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2HRZE/4HR方案对患不同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5年8月住院期间收治的1475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B超检查提示同时患有慢性肝病者(脂肪肝、肝硬化等)为观察组(136例);未患肝病者为对照组(1339例).结果 观察组有57例(41.9%)出现了肝损害,其中脂肪肝12例(60.0%),肝硬化7例(87.5%),慢性酒精性肝病6例(35.7%),慢性乙型肝炎9例(45.0%),慢性血吸虫病肝8例(50.0%),肝血管瘤或肝囊肿10例(26.3%),肝内胆管结石5例(25.0%).对照组出现肝损害138例(10.3%).观察组肝功能损害比对照组严重.观察组经护肝治疗肝功能的恢复也比对照组慢.结论 2HRZE/4HR方案对各类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较大,发生较早,恢复较慢.应尽量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同时给予有效的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门静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疗效. 方法 建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经门静脉途径行hSMCs移植,采用肝功能检查、免疫荧光、荧光显微镜,网状纤维染色等方法 观察hMSC移植前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小鼠肝腺泡结构的恢复与肝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免疫缺陷病小鼠肝功能在经门静脉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显示经门静脉移植的hMSCs在肝脏有大量定植、分化与增殖.免疫荧光观察到门静脉移植后肝腺泡结构改善明显. 结论 经门静脉途径的hMSCs移植能显著改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经门静脉移植的hMSCs在小鼠肝内生长良好,是hMSCs移植治疗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的肝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所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引起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甲亢性肝病患者54例(甲亢性肝损害组)和初诊未治的无肝损害甲亢患者33例(甲亢无肝损害组),收集两组患者用药前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分析甲亢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将同期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致肝损害患者(27例)根据肝功能指标分为肝细胞型组(7例)、胆汁淤积型组(12例)和混合型组(8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并比较。结果甲亢性肝损害组患者治疗前的ALT、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激素(FT 4)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明显高于甲亢无肝损害组(P<0.05),两组患者ALT、ALP、γ-GT水平均与FT 3、FT 4、TRAb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肝细胞型组、胆汁淤积型组和混合型组患者的年龄、用药时间、ALT、AL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其肝损害相关;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引起的肝损害类型可能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用药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
肝窦内皮细胞的凋亡与移植肝保存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接受 ,并已成为 2 1世纪普外科发展的重点。目前 ,长期存活率已接近 70 % ,但仍有 5 %~ 15 %的患者 ,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导致移植后肝功能衰竭而被迫再移植。现在 ,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已成为继排异反应之后第二大需再移植的原因。同时还有 10 %~ 2 5 %的患者 ,移植后出现移植肝原发性功能紊乱 ,致术后恢复的延迟和困难。以上这些都与移植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现大量的研究证明 ,肝窦内皮细胞(SEC)的损害直接导致了移植肝保存再灌注的损伤。SEC具有保护肝实质细胞免受损害及…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肝功能进行分析,以了解肝损害的发生率、肝损害程度和对病程的影响。结果81例急性胰腺炎中合并肝损害者46例(56.8%),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较轻症急性胰腺炎(MAP)肝损害发生率高(100%对48.5%,P<0.01)。胰腺炎的诱因与肝损害程度无关(P>0.05)。SAP肝损害者比MAP肝损害者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程度与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造成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4例结核病患者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发生72例肝损害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在全部91例伴有HBsAg阳性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肝损害27例(29.7%),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5.8%,P<0.01);138例58岁以上患者者,发生肝损害39例(28.3%),高于57岁以下者(4.5%,P<0.01)。72例患者中,22例肝功能损害较轻、无黄疸;33例ALT>120u/L、有轻度黄疸;17例TBIL>102.6μmol/L、ALT>250u/L,其中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老年和伴有HBsAg阳性的结核病患者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更易发生肝损害。  相似文献   

7.
王毅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2):1226-1227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治疗价值。方法将53例恙虫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d,1次/d,静脉滴注,B组不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于治疗后测定谷丙转胺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并观察临床病情。结果两组ALT、AST、ALP、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A组的ALT、AST好转率较B组的高(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恙虫病并发肝损害具有较好的治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甲亢并肝功能损害比较常见,可分类为:①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致肝损害;②抗甲状腺药物致肝损害;③合并病毒性肝炎致肝损害;④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致肝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3年收治的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脏生化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及治疗转归等相关指标。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5类药物分别是中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心血管药。418例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害218例(占52.2%);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12例(占26.8%);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1例(占19.4%);药物性肝硬化7例(占1.7%)。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治愈152例(36.4%),好转206例(49.3%),无效47例(11.2%),死亡13例(3.1%)。影响预后的肝功能指标为AST、TBil、Alb、CHE、PTA。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AST、TBil、Alb、CHE、PTA与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Still病并发急性重度肝损害的发生、发展,提高临床医生对成人Still病急性重度肝损害的认识。方法 收集1990-2006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104例(102例住院和2例门诊患者)成人Still病的患者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别是10例并发急性重度肝损害的发生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住院诊治的成人Still病有54例(52.9%)出现不同程度肝损害,其中8例(7.8%)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重度肝损害,加上2例门诊随诊的重度肝损害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均≥1000U/L,总胆红素40~250mg/L。10例患者在患病初期均有轻度肝损害,因不同原因加用常规剂量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药,而出现急性重度肝损害。3例重度肝损害发展到肝功能衰竭而死亡,7例经激素加量或大量激素、保肝等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成人Still病伴发轻度肝损害较常见,治疗过程中可因机体对某种药物的过度免疫反应,发生急性重度肝损害,因此对伴有轻度肝损害者的Still病患者用药一定要慎重。发生重度肝损害积极激素加量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CHF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5例患者呕血、黑便(29%),8例患者肝、脾肿大(47%),15例患者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88%),16例患者经病理学诊断为CHF,7例(41.2%)合并Caroli病。结论 CHF患者临床表现以门脉高压型为主,肝功能指标多正常,可重叠Caroli病,确诊需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刘红艳  张燕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45-2046
目的 探讨肺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的因素及其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 肺结核治疗期间肝损害除抗结核药物外,还与患者年龄、性别、营养不良、酗酒、肝病史及肺结核本身有关,根据肝损害程度保肝治疗疗效大多较好.结论 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预后佷重要,化疗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遇到供体肝姜片虫病2例,予以相应处理,移植后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病例l,男性,33岁,以乙型肝炎终末期肝硬化入院。肝功能child C级。巨脾症,等待肝移植。供肝者为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前和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的特征及其与肝脏合并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allo-HSC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采集其移植前和预处理期间肝功能数据,观察其对造血重建、移植相关肝脏并发症、生存和移植相关死亡的影响。结果 196例患者中,38例移植前存在肝功能异常,159例预处理期间发生肝功能异常,28例(17.6%)出现3度肝损害,无4度肝损害出现。移植前和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对造血重建时间、肝静脉阻塞病(HVOD)、肝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无显著影响。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2)、移植前疾病状态高危(P=0.003)、移植前AST(P=0.019)和TBil水平升高(P=0.015)、Ⅲ~Ⅳ度肝脏aGVHD(P=0.000)和HVOD(P=0.000)是影响总生存(OS)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前疾病状态为高危(P=0.002)、Ⅲ~Ⅳ度肝脏aGVHD(P=0.000)是影响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移植相关死亡(TRM)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2和0.000),而移植前和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对OS率和TRM率无显著影响。结论 1~2度肝功能异常患者,在密切监测肝功能、充分保肝治疗及积极预防HVOD基础上,可考虑进行allo-HSCT。
     相似文献   

