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ancer stem like cells,CSLCs)总RNA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观察DC疫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免疫反应的机制,为DC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40只颅内荷瘤F344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作为实验组:(1)树突状细胞组(DC-9L):注射转染贴壁9L细胞RNA的DC组;(2)DC-9LTS组:注射转染9L肿瘤球RNA的DC组;(3)DC组:注射未经转染RNA;(4)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组:注射100 μL PBS。非荷瘤F344大鼠10只设为对照组,仅在右侧尾状核注射10 μL DMEM/F12培养基。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总RNA致敏DC,制备DC-9LTS,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对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模型进行免疫治疗,观察荷瘤大鼠生存期,同时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治疗组肿瘤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PBS组21 d,DC组为21 d,DC-9L组为31 d,DC 9LTS组为36 d。DC-9LTS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9L组与DC组、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C组与PB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89),DC-9LTS组的IFN γ浓度为(157.08±7.25) ng/L,高于其余各组(P<0.05),且大鼠肿瘤组织内部及瘤周组织均有大量CD8淋巴细胞浸润。DC-9L组中,在肿瘤组织内部及瘤周也可见CD8淋巴细胞浸润, DC-9LTS组CD8的平均光密度值(D)明显高于DC-9L组(P<0.001),DC-9LTS组及DC-9L组均未见CD4淋巴细胞的表达。在DC组和PBS组中,肿瘤组织中未见CD4或CD8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总RNA体外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治疗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能明显延长荷瘤大鼠生存期,为靶向性杀伤脑肿瘤干细胞的胶质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Walker-256大鼠种植瘤模型,探讨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方法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出DC,液氮冻融法提取Walker-256肿瘤细胞抗原后刺激DC制备负载抗原的DC疫苗。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12的浓度。雌性SD大鼠,皮下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制备种植瘤模型,成瘤大鼠按照体重配对,分为肿瘤治疗组和肿瘤对照组。10只体重分别相对应的雌性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肿瘤治疗组大鼠皮下注射负载抗原的DC细胞悬液,肿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PBS。分别检测大鼠血IL-12浓度和肿瘤最大径。结果得到大量具备典型光镜和电镜形态特征的DC,表达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OX6。负载抗原前后DC产生IL-12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肿瘤治疗组大鼠肿瘤最大径显著小于肿瘤对照组(P〈0.01)。肿瘤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2明显下降(P〈0.05),肿瘤治疗组与肿瘤对照组比较,IL-12明显上升(P〈0.01)。肿瘤治疗组的肿瘤最大径与IL-12呈显著负相关(r=-0.826,P〈0.01)。结论增强Th1介导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可能是树突状细胞疫苗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是人体颅内最为多见的恶性肿瘤,现有的手术加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仍难以根治。树突细胞(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体外冲击致敏DC制成疫苗,回输或免疫接种于载瘤宿主,可诱发特异性CT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就DC疫苗在脑胶质瘤治疗研究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人脑胶质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在脑胶质瘤靶向性基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人脑胶质瘤组织及瘤周组织EGFR的表达水平,检测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U251MG和大鼠脑胶质瘤株C6表面EGFR的表达,筛选EGGR高表达胶质瘤细胞株作为靶向性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系统的靶细胞。结果:肿瘤组织与瘤周组织的EGFR表达水平有显区别,肿瘤组织EGF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周组织(P<0.01);肿瘤组织EGFR表达水平与肿瘤级别有显相关性,肿瘤级别越高,EGFR表达水平越高(P<0.05);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MG为EGFR相对高表达细胞株,其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87MG和C6细胞株。结论:中国人脑胶质瘤中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度表达,不同胶质瘤细胞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相差悬殊,EGFR可作为靶受体应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 C6 脑胶质瘤细胞微环境中是否发生了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 SD 大鼠 BMSCs,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法检测BMSCs表面标志分子CD90+、CD105+、CD45-;活细胞荧光染料 CM-Dil标记 BMSCs(CM-Dil+BMSCs),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标记效率,台盼蓝染色法连续监测 BMSCs 死亡率;CM-Dil+BMSCs与C6脑胶质瘤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为直接共培养组,BMSCs与 C6 脑胶质瘤细胞非接触共培养为间接共培养组,阳性对照组为C6脑胶质瘤细胞单独培养,阴性对照组为 BMSCs单独培养,培养 7 d 后,IF法检测各组酸性胶质纤维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CD90、CD105表达情况;FCM分选实验组CM-dil+BMSCs 和 C6 脑胶质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各组GFAP、PTEN、Bcl-xl、CyclinD1、CD90、CD105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培养至第3代的BMSCs 90%以上表达CD90、CD105且不表达CD45;②IF结果显示直接共培养组、间接共培养组BMSCs细胞表达GFAP水平较阴性对照组 BMSCs均增高。③RT-qPCR 结果显示直接共培养组、间接共培养组BMSCs 细胞GFAP、PTEN、Bcl-xl、CyclinD1基因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BMSCs明显增高(P<0.05),且直接共培养组与间接共培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同时,直接共培养组、间接共培养组BMSCs的CD90、CD105基因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BMSCs显著降低(P<0.05)。