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乳腔镜淋巴结清扫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和依据。方法利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尸体10具(20侧),常规解剖方法剖出胸上神经、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及肋间臂神经,测量其长度及粗细,详细记录起源、分支、分布,与胸大、小肌血管的关系。临床行46例乳腔镜淋巴结清扫术,术中镜下观察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解剖特点及相互联系。结果(1)支配胸大肌的神经:胸上神经起于臂丛外侧束,分1~2支,长度(41.32±3.50)mm,直径(1.32±0.25)mm,与胸骨肩峰血管伴行,发出后在胸小肌的浅上方,进入并支配胸大肌上1/3的锁骨部。胸内侧神经起于臂丛外侧束,长度(46.13±4.12)mm,直径(1.92±0.21)mm,在胸小肌前方斜行经过。80%以3—4个终支进入胸大肌支配该肌的中1/3,其走行位置恒定。胸外侧神经起于臂丛内侧束,长度(51.19±6.32)mm,直径(1.19±0.31)mm,穿过胸小肌中部达胸大肌,终止于胸大肌的外上1/3。(2)肋间臂神经:起源于第2胸神经,在胸长神经前方2~3cm穿出第二肋间,长度(110.12±7.12)mm,直径(2.3±0.12)mm,横跨背阔肌前方,进入上臂后内侧。(3)乳腔镜淋巴结清除术中镜下观察:肋间臂神经是手术最先碰到的主要结构。进镜后稍加分离蜘蛛网状结构,即可“遭遇”横跨于腋窝腔、像“横梁”的1~3根较粗的肋间臂神经条索。腋静脉越过肋间臂神经,从气腔中央直指腋窝顶部推进腔镜在肋间臂神经的前下方即为腋静脉中部的解剖学位置,脂肪被抽吸特别充分时能清淅可见腋静脉。支配胸大肌的胸外侧神经进入胸大、小肌间穿过胸小肌中部达胸大肌,终止于胸大肌的外上1/3,腔镜下该神经显示良好。结论(1)了解支配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的解剖特点,术中可更好的保留?  相似文献   

2.
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的交通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之间的交通支,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侧防腐固定尸体解剖,对正中神经、肌皮神经之间的交通支进行测量与观察,并对不同类型交通支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人,16侧肢体存在18支交通支,出现率22.2%,男性与女性相比出现率高且差异显著,左右肢体的出现率无显著差异。其中肌皮神经从正中神经低位发出的有2支,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交通支(Ⅰ型)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交通支(Ⅱ型)相比起、止点低,交通支较长,但直径细(Ⅰ型14.2~23.0cm,止点为11.0~21.5cm,长度为2.5~10.7cm,直径为0.55~2.15mm;Ⅱ型起点为0~17.ocm,止点为12.0~24.0cm,长度为1.9~8.4cm,直径为0.76~2.60mm)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之间存在着交通支,并起着一定的功能,手术时应注意加以保护,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3.
