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儿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组织学上具有一般肿瘤的特性。临床上尚未见其恶变的报道,由于很多血管瘤生长于身体裸露部位,尤其是头面部的血管瘤更可能严重影响美观,因而,小儿头面部血管瘤还需要尽早积极治疗。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方法很多,对于面部较大的血管瘤,既往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困难大,且容易造成手术毁容。  相似文献   

2.
骨血管瘤是一种新生血管呈肿瘤样增生的病变。常见者有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前者多见于脊椎和颅骨,后者多见于扁骨及长骨的干骺端。然而,骨血管瘤发生于椎弓根部却比较罕见。现将我院八四年下半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12岁。腰痛,以后伸和右弯时为甚,同时伴有脊柱侧弯3—4月。发病前无明确腰部外伤史、无潮热、夜间盗汗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小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头面部11例有6例来源于腮腺区,其中2例手术部分切除后行局部注射治疗,4例行局部注射治疗;另5例来源于头面部近五官部位,均行手术大部切除后加放射治疗。会阴部7例中有5例经大部切除后行局部放射治疗,余2例行局部注射加放射治疗。关节部位7例行大部切除加局部注射治疗。局部注射具体治疗方案:博来霉素0.2~0.3mg/kg+曲安奈德5~20mg+少量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于瘤体内注射。放射治疗具体方案:90锶-90钇敷贴,3~4周1次,连续5次。结果25例均治愈,随访1~3年,未见复发。结论小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治疗,采用单一的治疗方式通常无法治愈。需行手术、放射、局部注射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我院1984年12月~1989年3月收治(足母)外翻197例(218足),其中发现有跖骨头无菌性坏死者7例(3.2%),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女性,年龄22~65岁,平均40岁。病程2~45年,平均21年。发生于右足5例,左足2例。发生于第2跖骨头5例,第3跖骨头或第2、3跖骨头同时发病各1例。  相似文献   

5.
田方涛  于亚东  曹冉  孙庆禄 《河北医药》2013,(22):3473-3475
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为主要构成成分起源于胚胎时期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头面部,口腔黏膜,肝脏,四肢,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不同种类的血管瘤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病程及临床特点,有些类型的血管瘤在婴幼儿期发病,到成人时相对稳定,有的甚至消退,有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有的范围局限,有的则广泛累及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IN)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灶特征、病理检查、VIN与宫颈病变关系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病理检查中有VINI8例,VINⅡ8例,VINⅢ7例,其中10例为单发病灶,13例多发病灶,4例VINI、VINⅡ并存,1例VINI、VINⅡ、VINⅢ并存,2例VINⅡ、VINⅢ并存。11例(47.8%)合并宫颈癌前病变及浸润癌,18例(78.3%)有外阴或宫颈尖锐湿疣。23例中17例手术治疗,除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其余病例经追踪随访9个月至2年无复发迹象。结论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病年龄轻,外阴赘生物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不同程度病灶共存及与宫颈癌前病变共存。治疗以外阴切除术、局部病灶切除术为主。治疗效果好。复发病例可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 1988年 9月至 2 0 0 0年 6月治疗颌面部脉管瘤2 0 0例 ,总治愈率 89%以上 ,认为颌面部血管瘤如不影响美观及功能者 ,可严密观察 ,随访 ;对于颌面部血管畸形、淋巴管瘤或已影响到外观及功能的血管瘤可以用硬化剂、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手术切除或两者联合 [1 ] ,以提高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0 0例 ,其中血管瘤 40例 ,血管畸形144例 ,淋巴管瘤 12例 ,淋巴血管瘤 4例。年龄为 5个月~6 2岁 ,平均年龄 2 8岁。病程 4个月~ 6 0 a,平均为 5 a。男性92例 ,女性 10 8例。发生于上眼睑者 2例 ,面部 98例 ,唇部6 0例 ,颊黏…  相似文献   