结论:BMSCs 在C6脑胶质瘤细胞微环境中存在潜在瘤性转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的双向电泳(2-DE)技术体系,寻找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提取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中的总蛋白,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IEF)和第二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总蛋白,GS-800获得凝胶图像,并测量不同凝胶间蛋白斑点在IEF和SDS-PAGE方向上的位置偏差,使用PDQuest7.3软件对凝胶图像进行分析,找出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的蛋白表达谱上,分别检测到523±16和550±20个蛋白点,平均匹配点数为452±18和472±21,匹配率达86.4%和85.8%,不同凝胶间蛋白质点在IEF方向的偏差为(0.67±0.48)mm,在SDS-PAGE方向上的偏差为(0.73±0.56)mm,对比分析了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的2-DE图谱,发现有24个点发生了明显的表达变化(P〈0.01),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的点有8个,在C6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的点有14个,星形胶质细胞中没有发现表达的点有2个。结论:建立了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发现两者的双向电泳图谱存在明显差异,C6胶质瘤细胞中表达上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中没有发现表达的蛋白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神经干细胞的迁移有关,表达下调的蛋白可能与抑制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DC),探讨其激发T细胞的作用。方法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来源未成熟DC,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双荧光标记法流式检测DC表型、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DC具有良好的激活CTL作用及对胶质瘤的杀伤效应也显著高于负载冻融裂解脑胶质瘤细胞制备的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而增加。结论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层粘连蛋白受体与配体在C6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在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和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中的意义。方法 从新生3~5d的SD大鼠大脑皮层中分离和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同时培养C6胶质瘤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层粘连蛋白受体和配体mRNA在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中均表达层粘连蛋白受体和配体mRNA,而C6胶质瘤细胞呈明显高表达(P〈0.05,P〈0.01)。结论 C6胶质瘤细胞中表达上调的层粘连蛋白受体和配体可能是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和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反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质粒(pcEP4-IGF-1A)治疗大鼠C6脑胶质瘤。方法 RT-PCR扩增300bpIGF-1 cDNA,测序,构建反义IGF-1表达质粒,体外转染C6细胞,观察其体外增殖速率及对C6胶质瘤的治疗作用。结果 反义IGF-1序列正确,反义IGF-1A转染的C6细胞生长明显受抑,体内成瘤性消失,荷瘤鼠肿瘤全部消失,6个月观察期内肿瘤无复发。结论 反义IGF-1表达质粒能抑制C6细胞体外生长,体内杀伤肿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带有HPV-16 E6/E7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对裸鼠人宫颈癌CaSki细胞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C57BL/6小鼠骨髓的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将已经成功构建的携带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 E6/E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imDC,Western blot检测E7蛋白的表达;构建裸鼠的人宫颈癌CaSki细胞移植瘤模型,应用DC疫苗诱导的BALB/c小鼠脾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处理后,观察裸鼠肿瘤体积变化,肿瘤长出第28天后处死裸鼠,小心剥下肿瘤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培养出DC并制备出DC疫苗;第28天各组裸鼠肿瘤体积pAd-E6/E7-DC-CTL-CaSki组与pAd-mock-DC-CTL-CaSki组、DC-CTL-CaSki组、CaSki组相比较,pAd-E6/E7-DC-CTL-CaSki组裸鼠肿瘤体积最小(P<0.05);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pAd-E6/E7-DC-CTL-CaSki组最高,而CaSki组表达最低;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pAd-E6/E7-DC-CTL-CaSki组最低,而CaSki组表达最高。结论:带有HPV-16 E6/E7DC疫苗能够诱导CTL抑制裸鼠人宫颈癌CaSki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组织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及其分子标志物MHC-Ⅱ、CD54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 选择宁波市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7年6月脑胶质瘤组织标本70例作为脑胶质瘤组织组,正常脑组织标本70例作为正常脑组织组,脑胶质瘤组根据WHO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脑胶质瘤组(Ⅰ级+Ⅱ级)19例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组(Ⅲ级+Ⅳ级)5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胶质瘤组织TIDC数量和正常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胶质瘤组织TIDC和正常脑组织中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 结果 细胞核出现棕褐色颗粒为S-100阳性染色的DC细胞。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数量低于正常脑组织中DC数量(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数量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数量(P<0.05)。脑胶质瘤组织TI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量低于正常脑组织中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TI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量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TIDC膜表面MHC-Ⅱ、CD54表达量(P<0.05)。 结论 脑胶质瘤组织中TIDC细胞少于正常脑组织中DC细胞,随着脑胶质瘤级别的升高,TIDC细胞浸润数目减少,脑胶质瘤存在抗原提呈功能缺失或降低。   相似文献   

12.
