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笔者从温病战汗机理入手探究,认为叶氏"益胃"之法应包含清热养阴以破僵局,甘寒生津以备汗源,宣畅气机以通汗门3个方面的考虑,并且这3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清热、生津、宣畅气机三法的结合,从而营造战汗条件,最终达到透邪外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到气才可清气”是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温病气分阶段提出的总的治疗原则。现将笔者对“到气才可清气”的认识简述于下: 一、“到气才可清气”的指导思想综观《外感温热篇》叶氏对温病的治疗,处处体现了“透邪达表”的精神,如温邪初入营,“犹可透营转气”;邪在气分流连,可“冀其战汗透邪”;邪留三焦,“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邪入膜原,应“急急透解”;邪虽入里,“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等等。可以看出,叶氏  相似文献   

3.
“战汗”是温病临床上的一个症候;同时,“战汗”又是温病学的一种透邪外解的方法。作为前者,已被人们所熟识,然而,后者却往往易被忽略,现试就后一问题谈点肤浅认识。一、战汗透邪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思想和方法“战汗”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祛邪方法,用于“战汗”将发未发之际,通过药物配合机体,因势利导,促使郁里之邪由里达表,随汗外解,即所谓“战汗透邪”。吴又可《温疫论》“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首次将“战汗”作为一种治法而提出,从此,战汗透邪作为一种积极的治疗思想和方法,在温病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  相似文献   

4.
1 湿温案傅某 ,男 ,35岁。 1 96 6年 7月 2 6日诊。高热旬余 ,晨起稍低 ,体温午后高达 40℃以上。西医诊为“伤寒”,用氯霉素等无效 ,邀余会诊。诊见 :壮热胸痞 ,口舌干燥 ,身重 ,胃纳极差 ,小溲短赤 ,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干燥无津 ,脉滑数。此乃湿热流连气分 ,郁久伤津 ,上蒙心窍故也。叶天士云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法宜益胃 ,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治宜清解湿热 ,化痰开窍 ,佐以养津益胃。药用 :川连 5g,黄芩、焦山栀、青蒿、白薇、姜半夏、川贝、鲜石菖蒲、瓜蒌皮各 1 0 g,鲜芦根、梨汁 (冲服 )…  相似文献   

5.
吴又可论“战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介宾  杨进 《山西中医》1996,12(1):37-37
吴又可论“战汗”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10029)朱介宾指导杨进关键词吴又可,战汗战汗多由邪气留连气分,既不外解,亦未传入营血,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而出现战栗汗出。温病进程中,出现战汗,一般来说是好现象。因为战汗是邪正交争的表现,也就是患各...  相似文献   

6.
2.到气才可清气:“到气”是指病邪在卫分未解,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入气分。邪入气分,邪盛而正气抗御力较强,正邪相争剧烈,多属温病的极期阶段,故叶氏立了“才可清气”的治则。若卫分证未罢,就不可清气,此为叶氏强调“才可”之意。鉴于气分证的范围较广,证型颇多,又有温热与湿热之分,故理解叶氏的“清气”,应包括现统编教材温病治疗10法中的清气、和解、祛湿、通下等法。这四法多属气分证的治法,仅因病邪性质、部位上下、热象轻重等不同而治法有别。如邪初入气分,热势不甚,热郁胸膈,治用轻清宣气的栀子豉汤:若热灼胸膈,则用清泄膈热的凉膈散:若邪热壅肺,治宜清热宣肺的麻杏石甘汤;若热在气分,郁而化火,治宜清热泻火的黄芩汤;若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相似文献   

7.
<正> 外感热病,在表邪未尽传入气分之时,虽有解表清里之法,但宜加轻清之品,透泄热邪,宣畅气机,使邪从表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若其邪始终在气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系清代名医,温热大师。其所创的卫气营血论治体系“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高度概括了温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大法。本文仅就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用药上具有“透”“散”的特点浅析如下。 1 温邪在表,汗以散邪温邪在表,侵犯肺卫,叶氏多以“汗之”为手段,以达到解表散邪的目的。所用药物均属辛凉、微苦、味薄之类,如连翘、薄荷、牛蒡子辛凉质轻,合以香豉增其解表散邪之力,佐  相似文献   

9.
论透邪法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  张耀奇 《国医论坛》2000,15(1):21-22
“透邪”顾名思义,即透发毒邪,一般认为多用于外感表证,属解表范畴。但在温病学中,透邪的含意已不仅仅局限于透发郁于卫表的温热病邪,而是一种因势利导使内郁之温热病邪由深出浅,由里向外透达的治疗方法。它贯穿于卫气营血辨治的各个阶段。尽管前人有吴又可、叶夫士等人的“战汗透邪”、“透风于热外”、“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等论述,但吴鞠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大量临证实践著成的《温病条辨》,其中的透邪思想及其具体运用治法则更为完善,给后人治疗温热病以启迪。工解表通邪温热病邪在表,郁于肺卫,症见身热、微恶…  相似文献   

