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肺炎即祖国医学的“肺炎喘嗽”,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多有发热、咳嗽、气喘鼻煽、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等表现,严重地危害着儿童的生命和健康。要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合理用药、辨证施护,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1、辨别热性、用药得当、施护准确元朱丹溪在《幼科全书》中说:“凡小儿有病皆热”。明王肯堂在《幼科证治准绳》中亦云:“小儿之病、惟热居多”。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生特点,所以很多病证均有发热症状,在肺炎喘嗽中表现更为突出。对于发热症状的处理,首先须辨别其性质即应分清表里寒热虚实。本病多表现为表热证,后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针灸临床辨证选穴,进行施术的重要依据。因此,八纲辨证对针灸治病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1证分阴阳统领六要阴阳是表里、寒热、虚实六要的总纲,代表着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疾病的性质、表现也都可以用阴阳来分为两大类,即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为阴证。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谈到治疗疾病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针灸治病的机理之一就是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3.
<正> 发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原因多种,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有食积、气郁、血瘀等发热之分,有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发热夜甚、夜热早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及长期低热等种类。故临证不能一概而论,要须细分辨。否则,易为一“热”字所蔽,而只顾用“以寒治热”之法,那将会导致热终不退而病亦难解,发热证可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所谓寒热同形,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今则反之,寒见热象,热见寒象,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这叫寒热同形”;所谓寒热同病,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真寒真热,两气并见,是为同病也。...  相似文献   

5.
1、论病有发于阳与发于阴,为本论辨别疾病阴阳的大纲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其阴也。……(7)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两句是《内经》全部辨别疾病阴阳,寒热的大纲。仲师因发挥经旨,所以在本节提出“发热恶寒发  相似文献   

6.
六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介绍了八纲、气血津液、脏腑、病因、卫气营血、太经、三焦和经络8种辨证方法。其中第七章重点详细的介绍了人纳辨证。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其他辨证方法则是八细辨证的具体深化。八纳是从各种具体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军领的作用。即任何一种疾病,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瓦里;从基本性质来说,离不开寒与热;从邻正斗争关系来说,离不开座和实;从病证类别来说,离…  相似文献   

7.
<正>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杂,需要常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明代李时珍在黄连炮制项谈到“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本文用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生凉、熟温,法有其用等方面专论运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的重要性,科学性。1.寒热相制,可变其性 寒热是拮抗、对立、矛盾、相反的,常用此理论炮制药物改寒转温,或使热(温)转凉,寒药用热药制后变为温性药,热药用寒药制后转变为凉性药。如生地性寒属寒药,为清热凉血之品,经热药酒加热蒸制成熟地后,就成温药,为滋阴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8.
关耀全 《广东医学》1998,19(3):233-233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疾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虚易实,每遇风热(寒)外感,饥饱失调,常易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应找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及其病情的变化、发展情况,以确定治疗用药的方针。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祖国医学的典籍中,对于腹泻的论述频多,有寒泻、热泻、食泻、湿泻之分;又有飨泄、据泄、惊泄之别。销经》有谓:“泻下完谷不化,肠鸣频作,溺情者为飨泄,是因湿病兼风;大便塘薄而奥秽,溺涩脉数者属据泄,是湿病兼热;大…  相似文献   

9.
浅探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索问·至真要大论>).然而临床所见往往不是些纯热无寒或纯寒无热的证候,由于有些疾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此时就需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及药物的作用部位、功能而施以寒热并用之方.由于寒热性类水火,用之得当可使错杂之寒热冰释雪融,用之不当寒热互相牵制,反失其功.医圣张仲景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为了便于医者更好地学习仲景的用方之精妙,笔者将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0.
广义伤寒是一类热性疾病的统称,而寒热则是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六经疾病均离不开寒热证,太阳病的寒热并见、阳明病的但热不寒、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太阴病的脾虚寒湿、少阴病的寒化热化以及厥阴病的厥热胜复,无一不是寒热之征。寒热  相似文献   

