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医而言,舌诊和脉诊都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象与脉象相比更加客观,而脉象与舌象相比则更加全面[1]。伤寒与温病均属于外感热性疾病,二者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伤寒为受风寒之邪,侵于肌表,变化较慢,伤阳气;温病为受温热之邪,变化迅速,伤阴气[2]。本文通过舌象与脉象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伤寒学与温病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3.
回溯上古,伤寒本为热病,热病便归温病,温病即是伤寒。一一细研内、难、伤寒诸经自晓其义。然而,数百年来,寒温之争聚讼纷纭,相互抨击,各鸣门户,神乎其神,玄而又玄。或曰:寒温冰炭各自有别;或曰:古今时异辨治当殊;……直致判若泾渭,悬隔霄壤。此委实无稽之谈,大可不必也。读者只需将伤寒,温病辈病证稍聚类,略探原委辄昭然矣。近时,许多医家纷纷提出"伤寒温病应为一体"之论,剖今追昔,博引旁证,力纠中医理论界之宿弊,对我启迪颇大。揭示于我们,中医理论未固封于汉代,亦未受明清徘徊之扰,而是要承起  相似文献   

4.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舌为心之苗,脾之外侯,舌苔由胃气所生,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和内脏相联系。诸脏腑有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在舌苔上,因此,望舌可以诊断内脏的病变。现将本人对舌象观察的经验总结如下。1怎样观察舌象观察舌...  相似文献   

5.
6.
伤寒与温病     
郑珂  陈孝银 《河南中医》2016,(9):1497-1499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中虽无传染病之病名,但对其认识却由来已久。金元以前的辨治多以《伤寒论》为基础,其后尤其在清代温病学说兴起后,众多学者反对以伤寒法治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伤寒与温病的学派之争。如何正确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学书争鸣,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迄今依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阎兆君 《中医药通报》2012,2(3):55-56, 66
有形证明,无形意。儿科临床应该把证的辨识和研究重心向脉诊、舌诊等体征方面转移。本文即是对儿科志意、体质、病证舌脉体征辨证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118例中风急症的舌脉变化与头颅CT扫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书勤  赖真 《河南中医》1994,14(1):22-23
118例中风急症的舌脉变化与头颅CT扫描的分析高书勤,赖真深圳市人民医院(518003)主题词中风(中医)/诊断,诊断,鉴别,舌象,脉象,脑,CT/诊断应用我们自1993年1月以来,通过对118例急性脑血管病舌脉象与头颅CT扫描的观察,探讨其中关系及...  相似文献   

10.
伤寒温病长短纵横谈──朱邦贤戍午岁,笔者有幸就读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先后师从赵锡武、方药中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得以面聆岳美中、任应秋、董建华、潘澄濂、金寿山、塞春华、邓铁涛等诸公教诲,茅塞由斯顿开,学识因兹见长。虽隙驹...  相似文献   

11.
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即概括论述了一切六淫外邪所致的各种急性热病,也包括了各种温病的某些大法在内.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展,使温病学说从"广义伤寒"范畴中独立出来,特别是自金代刘完素至明清,各医家在温病创新上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温病系统学说的独立学派.现扼要说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1病因及传入途径 <素问@五运行大论>有"寒暑六入"之说,意即自然界六淫之邪,可用寒暑二者为首,区别其阴阳属性,划分为两大类.六淫就其本身属性而言,暑、风、火属阳邪;寒、燥、湿属阴邪.各种客邪伤人,莫不各因其邪气本身属性的阴阳以类相从,阳邪易与阳类相从而多犯偏上属阳的部位,阴邪易与阴类相从而多犯偏下属阴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伤寒、温病趋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麦青 《辽宁中医杂志》1989,13(4):16-17,29
<正> 汉书《艺文志》载方技书有四种:医经、经方、神仙、房中。足见秦汉之际,经方与医经同列,非出同源。伤寒、温病,就其基本理论体系而言,各有所承,但其结果,必趋同为一。趋同是历史的必然,统一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14.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的学术争论在一千多年间,经历了温病隶属于伤寒、温病独立于伤寒、伤寒温病趋于融合等诸多局面。二者的关系虽然直到现代仍百家争鸣尚无定论,但从资料上看已经出现了二者融合的倾向,毕竟作为统属于外感热病学之下的两种学说,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妥善解决差异后的融合,必将对完善中医外感病学、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及造福广大患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和微小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NSCLC的面舌脉特征及其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探索面舌脉数据在NSCLC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采集NSCLC患者377例,微小肺结节患者368例,分析并提取其客观化面象、舌象及脉象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面舌脉数据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面舌脉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患者的舌象图像指标Per-all、TC-L、TB-CON、TB-ENT、TB-MEAN、TB-L低于微小肺结节组(P<0.05),TC-a、TC-b、TB-ASM、TB-a及TB-b高于微小肺结节组(P<0.05);NSCLC组患者的面象图像指标F-ASM、F-IDM、F-L低于微小肺结节组(P<0.05),F-CON、F-ENT、F-a、F-b高于微小肺结节组(P<0.05);NSCLC组患者的脉图参数h4/h1、h5、t小于微小肺结节组(P<...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家所讲的营分病特点是神志变化加上"斑点隐隐",并且往往"营血"并称。而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家往往"营卫"并称。在《伤寒论》中,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出不出汗的问题是由营卫关系决定的。卫气不固,营阴外泄,表现出来的是汗症,这与《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观点一致,而与清代的温病学家认为营阴扰动后出现的"斑点隐隐"显然不同。实际上,温病讲的营分证就是血分证,只是比较轻,清营汤归根到底用的就是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温病学家借用了"营气"一词,把血分证的轻证称之为"营分证"。  相似文献   

17.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18.
19.
成跃红 《陕西中医》2002,23(4):F003-F003
冉雪峰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师 ,他从医五十余年 ,医术精湛 ,造诣颇深。《冉雪峰医案》为他 81岁高龄时所作 ,书中记载了冉老先生医治内外妇儿各科病案七十一篇 ,虽此惟历年经历中千百之一 ,但反映了冉老他在临床治疗上既能遵从古法 ,又有独创精神 ,既宗《内经》原理、又融伤寒、温病学于一体 ,提出“伤寒原理可用于温病 ,温病治疗可通于伤寒”之见解。如“秋温”案、战汗案 ,颇非寻常 ,诚乃融寒温疗法于一炉之佳案。兹不揣简陋 ,就个人读书所得 ,略陈于次 ,以就正同道。伤寒、温病两者病邪性质大相径庭 ,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历代医家对此著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