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中远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TC  Hu DY  Bian H  Wang GH  Zhu ZY  Wang CH  Xu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46-2849
目的评价非对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伞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采用偏心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伞治疗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68例患者中65例封堵成功(95·6%)。左心室造影测得缺损直径6·7mm±2·3mm,室间隔缺损上缘距离主动脉瓣2·7mm±1·1mm,选用封堵伞的直径为8·4mm±2·1mm,封堵伞心尖标记均位于5∶30至6∶00之间。平均随访221d±130d(90~750d),术后24h内出现短暂的结性心律和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各1例,术后即刻有28例患者实现室间隔水平残余分流消失,53例第2天也取得同样疗效,6个月时缺损完全闭塞;3例患者术前存在轻度主动脉伴返流,随访期间返流无变化;1例术前伴有轻度二尖瓣返流患者,术后无变化;术前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有1例在术后第二天返流消失,其余3例于3个月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三尖瓣返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无封堵伞移位和封堵伞钢丝断裂,无封堵伞表面血栓形成,无新发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对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伞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中远期效果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的疗效及远期预后。 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选取合并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53例,均无三尖瓣器质性病变,观察行介入封堵后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效果及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所有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封堵成功,52例三尖瓣反流面积、速度、压差均较随介入时间的推移呈现减小或下降趋势(P<0.05);1例患者术后出现封堵器与三尖瓣腱索缠绕、三尖瓣重度反流,后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三尖瓣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术前严格筛查,部分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随访观察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4年12月该院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52例,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下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行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 d、1、3、6、12及24个月及以后每隔1年定期复查,评价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分流和返流情况,心脏大小及心功能情况。同时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结果  ①48例患儿治疗成功,4例未能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92.31%。②对48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12~48个月)。其中,4例患者术后1 d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即刻残余分流率8.33%,术后残余分流量逐渐减少,术后1个月2例分流完全消失,2例仍存在微量或少量分流,残余分流率4.17%。6例患儿出现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1例患儿出现交界性室性异搏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58%。术后24个月新出现微量或少量返流2例,无封堵器脱落、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猝死等。③患儿术后12和24个月的心脏大小均较术后1 d增大(P <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术后1 d与术前的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描记术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房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经超声心动描记术确定缺损大小、位置、形态后,行介入封堵治疗,在超声引导下,植入封堵器,术后即刻、3d、1个月随访,最长1例随访4年。结果:术后1例出现轻度二尖瓣返流,1例轻度三尖瓣返流,1例出现室性早搏,1例主动脉瓣返流,所有并发症均于调整封堵器的位置、方向后消失。封堵全部成功。超声心动描记术随访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超声心动描记术在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评价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珐30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造影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口平均(5.8±3.1)mm,其中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7例为多发孔型缺损,4例为嵴内型缺损,3例造影显示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结果 308例患儿中295例(95.8%)封堵成功,其中257例应用对称型封堵器,22例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16例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手术时间(68±31)min,X线透视时间(27±18)min.所选的封堵器大小为(7.8±2.5)mm.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8例成功封堵.4例嵴内型缺损均选用非对称型封堵器.3例造影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者.封堵术后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反流消失.295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伞封堵263例(89.2%),残余分流32例(10.9%).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伞封堵者为287例(97.3%),术后1、6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随访过程中无封堵器的移位及破裂.2例术后即刻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4 d内均转为正常.结论 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安伞有效的方法,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良好的适应证,部分嵴内型缺损和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可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患者23例,年龄5~52岁,平均(31±17)岁,男性16例,女性7例,应用UCG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了解VSD的位置、大小、缺损残端与主动脉右冠瓣间距离;术中UCG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术后进行UCG复查,了解封堵器的形态、位置情况、各瓣膜返流情况、VSD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23例VSD患者中,术前UCG提示:17例为膜周型VSD,其中7例合并膜部瘤;5例为嵴内型VSD;1例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心尖段穿孔。术前UCG测量:VSD平均直径为4~9mm,平均5.9mm;与主动脉瓣右冠瓣间距离为1~5mm,平均3.5mm。术中左室造影测量显示:VSD平均直径为2~9mm,平均5.3mm。23例VSD患者中,有21例成功进行VSD封堵术。术中UCG发现残余分流2例(分流束分别约1mm、5mm)、轻度主动脉瓣返流1例、三尖瓣脱垂并中度返流1例,术后UCG复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术后观测,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重要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应用Amplatzer非对称形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45例患者共接受46次手术.1例3岁患儿经导管检查证实为双孔VSD,因检查时间过长和造影剂已用足量,改日手术成功;1例患者术后4小时发生溶血,保守治疗4天无效,改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发生偏头痛,经治疗痊愈.结论: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经临床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小儿PMVSD病人,年龄3-10岁。男17例,女13例。体重14~29公斤,缺损大小2.3~8.0mm,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和北京华医圣杰有限公司生产的室间隔封堵器。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VSD大小3mm,但造影VSD直径为1~2mm,6F输送鞘未能通过VSD,结束手术。其余病例均选用封堵器腰部直径比VSD大3~4mm成功堵闭。国产封堵器首先选用对称型封堵器,如有主动脉瓣返流再换用偏心型封堵器。其中3例病人术前超声显示室间隔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但造影示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均选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堵闭,其中1例术后主动脉瓣微少量返流,术后3个月返流消失。本组病例造影显示半数病人(16例)有膜部瘤形成,其中1例为巨大膜部瘤,有两个分流口,分别为4、6mm,术后即刻造影有少-中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均成功堵闭。所有病人术后常规静脉应用地塞米松5天。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0例,包括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术后2~6天,经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重症换用甲基强的松龙,心律失常大多于术后4~10天消失。