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了解腔镜手术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为做好腔镜消毒工作、加强手术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腔镜手术患者1379例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检测,了解其感染情况。结果腔镜手术患者中HBV感染率为9.50%,HCV感染率为I.45%。结论腔镜手术中有一定比例患者感染HBV或HCV。医护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做好感染者手术后腔镜系统消毒工作,杜绝或减少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是慢性肾衰尿毒症维持生命的基本治疗手段,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已成为血透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们对维持性血透3个月以上的69例患者作一调查,旨在了解长期接受血透治疗患者HBV和HC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其发病率。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2002-2006年于我院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9例,男39例,女30例,年龄14-80岁,平均(46±17)岁。透析次数2-3次/周,透析时间3个月至14年。原发病:高血压肾病20例,糖尿病肾病1… 相似文献
4.
血液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分析537000广西玉林地区红十字会医院卢桂森张华陈琼俊谢建媚近年国内因输入血液及血液制品所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增加之势〔1~3〕,国内虽已有文献提及血液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4〕,但至今尚无专题报告,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我国不但是乙肝大国,也是丙型肝炎高发区,我国1994年第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3.2%,流行高峰区集中在15岁以上年龄段。为了解大理白族自治州无偿献血者HCV的感染情况,作者对2006~2009年间6586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何卫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2):92-9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原因。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8月间在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CV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可能诱发因素。结果在全部149例患者中,HCV感染者34例(22.8%)。34例患者中透析4年以上者20例(58.8%)。34例患者中仅有输血史者12例(35.3%),仅有透析器复用史者4例(11.8%),有输血史又有透析器复用史者13例(38.2%),无输血史又无透析器复用史者5例(14.7%)。结论HCV感染的机率随透析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输血仍是HCV感染的重要因素,严格规范透析器复用操作可有效降低HCV感染,此外尚可能存在其他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方法:选择2004-01/2009-10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6例的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严格管理是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关键。结论:加强对透析患者、透析环境等的全面管理是杜绝和减少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关键,只有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就能够预防并大大减少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HCC)是许多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东南亚和非洲次撒哈拉是HCC高发区,每年男性新发病率为10~30/10万人,全世界HCC发病人数每年在25万~100万例,是男性第7位最常见的肿瘤.自从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标志物(HBVM)、抗一HCV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DNA、HCV-RNA以来,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CC病因学的作用已得到肯定.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与HCC的关系受到关注,已有许多研究报道,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对65例HCC患者进行HBVM、抗HCV和HBV-DNA、HCV-RNA检测,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多种血清学标志物已为临床实验室所熟悉. 相似文献
10.
固定正畸患者的口腔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固定正畸是正畴中疗效最佳的方法,由于固定正畸需要在许多牙上粘接带坏和托槽,外加弓丝在其上固定,这样给口腔护理带来不少麻烦,常常使正畸患者漱口,刷牙不便,口腔大量食物淤塞,堆集,龈上结石.引起牙龈炎,牙龈增生.守龈出血等,最终使病统害怕刷牙,影响正晴的顺利进行。在正畸中正确的口腔护理是必要的。1临床资料1.1余某某,女,12岁.1994年6月因牙拥挤,到我科要求正畸,检查发现拥挤,通过取模,测量设计,拔除,作部分牙洁治,粘接带环,托槽,栓结弓”’”——’“”44”’「”””“”“‘”’”””’”——’”-”“… 相似文献
11.
护理操作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护理操作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医院内感染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参与HBVDNA阳性和HCV RNA阳性患护理工作的672名和134名工作人员护理操作前后以及洗手后的手拭子标本进行HBV DNA和HCV RNA检测。结果:参与HBVDNA阳性患护理的672名护理人员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0.89%(6例)和8.04%(54例);134名参与HCVRNA阳性患护理的工作人员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0.75%(1例)和5.22%(7例);护理操作后采用流水洗手的工作人员均未检出两种病毒核酸。结论:对HBV DNA和HCVRNA阳性患实施护理操作的人员是HBV、HCV医院内感染的潜在因素,在对此类患实施护理操作前后应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以防止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HBV、HCV感染现状及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制定对策,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健康宣教。方法对2007年12月-2008年2月在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服药的98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HBV、HCV检测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吸毒危害、传染病及其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结果98例海洛因依赖者中,感染HBV者21例,感染率21%;感染HCV者79例,感染率81%;感染者占注射吸毒人数的96%(77/80)。海洛因依赖者对吸毒危害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传染病及其防护的认识不足。结论海洛因依赖者HBV、HCV感染率高,传染病知识缺乏,防护意识薄弱,需加强毒品和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以及病程延长、胰岛素应用是否会增加肝炎病毒传播的风险.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比较188名住院T2DM患者和253名非住院T2DM患者HCV和HBV感染率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及注射胰岛素足否为肝炎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结果 住院T2DM患者HBsAg和抗-HCV的阳性率均高于流调的T2DM患者(12.2%vs.9.6%;2.7%vs.1.6%),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和胰岛素应用不增加HBV和HCV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4.
