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任教授不但擅治内,妇杂病,且精于癌症的防治,介导“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症治之”的治癌法则。本文从不断扶正乃汉本之法,扶正以补脾益肾为重,审度病热适时攻邪随症治之标本兼顾等方面、探述何任教授的治癌法则。  相似文献   

2.
张从正,字子和,是金元时期力倡攻邪论的代表医家。他集毕生之精力致力于攻邪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且颇有建树,对丰富和促进祖国医学“治则”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儒门事亲》一书所载的“出血疗法”,除汗吐下三法外也是不容忽视的攻邪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其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私塾金元寒凉派代表刘河间 ;临床上擅用汗、吐、下三法 ,并将之扩充和发挥而作为攻邪治病的主要手段 ,成为金元攻邪派代表。张氏的邪为百病之源和以三法概括攻邪百法的治疗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 ,张从正强调攻邪治病 ,如同刘河间倡导寒凉大法 ,皆针对当时滥用温补之弊 ,为纠其偏而设 ,并非以寒盖温 ,以攻统补。而且 ,寒凉攻邪论是以辨证论治之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是基于邪正交争之病机观而立论的 ,其中尚包含着丰富的补益思想 ,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4.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7条,是杂病诊疗中具有指导性和概括性的治法,其后言“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有学者认为此处有错漏,诸多医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对本条的理解尚存争议。本文从在“脏”“所得”“攻之”的描述特征,联系《金匮要略》全书病症治法、理法方药,再结合临床上对书中相关疾病的观察与经验探讨,认为此条应理解为深入综合分析机体“所得”病邪的病位、病性、程度、侧重各个方面,选择精当的治法方药,祛除机体中的邪实部分。而猪苓汤证为机体所得水邪郁热,水热互结于下焦,因此用猪苓汤利水攻邪,而恰是对本条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是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擅长以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疗效显著。其所倡导的攻邪论要点有三:认为邪气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主张治病当以攻邪为首务,当邪气存在之时,切勿补正,以防助纣为虐;邪气祛,则病愈,正气自复。张氏此论,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奈何后世医家未能深究,不明所以,而诋毁者多。致使戴人攻邪疗疾之法渐渐湮没,良可叹也。张氏以攻为补,体现了精辟的辩证法思想。其云“下中自有补”、“陈祛而肠胃洁,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其治李德卿妻产后病泄年余,羸弱不堪,四肢瘦乏,无力以动,卧不能起,诸医皆以为…  相似文献   

7.
对小柴胡汤“和”与“解”的新探讨林仰光凡治外感病都要注重祛邪,用药须使邪有出路。但前初读《伤寒论》少阳篇时,尝觉"和解"的含义颇为费解,因为若邪在表,病属太阳者,当以汗法发散;若邪在里,病属阳明腑实者,当以下法攻逐;而邪在半表半里,病属少阳者,怎么却...  相似文献   

8.
张从正总结了公元十一世纪以前中医攻邪疗法之成就,自称攻邪学派,在病因学方面,充分肯定了外邪是导致热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病机学方面强调“气血壅滞”,“肠胃不洁”是热病发生的内在关键;逊方面,系统总结了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规律,强调中医病始终应该注意给邪以出路的治疗思想,张从正的攻邪学说对治疗危重急症和疑难杂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张从正攻邪学术思想.其理论来源于<内经>,明确提出了天邪、地邪、人邪的概念,据此提出治病攻邪论.张从正祛邪理论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创立了"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治法以寒凉立论,提出阴阳损益并进的补益法则,体现出其以攻邪论为基础的补法特点.张从正根据病邪所在的处所,提出了汗、吐、下三法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吉益东洞提出的“万病一毒说”包括。一毒病因论,毒即药能论、攻毒治疗论。基本观点是:凡病,虽千状万态,悉归一毒,治疗则以毒药攻之而已。此学说是产生日本汉方核心理论“气血水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泻下通腑法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为原则。该法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邪、攻逐痰饮、通泻腑气、畅其经隧的作用。故而在临床中可治疗诸多急性疼痛病症。如能施之得法,常可使病痛得以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12.
分析叶天士《幼科要略》的学术思想,即重视小儿体质特点,慎用攻邪之法:脏腑柔弱,容易感邪,外感内伤皆易化火;小儿温热病当与伤寒治法有别;治疗强调顾护胃津;用药主张轻灵简练。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思想始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理论,《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代医家张子和认为“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自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人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 ,揽而留之则为害” ,故主张“先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攻邪即所以补正 ,损其有余即所以补不足。其攻邪之法 ,无非汗、吐、下也。本文试就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探讨如下 ,以就正于同道。1 汗法张氏力辟习俗固守“发表不远热”之旨 ,认为不论温热药还是寒凉药 ,均可作为发汗药。遂将常用的发表药物凡 40多种 ,根据其性味分为辛热、辛温、辛甘、辛凉 ,给临证应用提供了对症选择之便。对处方的分类 :桂枝汤…  相似文献   

15.
姜尚贤主任医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腹水多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长积等因素,损伤肝脾,阻滞气血,以致气、血,水瘀积而成。其症往往本虚标实,攻之易伤正气,补之又恐恋邪,治疗颇为棘手。家父根据其发病转机,和60年临床经验,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以祛水消胀,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四法运用为原则,以利水而不伤阴,攻邪而不伤正为宗旨,每获良效,兹就其辨证用药特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解放军第四医院王掌乾,苏爱萍巨刺是针灸临床一种取穴方法。《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我们用巨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78例,另用常规...  相似文献   

17.
“衰其大半而止”是中医一治疗原则。此法出自《素向·六元正纪大论》:“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春秋战国秦汉初期医家已明确指出,治病一方面驱除病邪,一方面要扶植正气,若腹中积聚,用有毒的药攻下时,当病势减去大半而止。两千多年来,这一原则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遵循。十枣场出自张仲景《伤寒来病论》:“病是饮者,十枣汤主之。”“十枣汤方:芜花、甘遂、大戟各等分,研末,肥大枣十枚,水煮。服法:以枣汤送服诸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取半钱,平旦温服…  相似文献   

18.
通下法包括通便和泻下(亦称为攻下),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是其理论依据。广义的通下包括通便、泻水、攻瘀、逐痰等,故此法是祛除顽固病邪的一种治法,狭义的通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脑积水临证辨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虚、邪实两方面的论述,旨在述明正虚致邪为小儿脑积水的主要病机,脾肾阳虚在下,饮聚血瘀病上,然正虚方面虽病在脾肾,但临证也有病在肾阳与病在脾气的不同,并且在邪实方面也有饮聚与血瘀之分.本病脾肾俱虚,饮血同病,本虚标实,故其治疗尤应标本兼顾,虚实并疗,予以“温化”之治,文中自拟“消积利水散”并七加减,“温”脾肾之阳,“化”聚饮痪血,临证症效显著,后附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20.
论以毒攻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表明,毒烈中药是指那些攻邪之力迅猛,毒副作用显著,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它以迅猛刚烈、开通攻逐之性,治疗毒邪深痼之疑难危重病证每收奇效,其治病之理就在于“以毒攻毒”,即以药物之毒治病邪之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