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痹证是经络闭塞不通发为疼痛肿胀或麻木不仁之证。其发病或局限于某些大、小关节,或在四肢,或客于腰背,或遍历周身,或其痛游走不定。关于原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并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且言五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则内舍五脏。邪由经络筋骨而内舍于脏,为难治之患矣!后世医家又有“周痹”、“历节”、“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走注”等许多种名称。此类病症,大抵以知痛知痒为病轻,不痛不仁者为病重。痹证虽有许多名目,但…  相似文献   

2.
生地味甘苦而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擅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热病伤阴及血热妄行之证。笔者学古参今,重其剂而与它药配对,相互为用或制约,扬长避短,治疗痹证、心悸、大便难、鼻衄等证,薄有心得,兹介绍如下。一、对川乌治痹证痹证乃风、寒、湿、热之邪外浸留滞经络,气血为病邪阻闭所致。治宜蠲痹止痛,而此效最著者当首推川乌,但因其性猛燥烈,有伤阴糟血之弊,故李时珍有“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之诫。为此笔者每使生地与之为伍,一者取其养阴补血以制川乌之害,则刚中有柔,散中有养;二者据《本经》记载有“逐血痹”  相似文献   

3.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4.
痹证之辨治,历代医家多宗《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之说,并有进一步阐发。主要以祛风、利湿、散寒、通络为大法。风多则引注,重在祛风;寒多则掣痛,重在温经散寒;湿多则重着,治当利湿。风寒湿邪客于人体,内传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故治需通络。如外邪直中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成热痹者,宜凉血活血治之。后世医家治痹之发展,如《景岳全书·风痹》重在峻补真阴;《医宗必读·痹》倡风痹治风先治血,痛痹参以补火之剂,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而《类证治裁·痹证》“治法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流畅,则痹  相似文献   

5.
痹证有痰说     
笔者认为:百病多兼痰,痹证尤如此。历代医家论治痹证,多遵《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旨,采用疏风活血,祛寒除湿,舒筋活络之法为治。但明末清初已有医家认识到痰在痹证中的病理作用,如明·陈士铎《辨证录》:“然而风寒湿之邪每籍痰为奥援,故治痹者必治痰,……痰消而风寒湿无所藏之”。并提到用白芥子之类药物治之,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有停痰(遍身走痛,二陈汤加羌活、白芥子、风化硝、姜汁泛丸)”。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在初起,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病程久,证候呈慢性迁延者,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即风寒湿痹和热痹;偏于正虚者,又称久痹,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痹论篇第四十三“痹”,闭也,有气血闭塞不通之义,这里指痹证。本篇主要论述痹证之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和分类。重点内容有:一、痹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因三气偏盛不同,而有行、痛、著三种痹证,因发病与季节有关,又分为筋、脉、肌、皮、骨五痹;病久不去,可随其合深入成为五脏六腑之痹。二、叙述痹证之预后,认为在肌表者易已,留连筋骨者疼久,客于脏腑者预后差;以及针治的原则是随病之所在而刺之。三、指出营卫之气的来源、功用和痹证的关系,痹证的症状、病机和热痹的概念。痿论篇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8.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9.
痹证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 ,痛无定处 ;寒胜为痛痹 ,痛有定处 ,或四肢挛、关节肿 ;湿胜为着痹 ,麻木不仁。痹者 ,不通也 ,不通则痛。那里不通 ,气血不通 ,故观古人治痹证用方 ,没有不用血药者 ,当归、白芍、川芎、地黄。但血药只用当归 ,不用白芍等阴柔之品。风痹多用疏散风邪之品防风、羌活、桂枝、威灵仙、葛根、秦艽。寒痹多用散寒 ,麻黄、桂枝、白芷。湿痹重用苍术、麻黄、防风。多用乃处方中多用几味之意 ,比例较大。“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气血虚 ,气虚者加补气之黄芪、党参、炙甘草。久痛入络血淤者加桃仁、…  相似文献   

10.
顽痹证证治拾粹鄂州市中医医院(436000)朱祥麟《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治痹者多以三因立论。痹病久延不愈,衍成顽痹病疾,证情较为复杂,非循常法可获效。《灵枢·周痹》谓:“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  相似文献   