Tan G  Wang ZY  Yin 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43-94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凋亡癌细胞抗原后诱导的免疫应答对小鼠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克隆并构建IL-23基因真核双表达载体,转染DC后检测其表型及自分泌IL-23和IL-12的能力;观察各组脾脏T淋巴细胞γ干扰素(IFN-γ)和IL4的分泌量以及DC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转染DC并负载肿瘤抗原后制备成疫苗对小鼠抗肿瘤的免疫保护作用和肿瘤抑制作用。结果基因测序证实IL-23基因克隆及双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后DC对共刺激分子MHC-Ⅰ和MHC-Ⅱ的表达增强;DC自分泌IL-23和IL-12的能力显著增强。DC介导的免疫应答促进了IFN-γ生成型Th1细胞的产生,IL-23转染组每24hIFN-γ的分泌(最高为535pg/ml/10^6)与其他各组比较(对照组每24h为60pg/ml/10^6),P〈0.01;转染的DC疫苗在体内诱导出高水平的CTL活性(P〈0.05)。接种IL-23修饰DC疫苗后小鼠的免疫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对肿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治疗组荷瘤鼠生存期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IL-23使DC抗原递呈能力更强,IL-23修饰DC疫苗可强化宿主针对特异肿瘤的CTL免疫应答,使宿主不仅产生防御性免疫反应而且增强自动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3.
探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与胃泌素释放肽(GRP)偶联的融合蛋白(G3G6)和热休克蛋白65(HSP65)与六跨膜前列腺上皮抗原(STEAP1)偶联的融合蛋白(HST1)致敏树突状细胞(DC)的效果和致敏后DC对B16F10黑色素瘤的抑制杀伤作用。利用实验室现存工程菌表达融合蛋白G3G6和HST1,按未致敏DC(US-DC)组,G3G6融合蛋白致敏DC(G3G6-DC)组,HST1融合蛋白致敏DC(HST1-DC)组和G3G6及HST1联合致敏DC(GH-DC)组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分化成熟,获得融合蛋白致敏的相应DC疫苗。将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以1×106个/只移植于C57BL/6J雄性小鼠构建黑色素瘤模型,DC疫苗免疫治疗,体内外实验探究DC疫苗的抗肿瘤药效。流式细胞术分析证明,融合蛋白有效刺激DC分化成熟;动物实验显示,与US-DC组相比,G3G6-DC黑色素瘤抑制率为35.75%,HST1-DC组为34.03%,GH-DC组为55.74%。研究结果初步证明,G3G6-DC和HST1-DC均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生长(P<0.05),且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树突状细胞(DC)融合瘤苗,观察其防治胶质瘤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来源DC,在PEG作用下将其与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融合,通过双荧光标记法检测融合率、MTT比色法检测融合疫苗体外杀伤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融合瘤苗免疫荧光检查阳性,其激活的CTLs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结论:PEG法可有效制备DC与胶质瘤细胞融合瘤苗,融合瘤苗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以DC为基础的抗胶质瘤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以CpG作为免疫佐剂,应用黏蛋白1(MUC1)致敏树突状细胞(DC)制备疫苗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 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应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体外培养诱导DC,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细胞标志物CD80、CD86。再应用CpG作为免疫佐剂,MUC1作为抗原致敏DC制备疫苗,致敏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观察其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诱导产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与肿瘤靶细胞以5:1、10:1、20:1的效靶比共孵育,MTT法检测CTL杀伤活性。结果 DC表型检测结果为CD80+细胞占70.4%,CD86+细胞占72.0%,呈现成熟DC表型。MUC1致敏的DC疫苗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显示,DC疫苗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的作用,其中DC+CpG+MUC1组明显高于MUC1+DC或CpG+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疫苗诱导产生的特异性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单独T细胞组或DC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着效靶比增大,其杀伤作用呈逐渐增强。