8.
血管瘤是胚胎期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组织发育异常造成的一种具有肿瘤和血管畸形双重表现的先天性疾病。血管瘤可以发生于周身各个部位,多见于头和面部,其次为四肢。本文主要讨论发生于肢体皮下或深层肌肉组织中的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口腔肌肉内血管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减少误诊.方法 对发生于口腔黏膜的肌肉内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口腔肌肉内血管瘤病例,经门诊手术切除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 明确的临床诊断及肿物的完整切除,对防止术后的复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牙源性腺样造釉细胞瘤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俊培  余杨 《江苏医药》2000,26(3):225-225
我院自 1975年至 1990年收治牙源性腺样造釉细胞瘤 2 5例 ,占同期收治的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的4 6 1% (2 5/ 542例 )。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中 ,男性 9例 ,女性 16例 ,男女比例为 1∶1 8。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2 0岁 ,平均年龄 17岁。病程均在 3个月左右。发生于上颌骨 18例 ,下颌骨 7例 ,病变均位于尖牙及前磨牙区的根尖部 ,其中含牙 12例。肿瘤呈实质性 3例 ,呈囊性 8例。体症以相应部位的颌骨无痛性膨隆、甚至面部畸形等表现为主。本组 2 5例一次手术成功率为 10 0 %。随访 6年 ,2 4例无复发 ,治愈率达 96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组织来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2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中TTF-1、EMA、Vim、CD34、CD31、CD68、Ⅷ因子、SMA、CK5/6、CK-L、CK-H、CgA、PR及ER的表达,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肺硬化性血管瘤细胞成分及组织结构复杂,部分病例镜下结构类似类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非黏液型支气管肺泡癌。肿瘤实质由上皮样细胞及卵圆形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可见实性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及硬化区。间质可发生脂肪化生及骨化。免疫组化示:两种细胞均表达TTF及EMA,上皮样细胞表达CK、卵圆形细胞表达Vimentin、ER、PR,个别表达Syn。随访未见因肿瘤死亡的病例。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可能起源于呼吸道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向肺泡Ⅱ型细胞分化的特点。病理诊断中需与类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非黏液型支气管肺泡癌鉴别。虽有个别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但临床预后良好。PR的表达可能与女性的高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63例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B超、CT、MR I 3种主要影像学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0.1%、95.9%、96.8%。肝动脉造影6例。117例无症状小血管瘤患者未治疗。31例瘤体直径>5 cm且伴有临床症状者,行手术治疗。6例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结论联合应用B超、CT、MR I及肝动脉造影方可正确诊断,避免误诊。对无症状小血管瘤患者不须治疗,手术切除仍是肝巨大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行肝动脉造影者,宜首选肝动脉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5例经关节镜及病理证实为膝关节滑膜血管瘤患者的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磁共振的特点,并观察关节镜在滑膜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疼痛是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主要表现,但由于疼痛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均可发现膝关节内血流丰富的肿块,关节镜下肿瘤表现为增生、扩张、迂曲的血管团。关节镜下肿瘤切除术后随访6~24个月,疼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核磁共振有助于滑膜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关节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但要提高早期诊断率,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关键,关节镜下肿瘤切除是滑膜血管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且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关节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改良硬化法治疗耳鼻咽喉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4例耳鼻咽喉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注射5%的鱼肝油酸钠硬化剂,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曲安奈德治疗,比较两种硬化法治疗耳鼻咽喉血管瘤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4例(14.8%),显效8例(29.6%),有效12例(44.4%),总有效率88.8%;对照组治愈1例(3.3%),显效4例(17.4%),有效12例(44.4%),总有效率为65.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出院后随访3个月~2年,对照组有3例出现复发,观察组无复发。结论改良硬化法治疗耳鼻咽喉血管瘤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眼眶肌锥内肿瘤的病理分类及其影像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肌锥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根据临床诊断及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手术。结果:43例眼眶肌锥内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24例,神经鞘瘤7例,血管淋巴管瘤6例,静脉性血管瘤6例。这些眼眶肿瘤在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上各有特征,结合两种检查有助于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结论:眼眶肌锥内肿瘤中最常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其次为神经鞘瘤,血管淋巴管瘤,静脉性血管瘤。结合临床特点采用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影像学分析在小儿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三维成像,分析20例患儿血管瘤的血液供应及其与血管瘤类型的关系.结果 20例中,呈现斑片状影3例、絮状影3例、团块影6例、蚯蚓状影4例、混合影4例.根据3DCT影像学分析定位血管瘤的供血及回流血管,行单纯结扎滋养血管或手术切除后皮瓣转移修复创面18例,均治愈;未行手术2例,观察1年半后消退.结论 3DCT影像能提高对血管瘤血供的判断,指导小儿血管瘤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7.
儿童颅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DSA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颅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7例儿童颅面部蔓状血管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7~14岁,平均12.4岁,瘤体均位于颌面部及耳后。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双侧颈外动脉造影并栓塞,栓塞材料选用真丝线段。结果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颅面部蔓状血管瘤的准确率达100%。7例均成功栓塞,且为超选性的完全栓塞,栓塞后均进行造影证实,远端血管网几乎完全消失,栓塞后病变区局部的皮肤颜色变浅。所有病例栓塞48 h内局部均有肿胀感甚至疼痛,5例局部肿块范围缩小或者消失,逐步血管搏动消失;2例肿块缩小不明显,但随访6个月中肿块未见继续增大,相对稳定。7例病例栓塞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颅面部蔓状血管瘤有效手段与可靠依据;介入性栓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骨血管瘤的X线影像表现。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X线表现为颅骨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影,颅骨见骨质密度减低区。结论 X线检查对颅骨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8例行MRA检查.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7例在T2WI呈高信号,5例在T2WI呈低信号,17例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且病灶占位效应轻微.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方法,T2W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应用血管瘤治疗机铜针疗法治疗5例不同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满意。对血管瘤治疗机治疗血管瘤的机理、治疗方法、时间、注意事项等作了详尽的描述。认为血管瘤治疗机对某些特殊部位的小血管瘤效果较佳,也适用于手术复发的病例和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辅助治疗以减少手术难度,但对不同于海绵状血管瘤类型的血管瘤效果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