11.
所谓“十纲”辨证体系为“八纲”体系新增上与下二纲而成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上、下十个辨证纲领。十纲辨证的内容在《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已有论述,而在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虽无十纲之名,但却有其实,而且论述颇多。以下以《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论述与案例作为佐证,略述上、下二纲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外在征象辨别内在疾病是中医传统的思辨方法,可称为宏观辨证。然而,临床中却出现了诸多难于用宏观辨证解决的问题。由于疾病不是由单纯症象组成,有很多无法用直接观察方法判知的因素、机理,或疾病的某一层次暂无症可辨,而无症(隐症)不能就说无病,症状消失不等于疾病治愈。如黄疸型肝炎黄疸消退,肾炎水肿消失,但肝肾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此时必须借助检验手段,了解血尿变化进行治疗。因此,对“隐症”的探索,必须从宏观辨证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13.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皆是言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比较单纯,易于掌握。若病情复杂,病的性质在传变中已有转化,或同一机体不同处受邪,而邪之性质不同,或病证虽一,但需要制其主治药物的偏颇之性,或不同类别的药物需取性取用用药,或病证中有寒热真假,需反佐为用,此时仲景则寒药与热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动态平衡,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这一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成为疾病发生的关键所在。阴阳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的各种不同的证候。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都是阴阳偏盛偏衰表现为寒热的具  相似文献   

15.
1辨证治疗规律1.1寒热寒凝血瘀:临床主要是以温经汤和生化汤加减治疗。陈宽厚等[1]运用温经活血汤(当归6g,丹参、红花各3g,桂枝、干姜各6g,吴茱萸3g,茯苓6g,人参3g,黄芪6g)及肝素钠软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陈平[2]用温经汤治疗宫寒血瘀型不孕90例,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张仲景于《伤寒论》中以"阳微阴弦"概括胸痹心痛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治疗总以寒热辨证为宗。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伤寒论》寒热辨证治疗胸痹进行分析总结:从寒论治,包括温通心阳、温经散寒、峻温回阳;从"热"论治,包括清化开结、清宣胸膈;"寒热"并进法,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炙甘草汤证。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冠心病疗效满意,但多以个案或医家心得为主,目前研究多以对其临床疗效的考证及现代药理研究为主。以冠心病为例,文章认为精研《伤寒论》辨证思想,对提高中医药疗效及促进中医辨证体系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血清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根据相关标准,纳入内异症患者121例,其中寒凝血瘀证64例、瘀热蕴结证57例。收集两种证型患者的信息,包括:年龄、病程及流产史、月经、痛经、慢性盆腔痛、肛门坠痛、不孕、生活质量等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种证型患者的癌抗原(CA)125、CA199、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前列腺素(PG)E_2水平。结果:①与寒凝血瘀证患者相比,瘀热蕴结证患者的病程明显延长(P0.01)。②在月经异常的患者中,瘀热蕴结证患者的月经情况评分高于寒凝血瘀证(P0.01);寒凝血瘀证的痛经患者比例高于瘀热蕴结证(P0.05),且痛经患者中寒凝血瘀证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均高于瘀热蕴结证患者(P0.05)。③在慢性盆腔痛患者中,瘀热蕴结证患者的评分高于寒凝血瘀证(P0.05);瘀热蕴结证的肛门坠痛患者比例高于寒凝血瘀证(P0.05)。④两种证型患者的不孕、流产史、生活质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寒凝血瘀证的CA125、TGF-β_1异常患者比例高于瘀热蕴结证(P0.05),且寒凝血瘀证患者的CA125、TGF-β_1水平明显高于瘀热蕴结证患者(P0.05,P0.01);瘀热蕴结证的CA199异常患者比例高于寒凝血瘀证(P0.05);瘀热蕴结证患者的ESR水平高于寒凝血瘀证患者(P0.05)。结论:内异症患者的病程、慢性盆腔痛、月经、肛门坠痛、痛经等因素及血清CA125、CA199、TGF-β_1、ESR等指标在中医寒热辨证中存在差异,故以上相关因素或指标可能成为临床内异症中医宏观寒热辨证的客观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遗产中重要的经典著作。张仲景在继承帕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其中察小便在临寒论》的很多条文中可以见到,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其意义简述如下:正确定病性,明确疾病本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盛衰是决定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分。在对寒热辨证时,多以家小便为依据。《伤寒论》ThZ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  相似文献   

19.
根据脏腑学说 ,肝主青色 ,心主赤色 ,脾主黄色 ,肺主白色 ,肾主黑色 ,以颜面所呈现的这五种颜色的状况 ,可以推断五脏有虚实寒热之变 ,如《素问·痿论》有 :“肺热者色白……心热者色赤……肝热者色苍……脾热者色黄 ,肾热者色黑”的记载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望诊的运用有一定意义 ,兹就小儿患者浅谈之。1 望神色 《内经·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色主病 ,主要从面部色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寒热温凉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寒热温凉药性理论的形成始于《神农草本经》,《本经》提出“药有酸咸甘辛苦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确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并在单味药项下明确标以寒热温凉。为以后历代医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寒热温凉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