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肿瘤临床诊断指标尿多胺,尿红,尿紫的可行性。方法:尿多胺采用HPLC法测定。尿红,尿紫采用化学法测定。结果:肿瘤患者尿标本中腐胺的浓度为2.5-42.4μg/mg肌酐,精眯为0.8-40.2μg/mg肌酐,精胺为0.5-11.4μg/mg肌酐,肿瘤患者尿样尿红实验阳性率为82.0%。尿紫实验阳性率为46.0%。结论:腐胺,精脒,精胺可作为肿瘤临床诊断指标;尿红实验仅适用于肿瘤患者的临床筛选和大面积人群普查,不能用于临床确诊;而尿紫实验则不适用于肿瘤的诊断或普查。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尿多胺的含量分析结果,尿多胺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高,比正常均值增市制 倍数各为:腐胺3.82倍,精脒1.47倍,精胺11.06倍,本组患者一项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100%,两项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96.67%,另外在滤纸电泳图谱的腐胺和精脒色带之间又发现一分离清晰的新色带。在本组患者尿中亦见增多。为正常均值的5.48倍,增高的出现率为60%。实验表明尿多胺含量分析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辅助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61例消化道癌症患者尿多胺的含量分析结果,尿多胺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高,比正常均值增高的倍数各为:腐胺0.86~2.28倍,精脒0.11~0.72倍,精胺2.76~5.17倍.本组患者一项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88.0%~100.0%,两项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60.87%~80.00%.另外,在滤纸电泳图谱的腐胺和精脒色带之间又发现一分离清晰的新色带,在本组患者尿中亦见增高,为正常均值的1.02~1.48倍,增高的出现率为47.06%~60.42%.曾对21例经手术和2例经化疗的患者进行复查,其各种尿多胺均于治疗后下降,表明尿多胺含量分析可做为消化道癌症患者辅助诊断和估计疗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顺祥  杨乃普 《癌症》1989,8(3):184-186
本文报道59例食管癌患者尿多胺的含量分析结果,尿多胺含量的正常人明显增高,比正常均值增高的倍数各为:腐胺1.851倍,精脒2.302倍,精胺4.347倍,本组患者一项尿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89.83%,两项尿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84.75%。另外,在滤纸电泳图谱的腐胺和精脒色带之间又发现一分离清晰的新色带,在本组患者尿中亦见增多,为正常均值的2.655倍,增高的出现率为67.80%,曾对21例经手术和2例经化疗的患者进行复查,其各种尿多胺均于治疗后下降,表明屎多胺含量分析可作为食管癌患者辅助诊断和估计疗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58例肺癌患者尿多胺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尿多胺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高,比正常均值增高的倍数各为:腐胺2.80倍,精眯1.04倍,精胺5.21倍。本组患者一项尿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94.84%,两项尿多胺增高者占75.86%。另外,在滤纸电泳图谱的腐胺和精脒色带之间又发现一分离清晰的新色带,在本组患者尿中亦见增多,为正常均值的2.45倍,增高的出现率为58.0%。实验表明尿多胺含量分析可作为肺癌患者辅助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测定正常及癌症病人尿中的多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测定74例肿瘤患者及60例正常人尿中多胺,其结果表明:肿瘤病人尿中腐胺、精眯、精胺及3种多胺总平均值分别为正常人的2.2、4.9、11.2、3.6倍,都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特别是肺癌和食管癌更为显著(P<0.001)。证明该方法可用作诊断癌瘤和观察疗效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恶性淋巴肉瘤患者尿中多胺含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32例恶性淋巴肉瘤患者尿多胺的含量分析结果,尿多胺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高,比正常均值增高的倍数各为:腐胺1.52倍,精脒0.58倍,精胺4.52倍。本组患者一项尿多胺增高者占总例的100%,两项多胺增高者占81.25%,另外,在滤纸电泳图谱的腐胺和精眯色带之间又发现一分离清晰的新色带,在本组患者尿中亦见增多,为正常均值的1.55倍,增高的出现率为37.5%。表明尿多胺含量分析可作为恶性淋巴肉瘤患者辅助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41例食管癌患者尿中尿多胺的含量分析。患者的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升高,腐胺为1.4倍,精脒1.9倍,精胺2.8倍,增高的出现率则分别为53%,65%和65%。本组患者有一项尿多胺增高者占总例数的82.9%,二项尿多胺增高者占70.7%。在纸电泳图谱的腐胺和精脒色带之间发现一分离清晰  相似文献   

9.
