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咨询信箱     
问:《伤寒论》有关六经的传变,应该说是病邪由表入里为疾病发展;病邪由里出表为疾病转愈。若病邪由里之阳明再传至半表半里的少阳,这是疾病的转愈还是发展?(广西浦北县浦北中学卫生室李世刚)答:表和里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就《伤寒论》六经  相似文献   

2.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3.
中医疫病有其独特的传变规律,不能用伤寒、温病的传变规律涵盖。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由表入里与表里分传两类。由表入里传变是自《内经》而始,人们对外感病传变的基本认识之一。在一些医家发现疫病传变与伤寒不同,而又未能提出较为详细的新的传变规律时,有时概言由表入里传变。由表入里传变中的逐日入胃传变,其病情凶险,传变迅速,病机以热为主,寒性温性之邪均可有此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表入里传变,另一类是表里分传。表里分传的传变规律较为复杂,病性可能为湿热。邪自口鼻而入后首犯半表半里,邪气伏留,发病时可有出表与入里两种趋势,病程可分初起、中期、后期三阶段。中期因邪气使表里之气不通,伏邪一时不能透尽,故有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等多种传变方式,称为"表里九传"。因医家对表、里、半表半里认识不同,对其阐述稍有差异。"表里九传"为总结诸多病例得出,对于个体而言,以何种方式传变则是因人而异。治疗时要抓住疫邪本身,根据其传变规律决定治法。  相似文献   

5.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6.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相似文献   

7.
预防是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重要思想,包括治未病、已病防传防变、新瘥防复,但就其指导意义而言,"已病防传防变""新瘥防复"更具实用价值."已病防传防变"包含了"固护正气,防病加重","未盛防盛,挫邪锐气"及"就近驱邪,邪有出路"等原则,"新瘥防复"包含了"新瘥调理,以防病复","待邪势弱,乘势歼之"等原则.这些思想在现代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体现了仲景预防医学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梦瑶所著《医碥》对岭南瘟疫病的治疗有较详细的论述,对疫病的论述是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对瘟疫病的治疗及传变、变证、兼证等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详细论述了瘟疫与伤寒的异同,并对疫病的传表、传里、表里分传、表里递传等予以不同治法。何氏治疗瘟疫病强调“攻邪”,并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予以下法与汗法等攻邪之法。  相似文献   

9.
银翘散方中一药多用,或几药多用的情况最为普遍,究其配伍特色如下:①辛凉复辛温协同运用;②随性引邪外出,使表邪随汗而解,热邪借小便而出;③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原则,防热盛搏结气血,或逆传心包,或耗伤阴津。  相似文献   

10.
表里俱病治法表里俱病有三说:一、表有邪而里虚,或里有邪而表虚,为表里俱病,当虚、邪同治。二、由里虚而病表,或由表病而及里,为表里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往往处于正邪斗争的初期或极期,是正邪斗争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强力祛邪、防邪伤正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路。治疗外感温热疾病必须辨明兼夹之邪,防兼夹之邪生变。内伤杂病其传变规律更为复杂,如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生理病理规律、经络相传规律以及气血、阴阳等传变规律等均应熟练掌握。可借鉴西医学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采用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情志也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防情志生变。  相似文献   

12.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一般在夏秋季流行。按本病的发病季节和症候特征,中医属“暑温”范畴,用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现就其病机传变规律和中医治疗等问题,结合自己的体会,探讨如下: 乙脑病机传变规律本病的病机传变多以卫气营血学说来阐明,但从乙脑的流行特点来看,又与祖国医学的疫病相似。同一季节发病,大小同病,症状相似,起病急,变化快。因此在病机传变上又有它特殊的规律性。卫气营血是说明病邪由表入里逐步深入的不同阶段,但由于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临床上所见症候很少见卫气营  相似文献   

13.
伍瑞麒 《陕西中医》1990,11(11):493-494
作者临床辨证分为4型,治疗本病45例,治愈率98%。文中提出病邪由表入里、由下而上是该病的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汀  吕越 《河南中医》2002,22(3):12-12
笔者学习《伤寒论》多有所得 ,现不揣鄙陋 ,归纳内科急症治法特点 ,并分析如下。1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伤寒论》中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 ,仲景治疗急症 ,采取阻挡病邪 ,截断病路 ,扭转病势的方法。在实施此项方法时 ,具体措施有两种 :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向前发展演变的沿途上 ,加固充实欲犯部位 ,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 ,犯之不能 ,阻滞病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 ,选定适当部位 ,不误治机 ,围而歼之 ,使病邪就此止步 ,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 8条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 ,针足…  相似文献   

15.
从三个方面浅述吴门医派温病学家的治未病思想:1)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未病先护正气,防邪入侵.2)既病防变,阻止邪气入里.已病需快速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纲防治温病传变;伏气温病当顾护阴液;注重小儿与妊娠期妇女、产妇等特殊人群的防治.3)瘥后防复——防止温病复发及治疗后遗症.在温病初愈时,需注意药物调理与饮食调理,养阴扶正.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用佐药防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小敏 《四川中医》1997,15(7):10-1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张仲景的一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贯穿于《伤寒论》条文,渗透于六经治则治法,而且在制方用药上得以充分显示。本文通过对一些伤寒方佐药的分析,谈谈张仲景是如何通过药物配伍来防传经、防变逆、防脱证的。1.揆度寒温,旨在既病防传太阳为诸经之藩篱,卫护诸经。太阳受病即有传向他经之趋势,故张仲景十分重视太阳病的诊治,务求使邪从表而解。在具体用药时不仅针对表证立法处方,而且还据病证的发展趋势,预先使用药物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先证而治的措施,能及时有效地祛邪扶正,杜绝疾病的深入发展。如大青龙汤证…  相似文献   

17.
从吴氏表里九传入手分析用表、里、半表半里三分法对寒温界立下的毒邪传变形式,有必要以六经界立为用,纳入卫气营血,三焦界立参辨,对建立以脏腑为经,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纬完整毒邪致病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是传经,病情发展循一定的规律之意;“变”是变化,病情发展不按一般规律之谓。伤寒和温病都存在传变问题,传与不传,主要决定邪正斗争的结果。正胜不传;邪胜而正虚就传。可顺传也可逆传;可由表传里,又可由里出表;由轻转重,或由重转轻;由脏传腑,或由腑出脏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疾病传变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小儿感冒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起,以发热、鼻塞、咳嗽等阳热有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小儿发病时常有由外向里传变的特点[1],暗合《伤寒论》[2]对“三阳病”辨治的论述.《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全书论述了人体在感受外邪后根据人体抗病能力强弱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病理变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并按照阳热有余、虚寒不足及病邪传变部位的规律梳理出了“三阳病”和“三阴病”,总称为六经病.“三阳病”总结了包括太阳(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里)的人体一切阳热有余的病症.本文根据“三阳病”的传变规律、条件和病症特点,并结合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感冒及传变的辨治进行探讨,并浅析“少阳病”辨治小儿感冒及传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医学的“病势”理论角度,论述“杂气”入里和里邪出表两种病势,提出寒热、湿燥、虚实的兼挟、消长、互变是其基本病性变化;探讨病位传变的三种主要形式;阐述慢性迁延与复发的病理趋势及其防治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