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Kartagener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其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分泌性中耳炎为首发症状并诊断为Kartagener综合征的患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Kartagener综合征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纤毛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的疾病,典型表现为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内脏反位三联症,以分泌性中耳炎为首发症状的此类综合征的患者并不常见,但其病理生理基础在此类患者中存在。结论对于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应重视对其鼻部及心肺的检查,警惕伴有Kartagener综合征的可能性,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并检测其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50例患儿分为分泌性中耳炎组(50例)、慢性鼻-鼻窦炎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无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声嘶患儿),在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观察各组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用声导纳仪检测各组患儿的咽鼓管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分泌性中耳炎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改变高达94%,慢性鼻-鼻窦炎组则为8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分泌性中耳炎组70%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鼻窦炎组26%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与对照组(2%)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中占主导作用,与慢性鼻-鼻窦炎比较,咽鼓管功能障碍较咽鼓管咽口的形态改变更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关系,以便有效地预防与治疗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方法为儿童鼻窦炎96例与正常儿童73例进行声阻抗检查,分析SOM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之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密切相关,防治SOM中,须重视儿童鼻窦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分析经鼓室注射内耳钆造影显影不良的可能原因,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法 分析经鼓室注射内耳钆造影的356例患者(共706耳)病历资料,发现存在显影不良55例(共70耳),分析显影不良可能存在的原因。 结果 55例(共70耳)中表现为显影浅淡16耳,表现为充盈欠佳14耳,不显影/未见造影剂充盈40耳。影像学提示单纯合并同侧中耳炎者39耳,考虑慢性中耳炎或隐匿性中耳炎,其中出现显影不良11耳(约28.2%,11/39);单纯合并鼻窦炎者32耳,出现显影不良4耳(约12.5%,4/32);同时合并中耳炎和鼻窦炎者3耳,出现显影不良者1耳(约33.3%,1/3);影像学未提示合并中耳炎/鼻窦炎者632耳,其中出现显影不良54耳(约8.5%,54/632)。合并中耳炎与未合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鼻窦炎、同时合并中耳炎鼻窦炎与未合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鼓室注射内耳钆造影时,排除近期中耳炎病史后,慢性中耳炎或隐匿性中耳炎仍可能是显影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造影各个环节中其他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探讨,建议根据可能存在的原因尽量规避,以提高内耳钆造影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对相关疾病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及鼾症的临床作用。方法对住院行腺样体切除术的68例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及鼾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儿经切除肥大的腺样体,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腺样体肥大较易成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及鼾症发病的基础因素。切除肥大的腺样体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及鼾症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鼻炎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2007年3月我们对88例3岁至15岁的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等诊断方法确诊为鼻炎鼻窦炎患儿和50例无伴发鼻窦炎的儿童进行了声导抗检查,患儿均行耳镜检查、鼓气耳镜检查.用声导抗仪进行鼓室压图检测,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 88例鼻炎鼻窦炎患者鼓室压图异常(B型)35例+C型28例.对照组10耳B型曲线,两组之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保守治疗抗炎、丙酸倍氯米松喷鼻,氨溴索口服,且对有鼻窦炎的患儿行鼻负压吸引2个月后,可改善鼻腔通气;同时为20例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行鼓膜置管可改善中耳负压,复查声导抗多数患儿的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因并非是一种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鼻炎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鼻炎鼻窦炎患儿应常规进行耳部并声导抗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诊断分泌性中耳炎,并给予抗炎、抗过敏、鼓室通气治疗,以防导致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儿童时期患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导致鼻窦炎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是常见病之一。抗生素在以往的中外鼻窦炎诊疗指南中,均被放到一线治疗地位。然而儿童与成人在解剖学、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伴发疾病等各因素的比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近年在儿童鼻窦炎的诊疗过程中抗生素是否属于一线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现回顾国内外文献,对抗生素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窦炎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及其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明确。上皮间质转化是鼻窦黏膜组织重塑的重要环节,而组织重塑在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慢性鼻窦炎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特点存在差异。