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顺行及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小腿内侧区浅层中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中有1~2支较粗大的肌皮支,2支者起始处动脉外径为(1.1±0.3)mm,由该肌皮支发出2-3个肌支,外径为(0.5±0.2)mm,穿入比目鱼肌肌质中,与肌内的血管网吻合;骨皮支2支,起始处外径为(1.2±0.3)mm,均发出1~2支骨膜支分布于胫骨骨膜;同时,比目鱼肌中有3~4支肌皮穿支穿出肌质,外径为(0.3±0.2)mm,出肌质后在筋膜内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吻合。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携带比目鱼肌内侧部肌质、胫骨(膜),应用该组织瓣进行转位术修复特殊类型的小腿及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是值得推荐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鱼际支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视下,观测18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中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尺神经深支和骨间后神经示指固有伸肌支、终末支的神经束数目、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神经束间无损伤分离和强行分离长度。以带血管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为桥接神经,模拟带血管蒂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术。结果示指固有伸肌支横径为[(1.10±0.24)mm,x±s,下同],有髓神经纤维数为(618±76)根;尺神经深支直径为(2.04±0.42)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 342±120)根;鱼际肌支直径为(1.62±0.36)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 088±95)根。示指固有伸肌支走行恒定,具有一定的横径和一定数目的有髓神经纤维,可携带血管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正中神经鱼际肌支。结论应用带血管蒂的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鱼际肌支术式可行,为临床尺、正中神经高位损伤后手内在肌功能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及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研究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移植修复尺神经深支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6例32侧新鲜成人上肢进行观测.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对腕部尺神经深支、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和环指桡侧指神经支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 结果 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直径为(1.13±0.02)mm,正中神经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直径为(1.17±0.05)mm,对掌肌管出口处尺神经深支直径为(1.75±0.07)mm.显微镜下分离环指桡侧指神经支,对掌肌管出口处尺神经深支至旋前方肌支入肌长度即移植段神经长度为(104.59±20.25)mm. 结论 环指桡侧指神经支移植为带血运的神经移植,属肌支对肌支的吻合,是修复尺神经深支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探讨从口内入路咬肌神经的解剖方式和毗邻关系特点,为临床行咬肌神经切断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甲醛固定12个月以上的12具成年尸头标本,从标本中部矢状劈开,共23侧,去除头面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咬肌,将咬肌下端止点自下颌骨剥离,在颧骨的咬肌前缘和后缘锯断颧骨,将咬肌瓣向后上翻转,显露咬肌间隙,精细分离咬肌神经干进入咬肌处和在肌肉内的走行,测量相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咬肌神经在咬肌内侧,自颞肌腱后缘进入咬肌间隙后,在咬肌筋膜下走行,逐渐进入肌肉深层,走行约(8.86±3.07)mm 后,多数分为前后2支主干,并与咬肌血管伴行。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穿出点到神经分叉点距离为:左侧(9.84±2.88)mm,右侧(7.88±3.08)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咬肌颧骨附着点前缘距离为:左侧(56.14±3.33)mm,右侧(56.23±4.35)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下颌切迹最低点距离为:左侧(12.70±2.51)mm,右侧(11.30±3.31)mm;咬肌神经绕出颞肌腱点距下颌支前缘凹陷处距离为:左侧(38.09±5.00)mm,右侧(36.48±5.32)mm。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左侧和右侧咬肌神经与各解剖点的距离,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咬肌神经走行较稳定,周围有典型的解剖标记,口内入路显露咬肌神经可行,可以设计口内入路咬肌神经切断手术。  相似文献   

7.
