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一种微生物发酵茶多酚结晶粉对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方法 试验采用霍恩氏法,微生物发酵茶多酚结晶粉设为10 000 mg/kg·BW、4 640 mg/kg·BW、2 150 mg/kg·BW和1 000 mg/kg·BW共4个剂量组,取40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经口灌胃染毒.结果 观察期间所有染毒动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基硫醇锡PVC塑料稳定剂毒性及三甲基氯化锡(TMT)职业中毒原因.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6种甲基硫醇锡中TMT含量进行分析;对8家使用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企业采用问卷法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结果 6种甲基硫醇锡稳定剂中TMT含量除1种<0.48 mg/kg外,其余5种为60.9~920 mg/kg,发生TMT中毒的3家企业使用的甲基硫醇锡其TMT占总锡≥0.2%,此时甲基硫醇锡成晶的毒性比不含TMT的成品毒性高254 mg/kg.使用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企业的人员对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的防护知识了解较少,防毒防尘设施较差.结论 尽快制定甲基硫醇锡热稳定剂中TMT限量标准(TMT占总锡<0.20%)及使用量标准(<1.2%),加强PVC加工企业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3.
三甲基锡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锡及其多数无机化合物为低毒或微毒,但有机锡却多数有较大的毒性,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为主,且有机锡因为子结构不同,其毒性表现也不尽相同。有机锡化合物的通式为RnSnX4-n,式中R为锡所连接的烃基,n表示烃基数(n为1~4)。当R为甲基,n为3时,就是三甲基锡(trimethyltin,TMT)。X可为氯基、苯基等多种基团。TMT化合物毒性高,中毒后会产生激动、攻击行为、癫痫及低血钾症等多种临床表现,并可致死。TMT曾用作化学消毒剂和杀菌灭虫剂,引起中毒的TMT主要来源于作塑料稳定剂的甲基锡…  相似文献   

4.
三甲基氯化锡的大鼠及小鼠蓄积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MT)在大小鼠体内的蓄积毒性.方法 采用霍恩氏法测定TMT对昆明小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值;用剂量递增法测定TMT经口灌胃在SD大鼠和KM小鼠体内的蓄积系数,并观察死亡大鼠主要靶器官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TMT经口灌胃对雌、雄性SD大鼠的蓄积系数均为K=1.7;TMT对雌、雄性KM小鼠的LD50分别为3.69和3.16 mg/kg体质量,蓄积系数均为K=3.8.TMT主要引起小脑皮质弥漫性的脂肪空泡形成,脑干神经元肿胀、坏死,脾脏弥漫性纤维化.结论 TMT对大鼠属明显蓄积,对小鼠属中等蓄积,主要病理损伤器官为小脑、脑干和脾脏.  相似文献   

5.
代佼  王正虹  李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422-1423,1425
[目的]指出PVC制品是三甲基氯化锡(TMT)污染的主要途径。[方法]本文综述了三甲基氯化锡的毒性和危害,分析了国内中毒事件的原因。[结果]PVC制品中TMT对人体最大的威胁在于,既没有相应的卫生标准控制PVC制品中TMT的含量,也没有国标检测方法进行监测。[结论]有必要对常用食品级PVC制品进行TMT污染的区域调查,为国家卫生标准和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经口毒性评价试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第一阶段最基础性的试验,LD50是其最为常用的评价指标。本文评述了传统的LD50测试法以及3种主要替代方法(上下增减剂量法,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等级法)的优缺点及其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后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以5 g/kg剂量分别用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单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观察14 d后处死,比较纳米二氧化钛和微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脏器系数的影响.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期间,小鼠的摄食量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钛染毒雌性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明显低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肌酐(Cr)、尿素氮(BUN)与微米二氧化钛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雌性组肌酸激酶(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明显高于微米二氧化钛组,微米二氧化钛雄性组LDH、α-HBDH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雄性组CK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染毒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但对血液生化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与微米二氧化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4种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操作性和结果一致性,分析其在化学品急性毒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意义. [方法]对3种已知化学物(对苯二胺、对苯二酚、硼酸)分别使用固定剂量法(FDP)、上下增减剂量法(UDP)、急性毒性分类法(ATC)3种替代方法与传统霍恩氏(Horn's)法进行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比较各方法判断化学物毒性分类的一致性;并对动物使用、剂量选择、观察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3种化学物分别用4种方法测定得到的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系统(GHS)分类结果一致.3种替代方法均采用序贯原则,使用实验动物数量较少,但实验周期更长.FDP法和ATC法不以获得精确半数致死量(LD50)为研究目标,即不以动物死亡作为最终结果判定标准,降低了实验动物的死亡率,提高了动物福利.UDP法与Horn's法很相似,系列剂量都有相对固定的剂量级数因子,都以动物死亡为重要的结果判断指标,都能获得确切的LD50值及其95%CI;但UDP更适合染毒后短期(48h内)死亡的急性毒性评价. [结论]可根据受试物的性质和已知资料,选择合适的急性经口毒性替代方法代替传统Horn's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腐植酸大量元素水溶肥对试验动物SPF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毒害程度。方法用腐植酸大量元素水溶肥剂量分别为10 000 mg/(kg·bw)、4 640 mg/(kg·bw)、2 150 mg/(kg·bw)、1 000 mg/(kg·bw)。给SPF级小鼠经口灌胃。结果 10 000 mg/(kg·bw)、4 640 mg/(kg·bw) 2个剂量组全部动物在观察期内出现兴奋、烦躁不安、毛蓬松,蜷缩、嗜睡、呼吸衰竭,10 000 mg/(kg·bw)剂量组全部动物给样1 h内全部死亡、4 640 mg/(kg·bw)剂量组3只雌、4只雄性动物在观察期4 h内陆续死亡,死亡动物解剖后,肉眼观察未见明显病理改变。2 150 mg/(kg·bw)、1 000 mg/(kg·bw)剂量组的动物症状体征轻微,观察期内所有动物陆续恢复正常。结论提示腐植酸大量元素水溶肥属低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种拟用作化妆品的化学原料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测定海藻糖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经口毒性(染毒剂量为46.4、100、215、464 mg/kg);家兔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染毒剂量为10.0、21.5、46.4、100 mg/kg)和豚鼠急性经皮试验(染毒剂量为2180 mg/kg)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染毒剂量为0.5 g)来评价海藻糖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经皮肤吸收和短期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结果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显示,海藻糖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经口对雄性、雌性小鼠的LD_(50)分别为200、171 mg/kg,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毒级。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显示,其经皮对雄性、雌性家兔的LD_(50)分别为31.6、43.0 mg/kg,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于高毒级。豚鼠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于微毒级。家兔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由于样品经皮毒性太强,动物于第4天全部死亡。结论海藻糖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经皮毒性大于经口毒性,用作化妆品原料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