d,医院感染发生率由1.89%增加到14.39%;住院时间>60d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占46.21%。医院感染患者送检的微生物标本中检出阳性率41.24%,其中真菌占22.5%,肺炎克雷伯菌占17.5%。结论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高,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患者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舒明  徐飚  沈伟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107-1109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综合性医院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现状及分布特点,以便加强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对上海市某区4所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中MRSA感染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所调查的4所医院在2008年度共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248例,其中MRSA感染203例,占金黄色葡葡球菌感染的81.85%。全院住院病人中MRSA感染发病率为2.68‰,病人主要分布于ICU,占32.5%。医院MRSA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27.59%。结论该区4所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MRSA感染率为2.68‰,MRSA在检出的金黄色葡葡球菌中占81.85%,需要加强ICU MRSA感染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临床查看和查阅病历对某医院2011年9月15日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调查当日实查住院患者1 567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51例、5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25%、例次感染率为3.4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38.89%,以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现患率最高(占17.65%)。当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3.27%。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检出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8.42%。结论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处于常规状态,感染患者相对集中在重症病房,应加强对高危科室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3467例输血前患者血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毒(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了解南平地区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情况,以防范患者、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及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467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HCV和抗-HIV检测,同时用梅毒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初筛,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TPPA)确证。结果HBsAg阳性率14.74%(511例),梅毒抗体经TRUST法检测阳性率2.11%(73例),再经TPPA确诊阳性率1.90%(66例)。抗-HCV阳性率0.40%(14例)、抗-HIV阳性率0.09%(3例)。结论本地区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性疾病指标有0.09%~14.74%的阳性率;HBV、HCV、TP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HIV感染率低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对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610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49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0.82%,患者日感染发病率40.29‰,调整感染发病率10.89‰。105例使用呼吸机的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9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5.71%,其中40.63%为呼吸机相关肺炎。结论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也较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相关导管医院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所有住院患者相关导管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21例外科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70%,与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相关的感染率分别为66.67‰、8.70‰、48.63‰;呼吸机的使用、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应用各种导管相关,应加强对ICU患者侵入性导管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寻找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及防控措施。方法 采取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2年1月-12月入住ICU 48 h以上的294例患者进行调查,主管医生填写ICU患者相关信息调查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追踪、感染判断及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29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1例,7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0.75%,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6.53%。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6.01‰,患者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0.47‰,经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的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7.4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率为27.27‰,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率为6.58‰,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为3.15‰。结论 ICU属于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在器械相关感染中,VAP感染发病率最高。需要通过监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医务人员与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密切沟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等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兰州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特点,为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兰州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 2007-2011年兰州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率平均为1.37%,漏报率平均为0.15%。市级医院感染率为1.94%,厂矿医院为1.15%,县区级医院为0.92%,民营医院为0.22%。呼吸道感染占全部感染病例的64.24%,其次是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结论兰州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率较低,存在漏报现象,应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及特点。方法监测2012年3—8月收治的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以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SIS)调整感染率。观察3种侵袭性操作导致的感染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370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7例,感染率为9.65%;日感染率为30.3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为49.10‰、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日感染率为13.86%o、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日感染率为1.09%o。共检出68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82.70%),前3位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应重视对该科室医院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