16.
标准残肝体积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切除术后标准残肝体积(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大小与 患者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03/2008-02收治的75例因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术前采用CT测定患者的全肝体积,术中被切除的肝脏组织的体积由排水法测定,全肝体积与术中切除肝脏组织体积之差除以患者的体表面积即为标准残肝体积.根据术后患者肝功能代偿状况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标准残肝体积均数的差异;并根据标准残肝体积再分组,比较组间术后发生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肝功能轻度代偿不全组60例,中度代偿不全组12例,重度代偿不全组3例(因重度代偿不全组例数过少,纳入中度代偿不全组进行统计分析).术后肝功能轻度代偿不全组标准残肝体积均值为545±93mL/m2,而术后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组仅为398±82mL/m2,两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发生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患者标准残肝体积较小.按标准残肝体积416mL/m2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SRLV≤416mL/m2,而B组SRLV>416mL/m2,两组术后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发生率分别为68.8%和6.8%,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SRLV≤416mL/m2术后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发生率较高.结论:标准残肝体积是评估肝切除术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有效且简便的方法,对预测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福奎  贾继东  张文胜  张涛  石晓燕  王泰龄  王宝恩 《肝脏》2007,12(4):244-245,248
目的 研究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导致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一例UCTD导致肝损害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经过以及近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低热、皮疹,合并有间质性肺炎、心包积液等,有"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等病史,血清转氨酶升高,血IgG、球蛋白升高,ESR增快,嗜酸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血ANA 1:320阳性,肝脏病理特点符合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小血管炎.经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近期疗效显著.结论 对于结缔组织病患者肝功异常的鉴别诊断应该想到UCTD导致肝损害的可能,对于肝功能损害明显、常规保肝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Graves病住院患者254例,根据肝功能将患者分为Graves病甲亢性肝损害组(A组,n=159)和甲亢肝功能正常组(B组,n=95),比较两组的基础代谢率(BMR)、甲状腺重量、FT3、FT4、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甲状腺重量、BMR、FT3、FT4、TRAb与甲亢性肝损害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甲亢性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组的甲状腺重量、BMR、FT3、FT4、TRAb、TPOAb均高于B组,而TSH低于B组(t或z=-4.720~-2.276,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甲状腺重量、BMR、FT3、FT4、TRAb与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呈正相关(r=0.157~ 0.270,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3(OR=1.052,95% CI:1.001~1.105)、BMR(OR=1.019,9.5% CI:1.006 ~ 1,033)是Graves病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Graves病甲亢性肝损害与FT3、FT4、TRAb、BMR、甲状腺重量有关.其中FT3、BMR为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有肾脏、肺脏及心脏损害,而肝功能损害易忽视,本文对65例恙虫病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状况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997年~2001年住院确诊的恙虫病人65例。其中37例无慢性肝病史,无嗜酒史及食生鱼史,检测前无使用损肝药物史,检查甲~戊型肝炎病毒标志均为阴性,可排除其它原因肝损害,定为单纯组;28例有慢肝病史,定为重叠组。65例均有野外活动  相似文献   

20.
静脉胺碘酮导致的严重肝功能损害(肝损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肝损害绝大部分表现为转氨酶显著增高,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的升高多在10倍正常值上限以上,约一半伴有黄疸。ALT或AST的升高出现很早,大部分在24 h以内,个别在72h后。罕见有致死性肝损害报道。胺碘酮导致肝损害的机制以助溶剂聚山梨酯80导致肝损害的学说有更多的支持,免疫机制、特异体质、胺碘酮的线粒体毒性、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肝脏内的药物浓度增高也有促发作用。因此,应用静脉胺碘酮前需进行肝功能监测,药后的第1,3天再次复查肝功能。一旦出现转氨酶升高,更应严密监测肝功能。通常停止静脉胺碘酮后,肝功能会很快恢复正常,必要时加用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