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主治伤寒邪入少阳误下致痞之证,历代医家议之,大多以寒热互结立论,谓其清上温下,补虚消痞。然余临床实践后感到祛湿热亦为半夏泻心汤之重要功效,故在此不揣浅陋,勉为议之,希引起同道重视。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乃汉代医圣张仲景为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痞而设,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际运用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目前多用于治疗中医辩证为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笔者跟师时,见吾师常以此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平调寒热,辛苦并进,补泻相兼,疗效斐然.笔者有所感悟,将跟师所遇医案加以整理,并...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由于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证.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原为小柴胡汤误下三种变证之一而设,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半夏泻心汤."方由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补中焦,被历代医家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原方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创立,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其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中扶正、攻补兼施的治法,尤适用于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因其安全可靠性高、疗效佳,被称为治疗中焦脾胃病的良方,更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6.
关于《伤寒论》原文第149条,诸多医家均对条文中的“柴胡汤证”有所阐发,且多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研究认为“发热”一症是诊断柴胡汤证的关键;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中阻,导致脾胃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非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起效机制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实验证明,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局部生长表达,促进相关激素、蛋白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脾胃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脾胃虚弱,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时兼顾了痞塞不通、气机不利、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方面,辛开苦降,散痞泄热与补虚相结合,故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原为心下痞之主方。基于仲景学说,医家多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疾病,其在临床消化科更为常用,是公认的治疗中焦脾胃疾病的良方。中医讲求病因辩证,结合临床实践不难发现,半夏泻心汤在现代医学中应用颇多,在Hp相关性胃炎、溃疡性疾病、癌前病变及癌症等一系列疾病中发挥功用,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人病一体相结合,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胃升降理论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寒热错杂型胃痞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接受半夏泻心汤治疗)和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每组50例。对比(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2)两组治疗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脾胃病治疗疗效分别为98%、90%,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采取脾胃升降理论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痞者,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组成,主治"大病后,胆寒,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安",后世诸家通过加减化裁,因证设方,扩大了温胆汤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脾胃类相关病方面的应用。本文通过整理近十年各医家应用温胆汤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了其在脾胃相关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场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149条项下,为治疗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病而设.小柴胡杨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方中黄连、黄多苦寒阵热;予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并凑寒热并用,辛苦苦降,补气和中,和胃降递,开结除病之能。方简药精组方深良。在临床上辨证地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病症,均收满意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1病例例1:腹腹痞胀。赵某某,52岁,女,1989年IO月20日初诊,患者胃院胀疼,胸胁不适月余,一月前曾因饮食不慎,患腹泻证,取西药治疗后腹泻停止,几…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为汉代医祖张仲景所创制,首见于《伤寒论》,主用于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邪气入里,以致寒热互结于中洲,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痞症。因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而被后世人们所青睐。同时也因而衍化出许多方剂而来,如枳壳桔梗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枳实消痞丸、中满分消丸、乔氏阴阳攻积丸、加减半夏泻心汤、连朴饮、蚕矢汤等。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为张仲景所创。《伤寒论》用于少阳证误用攻下,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金匮要略》用于“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历代医塞多以“寒热互结”、““寒热错杂”解释其病机,对其所治证则认为与生姜、甘草泻心汤大同而小异,即呕、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祛除实邪、温中补虚、寒温并用等治法的应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明热证、阳明腑气不通证、阳虚寒实内结证、脾胃虚寒腹痛证、脾胃虚寒呕吐证、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证、寒热错杂痞证、脾胃寒热兼杂证等脾胃相关疾病的证治特点及白虎汤、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相关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用于治疗伤寒误下致寒热交结的心下痞证.是方辛开苦降寒温并施.泻中有补,善清化下焦湿热,恢复结肠升降功能,凡湿热内蕴、气机不降、结肠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皆可变化使用.现将运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190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脾与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并以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种相反相成的特性,维持其生理功能。任何一方出现偏颇,都会影响对方。当脾或胃出现病变时,应根据其特性加以调整。苦辛通降法是运用苦寒和辛温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适用于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有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效果。临床上脾胃病中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时当以苦辛通降法治之。王少华取法张仲景治疗痞证之苦辛通降法,将其从治疗少阳误下痞证,发展为治疗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广泛用于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是一首辛开苦降之剂,是泻心类方剂的主方,在《伤寒论》中,原为痞证而设。对于该方的组方原理以及汤证的病位病机问题,历代医家多有阐发,颇多争议。今就该方汤证的病位病机以及组方原理作初步探析。 1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位问题对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位问题,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病位在胃;二认为病位在胃肠,三认为病位在脾胃;四认为病位在胆或肝胆。从上述观点看病位不在心是公认的。那么病位究竟在哪儿?《伤寒论》149条指出:“伤寒五六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传统经方半夏泻心汤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半夏泻心汤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如食管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均有很好的疗效。结论本方辛开苦降甘润,泻不伤正,补不滞中,具有寒热平调、补泻兼施、消痞散结之功。临床上只要符合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病机的消化道疾病均可用之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少阳病误下致病而设,邪在少阳,当宜和解,误用论下,乃伤其中气,少阳之邪,内犯肠胃致寒热互结,阻于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症。中气既伤,失其升降,故上则呕逆不止,下则肠鸣下利。法当辛开苦降,消痞补中:调和寒热。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七味组成。方用味辛苦之半夏入胃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佐以党参或人参,大枣补以中气,使以甘草补脾肾而调诸药。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同施,共同完成消痞散结,补中扶正。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