结论 经CpG和MUC1致敏的DC疫苗在体外可诱导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热休克法与冻融法制备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BALB/c小鼠建立EMT6乳腺癌肿瘤动物模型,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冻融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热休克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定期测量肿瘤的大小,至第21天处死小鼠并称量肿瘤重量。结果注射热休克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组肿瘤生长得到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冻融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组比较P〈0.01。结论热休克法制备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较冻融法制备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对小鼠乳腺癌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抗结核的新型疫苗(DC疫苗)。方法:无菌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以rGM-CSF及rIL-4诱导分化获得树突状细胞(DC),以pEGHsp65融合质粒转染DC,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转染率,继以电镜鉴定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组合性表面分子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功能。将制备的DC疫苗静脉接种正常同系小鼠,分别取各脏器冰冻切片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取小鼠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IL-12及IFN-γ的表达量。结果:24 h DC转染率约20%,电镜可见细胞呈典型毛刺状突起,流式细胞分析表明转染后的DC表面MHCⅡ、33D1的表达量均呈显著增高。MLR显示,pEGHsp65转染DC组与pEG-FP-C1转染DC组及空白DC组比较呈统计学增高。脏器冰冻切片显示,接种pEGHsp65转染DC小鼠组及pEG-FP-C1转染DC小鼠组与未转染DC组比较,在各脏器分布中,以脾脏分布显著增高。其余脏器分布无显著差别。pEGHsp65转染DC小鼠组IL-12及IFN-γ表达量显著高于pEGFP-C1转染DC小鼠组及未转染DC小鼠组,P<0.05,未转染DC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L-12及IFN-γ表达量也有统计学增高,P<0.05。结论:pEGHsp65制备的DC疫苗具有成熟表型及功能,能够刺激小鼠IFN-γ及IL-12分泌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胶素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单层贴壁培养法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株进行培养,并用2、4、8和16 ng•L-1抑胶素作用72 h,免疫组化法观察抑胶素对C6胶质瘤细胞VEGF的抑制作用。结果:VEGF表达阳性的细胞绝大部分表现为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染成黄褐色。PBS对照组的C6胶质瘤细胞VEGF在细胞浆中表达明显,经不同浓度的抑胶素处理72 h后, 肿瘤内VEGF阳性细胞密度较PBS对照组下降(P<0.05,P<0.01),不同浓度的抑胶素作用后C6细胞中VEGF灰度值不同:2 ng•L-1抑胶素组(182.3±5.7)与PBS对照组(185.6±6.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 、8和16 ng•L-1抑胶素组及顺铂处理组细胞VEGF灰度值(分别为176.8±5.4、169.8±4.1、162.6±2.9和167.3±3.5)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抑胶素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VEGF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RNA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肿瘤RNA致敏树突状细胞(DC)治疗颅内荷瘤小鼠,观察DC疫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免疫反应的机理,为DC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G422胶质母细胞瘤RNA冲击致敏DC制成DC疫苗,检测DC疫苗的CTL活性,瘤内和皮下两种途径注射荷瘤小鼠以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小鼠生存期,并与PBS、单纯DC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血清IFN-γ、IL-2、IL-10、IL-4等细胞因子,并行病理检查。结果:DC疫苗的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种途径注射DC疫苗,治疗组小鼠生存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血清IFN-γ显著升高(P<0.01),IL-10明显下降(P<0.05),病理提示肿瘤出现坏死。两种注射途径间以上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RNA冲击致敏DC注射荷瘤小鼠具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能显著延长动物生存期,并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其机理主要是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且免疫反应的程度与注射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