多胺是指腐胺,尸胺、精脒和精胺等一类的小分子脂肪族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是机体重要的代谢调控物质。恶性肿瘤组织的生长代谢特别旺盛,从而导致体液中多胺增加,1971年Russell首先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尿中多胺明显高于健康人,以后国内外相继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比较一致认为可作肿瘤诊断、疗效评价的一项生化指标。 材料与方法:我科对179例经确诊恶性肿瘤患者收集24小时尿作多胺测定。患者中以鼻咽癌、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为主,高效液相色谱仪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患者尿脱落细胞中MUC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2例BTCC患者、40例对照者尿脱落细胞中MUC7的mRNA表达,β-actin作为内参照。结果:40例对照组中有2例MUC7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0%;42例BTCC患者中36例尿脱落细胞中MUC7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5.7%,其诊断特异性为95%。不同临床分期尿脱落细胞中MUC7 mRNA 的阳性表达率:Ta-T1期为64.3%(9/14),T2-4期为96.4%(27/28)。浸润性BTCC MUC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BTEC(P<0.05)。不同病理分级BTCC患者尿脱落细胞中MUC7的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C1 58.3%(7/ 12),C2 93.8%(15/16),G3 100%(14/14)。MUC7 mRNA的表达与BTCC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MUC7诊断BTCC 的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86.3%。结论:BTCC患者尿脱落细胞中MUC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脱落细胞中MUC7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采用RT-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中MUC7表达诊断B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阳性预测值高,特别对T2-4期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多胺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的意义。方法:本文用固相萃取及高效波相色谱测定法检测并比较了34例妇科恶性肿瘤(恶性组)、35例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及37例健康女性问4照组)的尿多胺值,且短期随访了1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根治性手术或细胞灭减术及一次化疗)前、后尿中多胺值的变化。结果:恶性组(含复发癌4例)多胺值显著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同样,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测定值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病变及健康对照。1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尿多胺值明显降低。结论:提示多胺不能作为某一特定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准,但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治疗疗效和预测恶性肿瘤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尿端粒酶和VEGF联合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端粒酶和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作为瘤标联合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的价值。方法 :4 5例BTCC患者 ,分别以TRAP法检测尿端粒酶 ,以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尿VEGF ,并按前期研究结果取 10 5ng gCr为截断点 ,使诊断特异度为 95 %。联合检测时二者之一为阳性即判阳性。结果 :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 93 3% ,高于任一单项瘤标的灵敏度(端粒酶为 77 8% ,VEGF为 84 4 % ) ,与尿细胞学检查 (4 4.4 %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2 2 86 3,P <0 0 0 5。结论 :把对浅表性、低病理分级BTCC敏感的尿瘤标端粒酶与反映肿瘤浸润和预后的尿瘤标VEGF联合 ,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反映肿瘤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尿瘤标联合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的价值。方法  4 5例BTCC患者 ,同时分别以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尿CYFRA2 1 1、VEGF、TRAP方法检测尿端粒酶。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单一瘤标及尿细胞学检测结果比较 ,χ2 检验。结果 尿CYFRA2 1 1、端粒酶、VEGF诊断BTCC的灵敏度分别为 82 .2 %、77.8%、84 .4 % ,与尿细胞学 (44 .4 % )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联合瘤标诊断BTCC的灵敏度为 95 .6 % ,与尿细胞学 (P <0 .0 0 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K-2基因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泌尿系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c-erbB-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65例泌尿系移行细胞癌(包括47例膀胱癌和18例肾盂癌)的表达。结果:c-erbH-2蛋白在膀胱癌和肾盂癌的表达率分别为40.4%和38.9%;EGFR的表达率分别为膀胱癌46.8%。