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68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adia thickness,IMT)、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观察斑块情况并与28例同龄健康对照组颈动脉检测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血管内径、IMT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对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50例糖尿病患者运用超声对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及其斑块进行检测,并进行测量由于斑块引起的血管狭窄与血流动力学。再与5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比,比较2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能非常准确的检测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存在部位及病变范围,并能够提供斑块的形态学信息,能定量分析斑块所致动脉狭窄的程度,为糖尿病颈部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22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包括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以及斑块情况等。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显著,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管阻力指数增大以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超声在早期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变的随访观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FI)检查对糖尿病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超声观察,讨论糖尿病和脑梗死患者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62例临床诊断糖尿病和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测双侧颈动脉的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CDF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解剖结构,其中149例糖尿病和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参数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直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对糖尿病和脑梗死患者定期观察,可以判断动脉硬化的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高频超声评价高恤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研究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65例高血压患者和:57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记录内-中膜厚度(IMT),记录粥样斑块大小、回声强度。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血管内彩色血流信号,测量颈动脉血管内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结果高血压患者比健康体检者的平均IMT增厚,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增多。结论高血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方法对22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发观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颈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有无血管狭窄。结果225例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有197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出现部位多集中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中扁平斑块78例,软斑块64例,溃疡型斑块31例,硬斑块24例。结论粥样硬化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2例脑梗塞患者为观察组.82例非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检测,分别测量颈动脉血管内径、内一中膜厚度、观察斑块大小形态,记录其数目,对血管内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结果 观察组82例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2例(87.8%).对照组斑块检出者16例(19.5%).观察组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检出15例(18.29%),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检出3例(3.67%),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检查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有重要价值,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硬化患者的监测有重大意义,能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径、内膜、管腔内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其中49例有内膜、斑块等图像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反映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情况.结论超声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蕾  潘永寿 《广西医学》2010,32(3):300-30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8例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颈部动脉彩超检查,分别对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以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结果108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检出斑块55例,其中颈动脉狭窄2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无创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1例及对照组非糖尿病患者50例,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观察颈动脉内有无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收缩期最大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主要是以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狭窄为特征。结论 多普勒超声技术是颈部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分析简便、重复性好、无创伤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晔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05-10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超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CAD)、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PSV、S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PSV、SR则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成正比关系。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332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特点及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级组、2级组和3级组,并选择32例血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内径,并观察斑块发生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高血压各组颈动脉IMT均较对...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清  关浩增  李娟莲 《广西医学》2004,26(10):1431-1432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分析 12 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 (CCA)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发生率并与 4 5例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增加 (P <0 .0 5 ) ;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 ;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 ,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高频彩超检查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其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以28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3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26例,检出率占8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5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部动脉进行监测,以探讨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及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72例与同龄对照组5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动脉管腔内的血流性状及血流速度等。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熙组比较,颈动脉内壁明显粗糙,IMT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其中12例合并脑梗塞、7例合并心肌梗死患者IMT均增厚,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更为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及声像图表现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1例高血压病、33例糖尿病和17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分布、狭窄程度及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颈动脉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91例患者IMT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71例有斑块形成,且多发生于分叉部,13例存在颈内动脉狭窄,6例狭窄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明显增高,2例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DU诊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高,其可较准确评价颈总动脉的IMT、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预防中老年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康复科80例中老年脑栓塞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包块颈内、外和颈总动脉)内有无斑块,斑块性质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同一时期另78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8.8%)明显高于非梗塞组(33.3%)(P〈0.01);同时脑梗死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V mean)较非梗塞组均明显降低(P〈0.01),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提高病变治愈率,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延缓脑梗死的发生。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实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建议使用彩超定期对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SV、SR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PSV、SR进一步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比。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及血生化检查,包括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浆肌酐、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度(PAG)。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内动脉粥样斑块77.5%与对照组21.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更易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影响动脉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