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5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ST段变化情况。结果:记录到缺血性ST段改变265阵,其中无症状者236阵(89.06%);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时心率两者的均值在有症状和无症状者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植物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糖尿病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用24h动态心电图对58例常规心导联心电图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结合临床及文献对其简略讨论。结果:糖尿病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17.2%,安静及睡眠时心率增快(46. 5%), 24h最低心率增快( 56.9%)。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心植物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本文探讨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时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46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北京与美国合资DMS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携带式记录盒,记录MV1、MV3、MV5通道24h心电图资料,分析ST段变化,并与46例非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比较。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发作无痛性心肌缺血290阵次,其中183阵发生在夜间,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发作无痛性心肌缺血148阵次,其中39阵发生在夜间。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且多发生在夜间,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老年患者共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后,比较2组患者监测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其心肌缺血及心率失常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监测,组间监测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110例患者中心肌缺血ST段改变阵次中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显著低于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压低程度有症状心肌缺血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有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诊断及治疗,提高预后质量,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2例,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24h持续监测,将无肌缺血症状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有心肌缺血症状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率及心率失常发生率,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阈变异性(IV)。结果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IV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且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Cohn分类均为Ⅰ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24 h心电图动态监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分析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好发时间为6:00至11:00,观察组有症状、无症状ST段下移时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平均心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为100次,无症状发作阵次为79次(79%),有症状发作阵次为21次(2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效果显著,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病忠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38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测定,根据24h动态血压测定结果分为杓型组(21例)与非杓型组(17例),分析两组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高血压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2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8.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68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86.27%,特别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达94.64%,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为91.38±17.90BPM,与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平均心率108.75±16.62BPM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监测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多分布于6:00~10:00时,占其总数的45.91%。  相似文献   

9.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磊 《广州医药》2010,41(6):36-37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确诊冠心病60岁以上的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患者进行24小时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120例患者有480阵次心肌缺血发作,其中95例330阵次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较有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隐匿多发,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监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蓝闯  彭乃宝 《右江医学》2001,29(3):187-18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及其特点。方法 :对 5 6例患者采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观察ST段变化情况。结果 :共记录到缺血性ST段改变 2 79次 ,其中无症状者 2 5 8次 ( 92 .47% ) ;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时心率两者的均值在有症状和无症状者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萍  连捷 《中原医刊》2006,33(2):11-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68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阈及其变异度。结果共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03次,有症状心肌缺血46次,前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因心肌缺血发生机制不同,应根据发病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因心肌缺血发生机制不同,应根据发病情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率变异的检测价值。方法 :69例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进行 2 4h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 ,并详细记录日常活动和相关症状。结果 :冠心病患者既存在着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均可引起心率变异性多个参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比较频繁 ,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的有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既存在着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均可引起心率变异性多个参数减低 ,因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比较频繁 ,持续时间较长 ;且无症状心肌缺血无临床症状易被临床忽视 ,提示无症状心肌缺血更易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廉洁  朱红  李丹萍  谢祝映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314-23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静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85例(30.5%),DCG检出心肌缺血180例(64.4%);SMI检出率为67.8%,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9.9%;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12:00时为多见,以0:00~6:00时最为少见;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ce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SMI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2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有缺...  相似文献   

15.
孙更新  赵文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96-1597,160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行8-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绞痛及ST段压低阵数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97例(83.6%),缺血性ST段下移共发生1 390阵次,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共检出200次(14.4%),ST下移(0.17±0.04)mV;SMI共检出190次(85.6%),ST段平均下移(0.16±0.07)mV;〉61岁患者SMI发生比例显著高于低于61岁患者(P〈0.05),SMI发生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SMI共检出ST段下移1 190阵次,白天显著高于夜间(P〈0.05),昼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患者18:00~6:00时心肌缺血时间、IV值均显著高于6:00~18:00,两时间段SMI患者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IV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明确SMI发病时间段,SMI检出率高,是诊断SM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1265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85.5%;发作高峰在上午6:00~12:00,00:00~6:00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监测,检测8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阈值、MIT的变异度、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问和ST段最大位移,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出605次心肌缺血,92.5%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夜间心肌缺血闻值较低,但缺血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白天明显重于夜间。结论 应重视十二导24小时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检测中的应用,同时注意心肌缺血有不同的机制,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率变异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及30例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程度及心率变异时域的分析,并随访1.5年,结果示SMI Ⅰ、Ⅲ,Ⅱ型心肌缺血程度(ST段下移幅度、SMI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及室性早搏发生率依次增加,而差值心率,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RR间期标准差(SDNN)依次递减。心肌缺血程度与最低心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呈正相关,而与HRVI和SDNN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心肌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观察男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室舒缩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1例男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组)、21例正常男性(对照组)和62例男性陈旧心肌梗死(OMI纽)分别进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和门控心室功能显像,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组的SPECT图像和功能参数进行检验分析和比较。结果SMI组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多为单发,且总的异常节段数低于OM1组(P〈0.01);其心脏舒缩功能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好丁OM1组(P〈0.01);SMI组的射血分数与峰值充盈速率、峰值收缩速率存存着线性同归关系(P〈0.05)。结论SMI对心肌的损害较轻,对心脏舒缩功能无显著件影响。  相似文献   

20.
董春华 《海南医学》2005,16(3):19-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心率变异性,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移位,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出516次心肌缺血,93.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幅度与症状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 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