核酸扩增技术在献血者血液HBV DNA、HCV RNA及HIV-1 RNA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我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中引进核酸扩增技术(NAT)的必要性,了解献血者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Roche PCR、PCR-微流芯片、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深圳市131 174人(次)血清学检测病毒标志物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 RNA检测,对NAT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并做定量分析。结果HBV DNA阳性22例,阳性率为1/5 962,其中15例为抗-HBc阳性,阳性率为1/8 745;HCV RNA阳性1例,阳性率1/131 174;HIV-1 RNA未检出阳性。对14名HBV DNA阳性者的追踪发现,8人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采用高灵敏度的NAT筛查献血者血液中的HBV和HCV,有助于提高输血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李玲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31-32
目的提高有口腔感染危险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近3年来口腔科住院患者中有感染危险的患者526例,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通过对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制订出相应的护理目标和计划,并严格按要求执行.结果526例患者经严格按护理程序护理,无1例发生继发性感染.结论对于有口腔感染危险的患者采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可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免疫筛查阴性献血者血样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21
目的了解二次酶联免疫筛查献血者血样漏检的原因。方法将二次酶联免疫筛查阴性的献血者血样在加样仪上实现血液样本汇集,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样本核酸,以核酸扩增检测仪做HBV、HCV和HIV自动扩增检测。对HBsAg阴性、HBVDNA阳性献血者用核酸筛查试剂定量检测HBV,并每隔2周对其跟踪采血,做HBV两对半免疫检测和HBsAgV3的确认试验。结果16320份二次酶联免疫筛查阴性的合格献血者血样中,8份HBVDNA阳性(漏检率0.49‰),未发现HCV和HIV1RNA阳性。8份HBVDNA阳性献血者乙肝两对半免疫检测HBsAg、HBsAb和HBeAg均为阴性,HBcAb均为阳性,3份HBeAb为阳性。6例HBsAg阴性HBVDNA阳性献血者血样的病毒滴度在(76~1490)copies/ml,2例病毒滴度过低,未定量检测到病毒。跟踪6名HBVDNA阳性献血者,1例18周时HBsAg确认试验阳性,其余5例仍为阴性。结论现行的二次酶联免疫技术的血液筛查存在HBV漏检,原因可能是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重视血液筛查工作中HBV的漏检及输血传播,并在现有的血液筛查模式中或增加HBcAb检测,或增加病毒核酸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中HIV、HBV、HC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四川9家血站HBs Ag、抗-HCV、抗-HIV筛查阳性样本,对筛查HBs Ag阳性标本采用中和试验确证,对筛查抗-HCV及抗-HIV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证。采用改良的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计算HBV,HCV,HIV残余风险。结果四川地区血站分离血浆中HBV,HCV和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1 355,1/35 587和1/92 593。结论血站分离血浆仍存在一定残余风险,增加核酸检测等新型检测技术可进一步降低其残余风险。 相似文献
18.
3560例静脉吸毒者HBV或HCV重叠感染HIV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静脉吸毒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艾滋病病毒(HIV)重叠感染状况,探讨两种不同类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1997年1月至2009年8月来自愿戒毒的3560例静脉吸毒者进行血清抗-HIV、抗-HCV、HBV标志物(HBV-M)(以HBsAg阳性作为HBV感染指标)检测。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差异性。结果3560例静脉吸毒者共检出抗-HIV阳性72例,感染率为2.02%。HBV、HCV感染率分别为34.8%(1240/3560)和58.1%(2070/3560),均高于非静脉吸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有共用注射器史者HIV、HBV、HCV感染率高于无共用注射器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两种不同类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IV/HCV重叠感染率3.43%(71/2070),明显高于HIV/HBV1.29%(16/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HIV/HCV重叠感染者中ALT增高48例,16例HBV/HIV重叠感染者中ALT增高2例,ALT异常率分别为67.6%(48/71)和12.5%(2/1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静脉吸毒者中,HCV/HIV重叠感染概率明显高于HBV/HIV,在静脉吸毒的HCV/HIV重叠感染者中ALT检测尤其重要,对病情观察和HIV的监测有着重要临床意义。抗-HCV阳性者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引起多种病毒重叠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于了解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感染及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人群的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将2010.6.10-2013.6.9三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199777人次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对三项阴性标本再采用NAT联合检测HBV-DNA、HCV-RNA和HIV-RNA,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抗-HIV初筛反应性标本送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表明,3年中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感染率分别为0.45%,0.28%,0.11%;NAT呈反应性为0.07%;确证抗-HIV阳性32例,其中男性30例(6例为再次献血者),女性2例;不确定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经统计学处理证实,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6.10-2013.6.9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抗-HI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NAT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增加;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降低,重复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远远低于初次献血者,抗-HIV检测女性酶免检测阳性率高于男性,但确认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应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重视献血者的招募环节,重点加强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的征询和评估,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巩固和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大力普及NAT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将有效地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Ali Acar Sabri Kemahli Husnu Altunay Erdogan Kosan Oral Oncul Levent Gorenek Saban Cavuslu 《Transfusion medicine (Oxford, England)》2010,20(3):152-15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assay correlations amongst initial reactive and repeat screening results used in enzyme immunoassays (EIAs) for hepatitis B virus (HBV), hepatitis C virus (HCV) and HIV in blood donor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value of using the power of the signal to cut‐off (S/CO) ratio index for confirming anti‐HCV/HIV reactive screening results, thereby touching upon the utility of S/CO indices in determining whether further confirmatory testing was necessary. Screening test results of the 72 695 blood donors were evaluated over a 1‐year period.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each initial test and retests was done by Pearson r test. Appropriate S/CO values to determine the need of the confirmation testing was investigated by ROC analyses. EIA intra‐assay correlations we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0·948 for anti‐HCV, 0·827 for anti‐HIV and 0·948 for HBsAg. The threshold S/CO ratio values which predicted more than 95% of the confirmation test result were 3·8 for HCV and 5·6 for HIV. We were able to demonstrate a strong level of intra‐assay correlation amongst EIAs, thereby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repetition of the screening test. Hence, we suggest that repeat screening should only be limited to HBV and HIV tests with low EIA S/CO ratios. Thus, using the power of the S/CO ratio in determining the need for HCV confirmation testing can be a cost‐effective measure, especially if the S/CO value is ≥3·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