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成无己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名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解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之温和之意耳。"其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2.
<正>温胆汤出自成无己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名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解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之温和之意耳。"其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痰和胃之功,此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以治痰,治热,治气。作者用温胆汤化裁辩证治疗痰湿郁结致梅核气;痰热郁久化热致头痛;痰热内阻,上蒙清窍致耳鸣;痰热内扰致失眠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5.
张丽娜 《新中医》2008,40(4):94-95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乃治痰之要方,主治痰热内扰证.笔者临证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赵乐天 《江苏中医药》2012,44(12):52-54
谢公昌仁(1919-2008),字怡生,系我院内科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首批五百名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之一,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谢老家学渊源,医学功底深厚,行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温胆汤是其善用方剂之一.谢老认为: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为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意耳.方中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陈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不生;配以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在临床上,只要辨证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均可用本方加减应用,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系统疾病,这正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方>中的温胆汤衍化而来.张秉成日:"内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此方常用于痰浊上扰不眠之症,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清胆宁心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中,凡辨证属痰气郁结、气机不畅之内科疾患,均以此方加减,每获良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绍华教授应用温胆汤治疗神经精神科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侠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9):1612-1613
温胆汤始载于<姚氏僧垣集验方>,方中以生姜为君,主治胆寒所致的虚烦不得眠,故名温胆汤.此方后转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仍以温胆祛痰为法.传至<三因方·卷十>,将<集验方>中的君药生姜减至五片,而竹茹用量不变,使竹茹成为方中的新君,这样全方的功效就由原来的温胆变成了清胆,并且方中还加用茯苓以渗湿化痰.这样,虽然仍名为温胆汤,但治则已由原来的温胆和胃、理气化痰变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主要病机也从胆气虚寒转变为胆郁痰阻.后世医家所用的温胆汤多为经<三因方>演变后的温胆汤,名为温胆,实则清胆.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药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该方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口苦吐涎,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或癫痫等.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失眠十几例,收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能,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获效较满意.现将临证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辨证掌握四联症 温胆汤主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辨证类型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四联症:脘痞、口苦、寐差、舌苔黄腻.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疏泄,若情志所伤,木郁不达,复因饮食不节,胃气受损,则胆胃不和,气机逆乱;日久气郁化热、灼液成痰而成痰热,则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成矣.胆胃气滞失和,疏泄失利,则胃脘痞满;痰热内扰胆胃,胃浊上逆,则口苦;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寐差;痰热上熏,则舌苔黄腻.其伴随症状一般为舌质淡而不红,口苦而不喜饮,脉象弦滑或弦细滑而不数.因本病多为慢性病程,虽痰为实邪,但热非实热,与痰热俱实致病有异,故不现实热壅盛之象.其舌苔虽黄腻但刮之易去,与痰热俱实者黄腻苔刮之不易退去不同.因而在治疗用药上径直清热降火为禁忌之举.  相似文献   

11.
黄连温胆汤是由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1],由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热燥湿之效,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诸证.笔者在临床上按辨证施治原则,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痰热内蕴、气机运行不畅等内科杂症,体会到中医治疗疾病"异病同治"之妙,受益颇深,兹举案四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源于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本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组成。综观药物组成,是以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加入竹茹清膈上之热,枳实除三焦痰壅,相济相须,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故名曰温胆。临床应用治疗胆腑痰热上扰之虚烦不得眠,惊悸,胸闷,口苦呕涎,头目晕眩、幻见、幻闻、幻觉等症,疗效颇佳,现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大枣、生姜8味药组成,该方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郁痰扰证.<三因方·惊悸门>谓其"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夜寐不香,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气短悸乏,或身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多种顽疾杂病,疗效显著,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最早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组成,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又加入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全方具有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引起的虚烦不眠,惊悸不宁,呕吐呃逆,癫痫等病症.笔者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在辨证基础上,以温胆汤化裁治疗小儿疑难杂证,常获良效.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良方。《备急千金要方》注曰“此胆寒故也”,其“寒”字应为“痰”字解。温胆汤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久不衰,历代医家加减化载又有新的发展,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其中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为代表。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芩六味药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用,服之可清热化痰、胆清胃和,烦除呕止,与温寒、温胆之  相似文献   

16.
柯梦笔 《新中医》1996,28(10):17-18
温胆汤临证举隅柯梦笔温胆汤首载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实门。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6药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是清胆和胃之著名方剂。笔者临证应用温胆汤以痰多,呕恶,胸脘痞闷,口粘味苦,苔黄腻为辨证要点,并随热重、痰盛、风动、气郁、...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 ,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组成 ,具有清痰利气、调达气机、祛邪之功。本方虽名为“温胆” ,却无温胆之药。临床中凡遇痰热所致疾患 ,笔者皆以温胆汤加减治之 ,常获良效。现介绍如下。1 冠心病、心房纤颤王某 ,男 ,6 0岁 ,1998年 3月 2日初诊。诉 :心悸伴胸闷10余天 ,遇劳心悸加重 ,休息稍减 ,伴头晕。面色晦暗 ,形体肥胖 ,舌质暗红 ,边有瘀点 ,苔黄腻 ,脉弦细结。心电图示 :心房纤颤 ,心动过速。诊为冠心病心房纤颤。证属痰浊瘀阻之证。治以除痰化浊、活血化瘀。方用温胆汤…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临证运用六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肠汤原载于《千金方》 ,后世方书亦颇多论述 ,主治胆虚痰热、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惊悸不宁、虚烦不眠、眩晕、呕吐呃逆、癫痫等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和胃止呕 ;茯苓淡渗利湿 ;健脾化痰 ;陈皮辛香理气 ,和胃降逆 ,祛痰化浊 ;生姜味辛性温 ,温胃散寒止呕 ;竹茹性凉 ,清胃化痰止呕 ,二药相伍 ,互相制约 ,使其药性平和而降逆之功效倍增 ;枳实苦寒 ,破气降逆消痰 ;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 ,具有除湿化痰、清胆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命名温胆者 ,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而候耳” ,非寒、热、温、凉之“温” ,仍平和平正之意 ,罗东逸谓 :…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之《千金方》,原方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甘草、生姜组成。其主要功能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胆怯惊悸等。至于命名“温胆”,主要是根据“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故立法用药当以共性。虽然在药性方面,桔、夏性属温燥,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为历史名方,因其疗效卓著而为历代医家广泛应用.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650年),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方中重用生姜配半夏、橘皮,辛温宣通,善温通疏达少阳之机.<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气温和,始能条达,故以温胆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