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北省荆州市健康妇女骨矿含量.方法:对本市区20~93岁,208例社区妇女(已绝经妇女122人),用SD—200型骨矿测量仪(单光子吸收测量,光源为镅),测定非优势手中下1/3处线骨矿含量(BMC)、面骨矿含量(BMD),骨皮质指数(骨皮质厚/骨宽度).结果:骨峰值在30-39岁组、40~49岁组的骨矿含量下降,50~59岁骨矿含量为峰值期的3/4,80岁以后骨矿含量下降51.93%,骨皮质指数亦随年龄下降,60岁以后尤为明显.结论:40岁以后女性特别是老年妇女,防治骨质疏松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应用单光子吸收技术调查分析了60岁以上男性578名、女性557名桡、尺骨骨矿含量与绝经对妇女骨矿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岁以上的骨矿含量较30~89岁明显降低,女性年丢失率为男性的2~8倍,随增龄女性骨矿低于男性的程度越益明显,绝经年限对骨矿含量有阴显影响。老年人骨矿丢失的特点为老年保健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用单光子吸收法对广州地区416名50~79岁的中老年人进行挠尺骨骨矿含量测定,发现两性桡尺骨骨矿含量(BMC/BW)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男性桡骨r伎为-0.3466,尺骨r值为-O.3332(P值均<0.01),女性为-0.5836及-0.5117(P值均(0.01),两性骨矿含量随增龄逐渐下降,女性下降速度明显比男性快。  相似文献   

4.
虽然在40~50岁以后,男女都会出现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状况,但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使骨量丢失明显高于男性,这也就是女性绝经后易发生骨质疏松的原因所在。当今,各国妇女的寿命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防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地区正常成人骨矿含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研究人群中各矿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骨矿含量的正常值,方法:采用单光子吸收法对石河子地区1013名汉族健康成人桡、尺骨骨矿含量测定。结果:30岁以前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0-39岁年龄段达峰值骨量,40岁以后骨矿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女性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降低,结论:首次建立了我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桡、尺骨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6.
运用单光子吸收法对761名正常妇女桡骨的两处进行了骨矿含量的测量。以5岁为一年龄组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显示女性在35岁~组后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绝经期妇女的骨矿含量呈全骨性降低。60岁~组后,骨矿含量降低又趋缓慢。结果表明妇女的骨矿含量在绝经期降低尤为显著。为了及时发现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病人,最好建立每岁的正常骨矿含量标准,但目前尚无,本文建立以5岁为一年龄组的正常骨矿含量标准可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并建议对绝经期妇女应每年监测骨矿含量。  相似文献   

7.
昆明地区2156例正常人骨矿物质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昆明地区1—91岁2156例正常人(男1079人,女1077人)尺桡骨矿含量(BMC)调查,结果:(1)BMC 30岁前上升,30—39岁在高峰,40岁后下降,尺、桡骨矿水平无显著差异。(2)从16岁开始,女性BMC显著低于男性,50岁以后两性差异更显。(3)青春期骨矿加速增长,女早于男,平均年增7.38%,男后来居上,年增10.69%。(4)女性绝经以后骨盐丢失加快,平均每年丢失0.83%,是男性0.27%的三倍。(5)75岁以后,女性保留骨量占峰值的74.78%,男性保留占89.14%%,差异非常显著.(6)BMC与身高、体重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山东地区1682名健康中老年人左侧桡、尺骨的骨矿含量(BMC),男性峰值骨量在40~49岁年龄组,女性在30~39岁年龄组;男、女BMC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女性下降的程度高于男性且与绝经年限密切相关;BMC还与职业、吸烟、饮酒、运动有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为15.2%,女为24.8%。  相似文献   