11.
活络通痹汤治疗腰腿痛2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腿痛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者,闭也,是闭塞不通之意。《内经,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机体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后,阻滞经脉使气血不能通畅,引起腰腿肌筋等处痛、麻、酸、胀等,日久则转化为双膝、关节发炎。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故称痹证。笔者临床用自制的“活络通痹汤”治疗260例腰腿痛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13.
老年痹证多属虚痹或血痹范畴,乃本虚或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虚则补之”之法。笔者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本病,屡获良效。兹报道如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汉张仲景所创,主治血痹身体不仁、肢体疼痛等症,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中黄芪温阳益气,桂枝温经通络,芍药和营缓痛,为三味主药。笔者治老年痹证,常  相似文献   

14.
杨福盛  范建芳 《新中医》2007,39(5):67-68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病初多以邪实为主,且病位较浅,治疗后易趋康复。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深入,则殃及筋骨,久痛人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故治疗痹证用药,须依据风、寒、湿、热邪气之所偏,夹痰、夹瘀之孰轻孰重,以及疼痛性质、病邪新久、经脉关节受累之轻重,采用相应治法,选择最佳药物。笔者就痹证用药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第一条指出 :“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笔者对此条文的释义作以初步浅析。1 对“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的看法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以及活动障碍等为主症的病证 ,气血痹阻不通 ,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是其主要病机。中风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由于痹证与中风两病在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相同之处 ,临床上有时难以进行区分和鉴别。对释义颇有争议的“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痹证的治疗方法颇多,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温热药、涤痰化瘀药、扶正补虚药和对症选药,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现将点滴体会介绍于下。1温热药《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床根据风寒湿三气之偏盛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煤湿、通络诸法,而适用温热药乃正治之法。对外感热邪或寒湿之邪久著,郁而化热而致的热痹,也仍需加用温热药.因热痹也存在气血流通不畅、病邪壅滞经脉、闭阻经络等病理变化,若纯用寒凉之品直折其热,不仅不能流通气血,反而使热不得泄,痹不得通,病…  相似文献   

17.
浅析《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之为病乃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而成,《内经》详矣。然开痹证辨证论治之先河者,当推医圣张仲景,其所著《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痹证的条文近30条,主要论述了湿痹、风湿、寒痹、历节、血痹及胸痹等的证治。由于这些内容至今仍对痹证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故笔者特就《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3个方面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8.
汗法属中医治病八法中之一法 ,临床多用以治疗表证。痹证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经络 ,客阻于筋脉关节 ,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痹证之初 ,邪气客表 ,往往多用汗法 ,使邪气随汗而解。但在久痹 ,邪气深入 ,痹着胶结多舍汗法而不用。笔者近年临床中发现 ,不论新痹久痹 ,均可应用汗法 ,但汗之之法 ,则应根据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试归纳如下。1 汗可祛邪以汗法祛邪 ,宜在痹证之初 ,方如麻杏薏甘汤、九味羌活汤。此为常法 ,不多赘述。2 汗可以鼓舞气血久痹之证 ,往往气血虚弱 ,邪气久羁 ,痹着胶结 ,缠绵难愈。治宜补益气血 ,舒筋活血 ,方如独…  相似文献   

19.
<正> 行痹乃痹证中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一处者也。《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面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即是对行痹病因的最早论述,也是对行痹症状和特点的精辟总结。对此,历来有以邪气言风痹者,有以病状言行痹者,亦有以病变部位言筋痹者。痹虽是经络肢节之病,治本以经节为重,然经络内属于脏腑,且邪气客犯和影响的脏腑各异,故治疗兼顾的内脏也不一样。湿痹治兼健脾,寒痹每涉温肾,先哲早已垂范。行痹虽有活血灭风之旨,但治脏未明,故药难善投。笔者认为,行痹以风邪为重,治应从肝。否则风燥漫  相似文献   

20.
痹证治疗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 ,但因病程有久暂 ,邪正有虚实 ,病性有寒热 ,部位有上下 ,故理法方药又当灵活多变 ,现略述几点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 调气血痹证多正虚邪气稽留 ,痹者即气血痹涩不通之意 ,调理气血为其治本之法。然此法常为医者所忽视 ,临床常见一些医生治痹只重于祛邪 ,施大队风药及活血化瘀之品 ,以为是遵“通则不痛”之经旨 ,其实不然。正气不复 ,邪气何以能祛。观历代治痹之名方 ,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羌活续断汤等皆为风药 ,与参、芪、归、芍并用 ,其意在扶正与祛邪并施。《本草纲目》载黄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