现将近年来慢性鼻窦炎黏膜上皮间质转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及一些其他相关因子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鼻及鼻窦炎常常并发哮喘,其间的关系探讨已久.在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免疫病理等方面三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这种共同性的揭示及进一步探索为三者的共同治疗,改善其预后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变应性鼻炎、鼻及鼻窦炎、哮喘治疗及预后的相互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就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儿童鼻窦炎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和逆行感染,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中耳炎的病理分型及早期外科干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耳炎的分型和治疗国内外争议很大,从2004年西安全国中耳炎会议的论文数量和讨论时各地专家的分歧就可窥及一斑,但中耳炎的分型重点以什么为标准?治疗究竟以什么为依据?这些问题定下来,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虽经几代耳科学家不懈努力研究,中耳炎至今仍被视为是引起听力障碍的主要疑难顽症。主要原因是对中耳炎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规律知之甚少,至今对复杂中耳炎病理的认识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正如杨伟炎教授所说“中耳炎是一个古老而不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是1985年开发的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对耳鼻喉科领域感染的致病菌显示出广谱抗菌作用。对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对象:中耳炎166例,多数为50~70岁病例。其中:急性中耳炎19例,慢性中耳炎16例,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131例。鼻窦炎71例,多数为30~60岁病例,其中:急性鼻窦炎21例,慢性鼻窦炎34例,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16例。给药方法:400~600mg/日,分2~3次口服,多数病例为400mg/日,给药5日以上,禁用激素类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指导下吸切器切除腺样体对儿童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5例并发慢性鼻窦炎和(或)分泌性中耳炎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在鼻内镜指导下采用Xomed电动吸切器行腺样体切除术,再辅以药物治疗后观察其转归情况。结果:15例患儿睡眠打鼾停止,无腺样体残留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慢性鼻窦炎和(或)分泌性中耳炎经药物治疗后均痊愈。结论:鼻内镜下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且对与腺样体肥大有关的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易并发鼻窦炎病,可能造成各种并发症或后遗症,因此需要立即诊断并予以有效治疗。本文就儿童鼻窦炎的定义、病理生理、症状、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AH)合并慢性鼻窦炎(CRS)对分泌性中耳炎(OM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7年至2018年行腺样体切除术或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腺样体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病史和体征,电子鼻咽镜检查,声阻抗测试以评估腺样体肥大患者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鼻窦炎的患病情况。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8例AH儿童中,有分泌性中耳炎的50例(24%),在学龄儿童(6~12岁)腺样体肥大患者中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最高。腺样体肥大组和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鼻窦炎组之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01)。结论患有慢性鼻窦炎的腺样体肥大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的风险相应增加,而学龄期的腺样体肥大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生理的不断研究,功能性鼻内镜外科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但由于术野小、位置深、鼻窦及毗邻关系较复杂,也出现了许多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MVD是以外分泌器官及组织为主的全身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呼吸道粘液电解质成分变化,糖蛋白增多,粘膜腺体病变,致使分泌液的流变学指标有改变,纤毛周液层脱水,分泌物变粘稠并积聚,粘液纤毛传输功能低下,腺体分泌功能紊乱。基于以上病理生理改变,故患者中有耳鼻喉疾病者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最常见病变是鼻窦炎,可高达92%,次为鼻息肉,占6~15%,有人对450例回顾性分析中,11%患有鼻窦炎,10%有鼻息肉,8%有急或慢性中耳炎;Fritze等发现1/3患者听力有改变,与  相似文献   

18.
在粘膜表面粘液中存在着很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它对细菌和病毒有防御作用,在局部免疫上有重要意义。耳鼻咽喉器官是直接与外界异物相接触的部位,因此,在发生中耳炎、鼻窦炎和扁桃体炎时,S-IgA与此有很大关系。作者用免疫电泳方法测定健康成人和儿童的腮腺唾液S-IgA浓度与鼻分泌液中S-IgA浓度的关系,再测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儿童的腮腺唾液S-IgA浓度,与正常者相比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鼻鼻窦炎的特征是具有广泛的诊断和病因谱。有人认为,真菌可能作为免疫目靶启动和维持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疾病过程。本文分析了现有资料以介绍真菌在慢性鼻鼻窦炎病理生理过程中作用。  相似文献   

20.
29例成人腺样体残留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腺样体残留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2003年问诊治的29例成人腺样体残留。结果10岁前93.1%患有慢性鼻炎及鼻窦炎,69%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28%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目前79.3%患有慢性鼻炎及鼻窦炎,72.4%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37.9%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结论慢性鼻炎及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是导致成人腺样体残留的主要原因,而腺样体残留又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