肾盂癌44.4%;c-erbB-2和EGFR表达均与膀胱癌和肾盂癌的分级和分期有关,c-erbW-2和EGFR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c-erbB-2和EGFR表达反应了癌细胞增殖状态,可作为膀胱癌和肾盂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人胃癌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1968年1月 ̄1993年1月25年间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的青年人胃癌312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5.1%。将所有病例以年龄组划分为4组:≤35岁组,36 ̄50岁组,51 ̄65岁组,≥66岁组。对≤35岁青年人胃癌与各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49.2%)、粘液细胞癌(26.6%)为多,83.3%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顺铂(DDP)加用卫萌(Vm-26)联合脑部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率。方法:Vm-260·1,静脉滴入,d1~d3;NVB25mg/m2,静脉滴入,d1、d8;DDP20mg/m2,静脉滴入,d1~d3;21d为1个周期,脑部放疗于第1个周期化疗开始后第5天开始,每次DT1·8~2·0Gy,1次/d,每周5次,1~2个病灶者全脑放疗DT40Gy后缩野追加至DT60Gy,≥3个转移灶者给予全颅放疗DT45Gy。结果:治疗后90%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对脑转移灶的客观有效率为71·1%(27/38),对肺原发灶的有效率为42·1%(16/3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脱发,中位生存期11·01个月,1年生存率39·5%(15/38)。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有效率和生存率均较高,且患者耐受性好。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9):1502-150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表达与膀胱移行细 胞癌(TCC)分级、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恒冷切片免疫组 织化学SP法,对28例TCC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新鲜冰冻标本进行E-cad表达的检测。结果 对照组10例正常膀胱粘膜E-cad均正常表达,实验组28例TCC,仅50%(14/ 28)正常表达,二组差异显著(P<0.01)。TCC不同分级、分期间E-cad表达有显著性差 异(P<0.05),G3比G1+G2表达低,浸润性TCC比浅表性TCC表达低。初发与复发、 单发与 多发TCC之间比较,E-cad表达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未见E-cad表达完全 缺失的TCC。结论 正常膀胱粘膜组织E-cad保留表达,TCCE-cad表达降 低,E-cad表达与TCC分级、分期呈负相关;E-cad表达与TCC的数目,与肿瘤的初发或复发 无关。  相似文献   

18.
男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Zhou Z  Shao Y  Zhao D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235-236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男性乳腺癌32例,中位年龄54岁。分析了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临床Ⅰ期7例,Ⅱ期17例,Ⅲ期7例,Ⅳ期1例。32例患者中,31例有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7.1%。总5年生存率65.6%,根治术与改良根治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及66.7%,非根治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对于确诊为乳腺癌患者首选改良根治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辅以放射治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附2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有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58年至1995年经我院手术证实的22例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年龄50.6岁,临床Ⅰ期10例,Ⅱ期和Ⅲ期各6例,卵巢转移率为4.4%(22/495)。治疗方式以手术加放疗为主,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61.5%和55.9%。结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预后不良,术后应主动给予辅助治疗。对年轻的早期患者,是否保留卵巢应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20.
475例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Liu JF  Li A  Liu Q  Zhou JS  Sun JB  Li D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51-253
目的比较不同年代壶腹周围癌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至2003年外科治疗的壶腹周围癌患者475例。结果1958年至1976年的128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6.6%(21/79)、86.2%(25/29)、38.5%(5/13)和57.1%(4/7);1977年至1987年的7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6.7%(16/60)、66.7%(4/6)、100%(1/1)和66.7%(2/3);1988年至1998年的147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2%(22/109)、75.0%(12/16)、50.0%(2/4)和66.7%(12/18);1999年至2003年的13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4%(20/98)、100(4/4)、75.0%(12/16)和83.3%(10/12)。1958年至2003年期间,胆管下端癌的发生率在壶腹周围癌中显著增高,术前总胆红素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术中输血量较前明显减少;手术切除的肿瘤直径平均值较前缩小。1999年至2003年间所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前均未行减黄处理,并发症仍然显著降低,结论由于新的围手术期治疗和监护技术的进步,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但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仍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