10.
增订医学达变透达为主。透汗邪在气分益胃在血分清胃尝读《伤寒论》,桂枝汤服后啜热粥以助汗;叶氏《温热论》:邪在气分,法当益胃以化汗。说明无论伤寒、温病欲透汗解表,皆当从胃论治,都需通过增强胃中水谷之气以化汗驱邪,两者用意完全相同。总之.邪在气分者当用益胃透汗之法。如果邪在血分,就当用清胃法,待胃热清,元气振,其邪自然从血分转气而外达,或胃清后伏邪化汗外解,新感病邪与血分伏邪分离而外达,则转凶为吉、化险为夷。上下交病治其中久病,脏腑气血遭受损害,治宜根据其人体质,辨别属阴属阳,采用阳虚治脾,阴虚治胃…  相似文献   

1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语,出于叶香岩《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湿温的法则之一。水、湿、痰、瘀皆属阴邪,最易阻遏人体阳气,而变生阴邪为本,阳遏为标之变证。治病求本,邪除阳自通,笔者将叶氏通阳法则推广应用于水、湿、痰、瘀阻遏的各种杂证,简介如下: 1 产褥热(气分湿温)  相似文献   

12.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语出清·叶天士《温热篇》 ,是针对温热之邪入人体后 ,容易造成热盛津液耗伤所确定的诊治要诀。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 ,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性质和证候表现上均以火热为特征 ,火为热极 ,其性炽热 ,故易消烁津液 ,正如叶氏云 :“热邪不燥胃液 ,必耗肾液”。凡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愆变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的轻重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吴瑭曾云 :“热病未有不耗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生” ,王孟英亦云 :“耗之未尽…  相似文献   

13.
急症高热多属中医温热病范畴。温热病在卫气分的证治较易辨析,而热入营血,此时正虚邪胜,常危及生命,病情深重而复杂,其证治辨析较难,笔者仅就叶天士的一些论著,结合个人体会,认为热入营血的病理特点是热淤互结,叶氏“凉血散血”法是其治疗中心环节之一。热入营血分,除了津血耗伤之外,淤热互结是其共同病理所在,并由此导致了淤塞心窍,脉络阻滞,淤血不去,血不归经,迫血妄行等病变出现。兹就叶氏“凉血散血”法作重点论述。 1、发热夜甚,口不甚渴。卫气属阳,在卫畏寒发热;到气但热不畏寒或日晡发  相似文献   

14.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是温病大师叶天士阐发温热病邪传变规律。他既奠定了温热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充实了《内经》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概念,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在教学,临床实践中,对此略有领悟,本文仅就“到气才可清气”鄙陈管见如下。一、到气之“气”的概念《内经》中“气”的含义系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对于人之生理既是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的产物,总之皆以物质与功能而命之。叶氏《温热论》  相似文献   

15.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16.
叶氏在论述营分证治法时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一语,故而现今多有将“透热转气”作为邪入营分之治则者,是没有完全领会叶氏精神的缘故。事实上,叶氏始终是以凉营清热为营分证治主法的。叶氏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有人据此以为叶氏在这里是用透热转气为主的治法。其实竹叶,花露等无非是“参入凉血清热”的主法之中而已,何况这一段也仅是邪乍入营的示范。从“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一  相似文献   

17.
“散血”,始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在第8条温病治则中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长期以来,大凡言“散血”,皆谓“活血化瘀”。笔者认为,此释有失叶氏原意之处,很有必要予以澄清。众所周知,外感温热病的传变是从表入里,由浅及深,依次分成卫气营血四期,每期各具特点,病证治法迥别。营热炽盛则内传血分,气分热盛也可直接入于血分。邪入血分基本病机有三:一则热盛化火  相似文献   

18.
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脏腑”在温热病邪作用下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故清代温热大家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吴鞠通又根据叶氏学说,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创立以三焦脏腑学说为经、卫气营血为纬的辨证论治纲要。温热病多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大多数病例病情在卫分逗留时间短,很快由表入里进入气分,亦有不少病例不经过卫分,一开始就出现气分证候。  相似文献   

19.
第一节清气分热按照清·叶天士以卫、气、营、血来区别温热病邪伤人致病的浅深,和“在卫汗之可也(此处的“汗”不是单指辛温发汗,而且主要是指辛凉解表),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邪在卫分应及时用“汗”而解,若当汗未汗,或者温热之邪直伤人之气分,以及由里透表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叶香岩十分重视运用“透法”与“泄法”以驱邪外达,是其治疗温病的突出特色。现据《外感温热篇》及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对叶氏透泄之法进行初步归纳,略介于下:一、透法叶氏运用透法,涉及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所谓透法,就是使邪由里达表透解而出的方法。1、辛凉透表:适用于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外袭,卫阳阻遏,肺气郁闭,以致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叶氏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又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透表,意取“其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