改良的尺神经桥接健侧C7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肘上段尺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修复正中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 尺神经在进入肘管前切断,然后将近端分离至内侧束,将尺神经经胸大肌的深面穿出,经胸前及颈部皮下隧道牵至健侧颈部切口与C7神经根缝合,二期修复正中神经。术中观察尺神经远端的血供并测量长度。结果 本组全臂丛神经撕脱伤13例,中、下干撕脱伤2例,均为男性,年龄14~45岁,平均27岁;受伤时间:1.5~11个月,平均5个月。肘上段尺神经翻转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12例;肘上段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一起翻转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3例。肘上段尺神经的长度21cm~-27cm,平均24.7cm,15例尺神经远端血供均良好。尺神经自穿出胸大肌处至健侧C7的距离15cm~2cm,平均17.8cm。结论 肘上段尺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修复正中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较传统的手术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斜方肌神经支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斜方肌的神经支配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在有关手术中保留部分斜方肌的功能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取 2 0具中国成年人尸体 ,在头戴式放大 5倍显微镜下 ,解剖观察 40侧斜方肌的神经支配及其行径。结果 斜方肌的神经支配来源于副神经占 10 0 % ;来源于 C2~ 4神经根及 C5 神经根 ,分别占 10 0 %、45 %。副神经平均直径为 2 .18± 0 .2 3mm(x± sx,下同 ) ;颈神经根的分支一般在斜方肌血管神经门以前加入副神经后进入斜方肌 ,或直接进入斜方肌。副神经在肩胛冈中点附近及上方 2 .6 cm处分成二支支配斜方肌的上下两部分。结论  40块斜方肌均受副神经的支配和 C2~ 4神经根直接或间接的支配 ,部分斜方肌受 C5 神经根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在副神经移位及斜方肌肌瓣手术中可利用部分斜方肌及副神经在斜方肌中的一个分支 ,使供区可保留部分斜方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确保面神经与下颌舌骨神经顺利吻合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5具 (5 0例 )尸头上解剖观察了下颌舌骨神经在颌下的走行、分支及双侧分支吻合情况。结果 下颌舌骨神经从下齿槽神经分出后在下颌舌骨沟内至下颌骨下缘处为第一段。从下颌骨下缘向前行至第一次分支为第二段 ,其长度为 13.6 1± 3.0 9mm ,直径为 1.2 1± 0 .14mm。从第一次分支后分别至二腹肌前腹与下颌舌骨肌的各分支为第三段 ,其中至二腹肌前腹支长度为 13.0 7±2 .49mm ,直径为 1.0 3± 0 .12mm ,至下颌舌骨肌支长度为 11.2 1± 1.75mm ,直径为 1.0 4± 0 .11mm。两侧之间有吻合。结论 该神经易于暴露 ,走行及分支均较恒定。适合于进行神经吻合。  相似文献   

10.
胸背神经双分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胸背神经的外侧束和腋神经穿越四边孔后支配的三角肌肌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并应用于临床,为臂丛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取17具成人尸体,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1侧胸背神经外侧束和液神经三角肌肌支进行解剖,观察其可应用长度、直径及分支情况,并取神经标本经HE染色、石蜡切片,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临床上进行3例手术。例1钭胸背神经外侧束与四边孔内切断的腋神经三角肌肌支吻合,例2在例1休式基础上,用胸背神经内侧束支配的部分背阔肌重建屈肘功能,例3将背阔肌按内、外侧束的支配区域,剪切成两部分,移位的同时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结果 胸背神经在人背阔肌处开始分为内、外侧束,外侧束明显较内侧束粗大,外侧束在背阔肌内可利用的长度平均为58.2mm直径平均为1.46mm,有髓纤维数平均为1519根,90.4%的外侧束可再分为2支或3支,腋神经三角肌肌支直径平均为2.31mm,有髓纤维数 平均为2341根,61.3%的三角肌肌支可再分为3支,32.3%的三角肌肌支可再分为2支,3例术后情况:例1三角肌肌力为4级;例2三角肌肌力为4级,屈肘时肌力为4级;例3屈肘、指时肌力均达到4级。结论 应用胸背双分支的解剖基础。将胸背神经外侧束与腋神经三角肌肌支相吻合恢复三角肌的功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是统一的,是行这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胸背神经双分支的原理可以重建两块失神经支配的肌群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枕大神经松解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1998年3月~2005年8月,收治2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枕大神经痛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38~63岁,平均52岁。病程3~7年。16例有长期低头工作史,5例有外伤史,余无明显诱因。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6.O~9.5分,平均8.6分。7例全麻下行头下斜肌切断松解枕大神经,19例局麻下行枕大神经松解。术中10例切除肿物并行病理检查。结果26例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切口均I期愈合。