随访1年有1例遗留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遗留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是成功介入封堵的关键之一。缺损大小3~8mm易于成功封堵。如果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分流口较大且数目多不易完全堵闭。小儿主动脉右冠瓣下无室间隔组织的病例不是手术禁忌。介入治疗PMVSD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5~56岁,平均(13.5±8.6)岁。所有患者经超声多普勒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为2~13mm,平均(3.6±2.5)mm,在影像学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缺损,并在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进行复诊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封堵后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为100%。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证明该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采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对48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未成功的2例均因多出口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其中36例封堵右心室面破口,10例封堵左心室面破口,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3个月随访时均消失;术中出现脑栓塞1例,2个月后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术后6d出现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3d后传导阻滞完全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应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个体化”选择封堵器对防治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作用。方法243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形态、部位和大小及缺损口周边组织结构的距离,有明确适应症。对其术前、术后1-7d心电图的记录,术中全程及术后24h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43例均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结果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选择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经积极治疗大多数均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0例,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4.00~10.00(6.34±2.86)mm。在透视及TTE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结果20例患者中有19例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5%。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17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均在1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国产偏心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35岁。经胸超声、临床症状明确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缺损大小:4-9 mm,有8例合并有膜部瘤形成。缺损距三尖辦距离大于2 mm,距主动脉辦距离均小于2 mm,均为左向右分流。术中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在X线、经胸超声指引下置入封堵器。结果12例患者,11例成功,1例失败。选择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 14mm。术中12例患者均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停止操作消失。1例患者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周末恢复,术后2个月仍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4例患者有少量伞内残余分流,主动脉根部造影,无主动脉辦反流。1例失败患者为缺损位置靠后,主动脉辦右冠辦部分脱垂遮挡缺损口,造成超声及X线造影无法准确测量缺损口大小,实际缺损过大而无法完成封堵治疗。结论偏心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主要针对室间隔缺损距离主动脉辦小于2mm而设计,术中在推送封堵器过程中要注意长边应指向心尖处。我们认为偏心封堵器扩展了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适应症,技术成功率、安全性、疗效与对称封堵器基本相同,且零偏心封堵器设计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选择病例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检查,选择适合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者37例,其中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值的2~4 mm。术中在X线和TTE监测下观察封堵器的释放过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应用TTE观察封堵伞有无脱落,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19例,10例VSD封堵成功10例,7例PDA封堵成功7例。术后1天复查,1例ASD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三尖瓣瓣下见少量返流,2例VSD封堵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封堵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以及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准确,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研究总结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73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个月~3岁,其中男性81例,女性92例。173例患儿中有168例成功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封堵即刻成功率为97.1%。通过针对性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发现1例患儿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儿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患儿出现新发的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和8例残余分流(宽1~2 mm)。结论针对性术前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是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6.
刘兴华 《中外医疗》2013,(31):81-81,83
目的探讨缘对缘技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中远期效果。方法对该院自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缘对缘技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围术期未出现死亡,其中25例患者出现轻度返流,6例患者出现较严重返流,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对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中,2例患者出现二尖瓣返流复发,经治疗后痊愈,其余180例患者均未出现二尖瓣返流复发症状,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恢复。结论缘对缘技术治疗二尖瓣关闭在中远期康复中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7.
张伟华 《重庆医学》2008,37(23):2712-2713
目的 探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用于治疗VSD伴膜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64例中男98例,女166例,膜周部VSD患儿,年龄2.5~54(10.2±7.8)岁.使用各种不同型号的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结果 264例VSD伴膜部瘤封堵患者中,封堵成功232例,成功率90%,使用2个双伞封堵2例,术后溶血1例,术后出现缓慢心率及迟发房室分离,药物不能即刻纠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17例,植入时间4~27d,其中1例在术中导管过缺损时即出现Ⅲ度AVB.术后1年残余分流27例,2例三尖瓣返流进行性加重,1例封堵器移位后并分流,1例鞘管穿破髂外静脉进入腹膜后组织,全部病例无死亡及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使用国产VSD封堵器在VSD伴膜部瘤介入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8年8月,46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其中21例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18例为嵴下型室间隔缺损,7例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SD)的直径为4~10mm,术中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46例中43例封堵器均成功置入。1例术中封堵器影响主动脉辩,2例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改开胸手术,3例术后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行超声检查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植入国产偏心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4~9 mm,平均5.6 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输送鞘送直径5~15 mm(平均7.5 mm)的Amplatzer封堵器;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的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100%.术后72 h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发热,3 d后正常.结论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治疗措施,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