9.
用放射免疫法对118名不同年龄的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混合唾液中IgA和IgG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龋病组唾液中sIgA含量随增龄性变化而逐渐降低,正常对照组随增龄性变化出现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唾液中IgG含量在30岁之前均有伴增龄性变化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在30岁以后伴增龄性变化反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健康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和确定正常值范围,本文以武汉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校、技校学生作整群调查对象,对3555名5~19岁青少年进行了骨矿物质含量硷测。测定部位为主力臂桡骨中下1/3处和远端15%处,使用国产 FT-647型单光子骨密度仪。结果显示:(1)青少年骨矿含量男性高于女性。(2)骨矿物质含量呈增龄性增加,增加的速度与年龄、性别、发育期有关,12岁前,两性增加均缓慢,12岁以后男性增加较女性快。(3)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与身高、体重、年龄呈正相关。根据以上结果,在制订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正常值时应以性别、每岁龄分组来确定正常值范围。骨矿物质低为异常,故只需计算 P_s 值,按此标准,调查中发现男、女性不同部位骨矿物质含量异常的人数为3.8%~4.99%。由此可见,青春期骨矿物质含量的检测对保护青少年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还有利于预防各年龄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借助单能光子骨密度仪测定了2002名宁夏汉、回族健康人尺、桡骨骨矿含量(BMC)、骨宽度(BW)及骨密度(BMD)。经统计学处理:(1)民族之间(分男女两性)均无显著差异。(2)性别之间(分汉、回两族)均有显著差异。(3)BWC、BW、BMD随年龄逐渐增加,于30~39岁之间达到高峰,平均每年BMC增加约5.0%,BW约增3.0%、BMD约增4.0%。40岁以后逐年下降,每10年,男性BMD减少0.03g/cm~2,女性减少0.06g/cm~2,两者间差异极显著(P<0.001)。(4)两性体力劳动者各项测定值均显著地高于脑力劳动者,P<0.01。(5)妇女每绝经1年,BMC平均递减0.0128g/cm,速度为1.76%;BMD平均递减0.0132g/cm~2,速度为2.09%。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附292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分析软组织成分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92例正常人作为受检者,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52人;年龄10~79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肌组织(lean)和脂肪组织(fat)。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BMC、BMD、lean、fat峰值分别出现在30~39岁、20~39岁、30~39岁、70~79岁年龄组;女性则分别出现在30~39岁、30~39岁、30~49岁、50~69岁年龄组。男性BMC、BMD、lean峰值高于女性,但BMD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fat峰值高于男性。女性BMC、BMD峰值后下降幅度较男性显著,男性lean峰值后下降幅度较女性显著。男性骨量与lean和体重(weight)呈高、中度相关(P<0.01),女性骨量除与lean、weight呈高、中度相关外(P<0.01),fat与BMC的相关系数r值较男性稍高。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的正常数据和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骨量与软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Zhang H  Shan PF  Luo XH  Wu XP  Liao E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86-2989
目的 纵向观察长沙市马王堆乡骨质疏松防治社区女性不同骨骼部位年骨丢失率及其与绝经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DXAQDR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220例年龄36—60岁妇女的腰椎,髋部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BMD),3.9—4.1年后复测骨密度,求得年骨丢失速率。结果 髋部股骨颈和桡骨远端开始明显骨丢失是在绝经前组;腰椎前后位L1-L4(AP)和髋部大转子在围绝经组已发生明显骨丢失;骨丢失在绝经早期组最快,AP、股骨颈、大转子及桡骨远端年骨丢失率分别为1.70%、2.21%、1.92%和1.56%;骨丢失在绝经晚期趋缓。年龄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223—0.547,P〈0.05~0.01)。绝经年限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432~0.569,P〈0.05-0.01)。体重、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AP、股骨颈、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负相关(γ=0.239—0.466,P〈0.05-0.01)。结论 不同骨骼部位的年骨丢失速率存在差异。年龄、绝经年限与体重影响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大转子区(Troch)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8.1%)、Aa(44.2%)和AA(7.7%)。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388例受试者中和160例60岁及以下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BMC值均无相关性;在228例60岁以上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Neck和Ward's三角部位BMD、BMC值均相关(P<0.05,P<0.01),AA基因型平均BMD、BMC值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P<0.01),但是ApaⅠ基因型与Troch部位BMD和BMC值无相关性。结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60岁以上男性骨量相关,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骨量,提示ApaⅠ多态性可能影响老年男性的松质和皮质骨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15.
陕西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素敏  李晓娟  薛健  贾瑛  李文献  于红  张亚靖 《医学争鸣》2002,23(12):1115-1117
目的:获得正常人骨密度(BMD)参数,明确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质疏松症的群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er公司生产的DPX-IQ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度仪(DXA),随机对陕西地区20-89岁的受试者2524人进行腰椎(L2-4)及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D测定。结果:骨峰值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较女性早10a,骨峰值平均在20-3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任何年龄都是女性的骨量小于男性;BMD的变化与年龄增长关系密切,女性存在着与年龄因素和绝经期因素有关的骨量丢失;松质骨(腰椎和股骨上端各部位)从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股骨上部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不同部位松质骨骨量丢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股骨Ward's三角最敏感。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区1460例健康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女性骨面积大小(BAS)和骨矿物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BAS与BMD的关系.方法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390例20~84岁女性L1~L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全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转子间)骨矿物质含量(BMC)、BAS和BMD.结果L1~L4的BMC、BAS和BMD峰值均出现在30~34岁组,随后逐年下降,三者变化趋势一致;而股骨近端各部位BMC、BAS和BMD的变化趋势不同,BMC峰值出现在40~44岁组,BAS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的趋势,BMD峰值出现在20~24岁组.L1~L4的BAS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2,P<0.05);全髋部和大转子部位的BAS与年龄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股骨颈和转子问的BAS与年龄不相关(P值均>0.05).L1~L4(r=0.521)和近端全髋部(r=0.083)的BMD均与BAS呈正相关(P值均=0.000),股骨颈的BMD与BAS呈负相关(r=-0.102,P=0.000),大转子和转子间的BMD均与BAS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 使用面积BMD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时,应该重视不同骨骼部位BAS的影响,是否使用体积BMD作为诊断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变化及骨量丢失的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定2008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门诊收治的150例甲亢患者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骨密度,同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相匹配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76例对照组的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绝经前女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74±0.116)g/cm2、(0.877±0.112)g/cm2、(0.739±0.108)g/cm2,较对照组的(1.257±0.149)g/cm2、(0.994±0.151)g/cm2、(0.850±0.075)g/cm2下降;绝经后女性甲亢患者的腰椎、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0.935±0.129)g/cm2、(0.625±0.111)g/cm2,较对照组的(1.019±0.148)g/cm2、(0.785±0.095)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63±0.098)g/cm2、(0.855±0.124)g/cm2、(0.746±0.152)g/cm2,较对照组的(1.196±0.106)g/cm2、(1.018±1.022)g/cm2、(0.963±0.063)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为(0.845±0.008)g/cm2、(0.763±0.094)g/cm2,较对照组的(0.924±0.100)g/cm2、(0.923±0.103)g/cm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三个部位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以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下降最为显著。结论甲亢对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较大,其中以皮质骨为主的桡骨远端的骨量丢失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徽合肥地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方法调查240例合肥市健康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和初潮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及正位腰椎(L2~L4)、股骨各部位(Neck,ward,GT)的骨密度(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初潮年龄与L2、L3、L4、大转子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L2、L3、L4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绝经年限增加,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