病理检查:淋巴结3例,神经鞘瘤2例,瘢痕压迫5例。术后3dVAS评分为0~5分,平均2分。23例获随访1~3年。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0~4.5分,平均1.9分。其中2例复发,症状较术前减轻,未再行手术探查;6例劳累后疼痛略加重,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或理疗后可缓解;余患者无复发。结论对枕大神经行彻底松解,包括头下斜肌的切断、斜方肌与头半棘肌间松解、浅出斜方肌与骨纤维管处松解,使其走行过程中无任何压迫,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证实骨间前神经移位术式的可行性,选用10个新鲜前臂标本,对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鱼际肌支及尺神经深支进行显微解剖,发现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直径为(1.5±0.4)mm,分别测量各肌支的有髓神经纤维数为(866±144)条;正中神经鱼际返支直径为(1.7±0.3)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120±97)条;尺神经深支直径为(2.1±0.4)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368±120)条。用神经移植法可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将尺神经深支向近端分离,可直接与旋前方肌支吻合。根据解剖特点,临床上应用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修复鱼际支17例,修复尺神经深支3例。其中17例随访2年~7年,10例肌电图正常,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M22例,M35例,M47例,M53例。介绍了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解剖及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8具成人尸体上肢标本,经上臂近段前侧肱二头肌和三角肌间隙以及远端肘横纹近侧肱二头肌外侧缘的皮肤小切口,插入窄4.5 mm动力加压钢板置于肱骨干前侧,肱肌深面,两端分别用2枚螺钉固定,测定前臂旋后位桡神经在穿出外侧肌间隔以及冠状窝上缘水平与钢板外侧缘的距离。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前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16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肩、肘关节活动范围。结果经上臂小切口将钢板固定于肱骨干前侧后,钢板的近端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肌皮神经外侧。钢板大部分位于肱肌深面。前臂旋后位,桡神经在穿经外侧肌间隔和冠状窝上缘水平与钢板外侧缘之间的距离平均分别为16.5 mm(10.3~21.3 mm)和5.4 mm(3.7~7.7 mm)。钢板与桡神经之间间隔有肱肌肌腹。1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0 min(90~150 min),术中失血量为50~2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 d(3~5 d)。没有发生医源性桡神经麻痹的病例。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7~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4周(12~32周)。肘关节屈曲135°~145°,伸直0°~5°,肩关节外展90°,上举150°~170°。结论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面神经的角神经解剖位置,为皱眉肌、降眉肌及降眉间肌去神经化手术寻找最佳入路提供安全保证.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新鲜尸头标本行甲醛血管灌注固定后.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显微解剖,寻找面神经颧支与颊支的分支,确定角神经,观察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并追踪角神经到皱眉肌、降眉肌及降眉间肌的入肌点,照像留存.结果 ①按照角神经的形成及分支将角神经分为Ⅰ、Ⅱ、Ⅲ型.颊支形成复杂的吻合网后又开始形成集中向内眦方向走行,形成单一的角神经,并接收从眼轮匝肌中穿出的颧支,称为角神经Ⅰ型(20%,4/20侧);颊支吻合网与颧支吻合网在"四肌间隙"中形成1支角神经,称角神经Ⅱ型(20%,4/20侧);在"四肌间隙"中形成角神经为上下2支时,称为角神经Ⅲ型(60%,12/20侧).②3种类型的角神经在下眶部都走行于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下方,在内眦部走行于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内侧,并与内眦血管伴行.③角神经在内眦韧带水平上方2.19~4.28 mm即有分支进入降眉肌或降眉间肌.角神经有反折支进入上唇鼻翼提肌,最上入肌点距内眦角下方垂直距离为6.89~9.38 mm.结论 在内眦水平线上方2.19 mm至下方6.89 mm的范围内、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内侧,对角神经进行失神经手术,是最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颈7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重建斜方肌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中采用神经移位吻合改善术后肩功能的方法。方法1999年3月~2001年2月,10例需行RND的患者,行RND时保留远颅端至斜方肌前缘的副神经,长度〉3cm,待RND完成后,解削分离出C7神经,并将其后股切断,长度3~5cm,在无张力下行两神经端端吻合。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6及12个月行临床的斜方肌功能客观评价及肌电检测。结果经c,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后,各部肌电恢复率1、6及12个月分别为上部9.8%、68.9%、73.5%;中部4.7%、73.6%、69.4%;下部6.2%、70.5%、70.3%;7例患者上臂外展超过90。,上肢平均最大外展角度超过95。,肌萎缩较轻,均为1~2级,肩外展受限2级7例.3级3例。结论RND中采用C7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能较好地重建斜方肌功能。供、受区位于同一术区内,仅有一个吻合口,减少手术创伤。C7神经根后股的切断对手臂运动及感觉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选择性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联合股薄肌移植术重建屈拇屈指功能术式,验证该术式在下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0侧甲醛固定的成年国人上肢标本,经逐层解剖,观察肌皮神经肱肌支的走行,测量肱肌支的长度、直径。对2例创伤性下臂丛损伤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选择性肌皮神经肱肌支移位联合股薄肌移植术重建屈拇屈指功能术式。术后观察屈拇屈指功能及手握持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30侧标本中,肌皮神经肱肌支分型:单支型25侧,占83.33%,粗细两支型1侧,多支型4侧,未见变异及异常发出。肌皮神经肱肌支长度平均为(52.66±6.45)mm,横径平均为(1.39±0.09)mm。肌皮神经肱肌支神经束平均为(2.83±0.46)束。2例患者术后4~6个月出现股薄肌收缩,恢复屈拇屈指功能。其中1例术后6个月屈拇屈指肌力达M4,可握持200g物品;术后12个月可握持500g物品,初步恢复手握持功能。结论以肌皮神经肱肌支为缝接神经的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根性撕脱伤可较好地恢复屈指屈拇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肌皮神经肱肌支可作为股薄肌移植治疗下臂丛神经损伤移位神经较理想的供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进行手术,其中1例为全臂丛型,8例为臂丛下干型。采用前、中、小斜角肌切断并解除一切压迫臂丛神经的纤维束带。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年9个月(1年6个月—3年7个月),以患者的主观感觉评价疗效,6例对手术结果满意,2例对手术结果基本满意,1例对手术不满意。结论 斜角肌切断及纤维束带切除术是治疗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选用10例新鲜前臂标本,对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鱼际肌支及尺神经深支进行了细致的显微解剖,分别测量各肌支的神经分束数目,神经横断面积、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束间无损伤分离长度及旋前方肌支至鱼际肌支的距离,从大体及显微解剖学上证实了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提出在旋前方肌支修复鱼际肌支,需行神经移植时,尽量不选用同侧桡神经浅支,而取同侧尺神经背侧皮支作为移植神经供体。同时强调了该术式的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选用10例新鲜前臂标本,对骨间前神经前方肌支,鱼际肌支及尺神经深支进行了细致的显微解剖,分别测量各肌支的神经分束数目,神经横断面积,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束间无损伤分离长度及旋前方肌支至鱼际肌支的距离。从大体及显微解剖学上证实了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提出在旋前方肌支修复鱼际肌支,需行神经移植时,尽量不选用同侧桡神经浅支,而取同侧尺神经背侧皮支作为移植神经供体。同时强调了该术式的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20.
前胸壁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经验总结(附77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前胸壁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5年 8月我院行前胸壁径路、三孔法,术中不断离颈前肌的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例的病理结果、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引 流量及喉返神经麻痹等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共77例,男19例,女58例,平均年龄43. 1(22~66) 岁,甲状腺肿块平均 直径2. 3(0. 9~5. 0) cm,行单侧次全切除65例;部分切除3例;双侧甲状腺手术9例;暴露患侧喉返神经45例。平均手 术时间82. 4(35~230) min,术中失血量29. 2(14~68) ml,术后第1天的引流量84. 0(33~155) ml,术后第1天平均体 温37. 4(36. 2~38. 5) ℃,平均住院天数6. 7(3~11) d。病理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59例,腺瘤5例,甲状腺慢性炎症3 例,术中冷冻切片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另有5例术后石蜡切片提示乳头状癌,其中3例术后1~2周内行传统 患侧全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术;术后第1~2天发生声音嘶哑5例,观察随访2~6周后恢复正常发音。结论:前胸壁径 路腔镜甲状腺手术过程中,对肿块<5. 0cm 的病例不需常规切断颈前肌;在行甲状腺次全及全切除时,应尽量暴露并 保护喉返神经,同时尽可能避免超声刀热力对喉返神经的损伤。对病灶较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尤其是微灶癌的病 例行腔镜手术是可行的;但其远期临床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