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临床上危重患者经常需要中心静脉压检测、静脉取样、液体复苏及胃肠外营养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而静脉穿刺置管首选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而颈内静脉穿刺通常情况下选择右侧,避开左侧,本次研究旨在比较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安全性,探讨超声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汝满  白亚飞  李洪 《新医学》2021,52(10):800-803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导致静脉损伤继发局部血肿是常见并发症,但围插管期无症状、插管后数月出现气管压迫、危及生命的活动性出血少见。该文报道一例45岁男性患者,因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后4个月出现右侧无名静脉严重活动性出血、纵隔血肿压迫气管,经过控制血压、减少容量负荷、关闭同侧内瘘后出血停止、最后血肿吸收。该例提示应重视深静脉置管穿刺损伤引发纵隔血肿的可能性,尤其在穿刺不顺利时应当立即行胸片、CT或超声检查,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3.
对右颈内静脉导管误入锁骨下静脉致同侧再植上肢静脉回流障碍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35岁.因右上臂碾压伤伴不全离断0.5 h急诊入院行右上肢清创再植术.人手术室后常规开放左上肢外周静脉输液,气管插管全麻后按操作规范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中位法以Seldinget's技术进行穿刺置管操作.置管(ABLE,单腔18Ga,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送入导丝时曾有阻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原因,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发生严重并发症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1~3 h发生并发症5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例,发生气胸及胸腔积液各1例;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4例,发生锁骨下动脉损伤及血气胸各1例,气胸2例。1例锁骨下动脉损伤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探查、锁骨下动脉修复术;2例气胸行胸腔穿刺抽气术;1例气胸和1例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胸腔积液行右颈内静脉导管抽液术,然后拔除右颈内静脉导管。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操作者责任心、规范操作和提高穿刺技能是预防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院在行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时,曾出现两例液血胸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病例简介例1 男,38岁,因外伤致内脏破裂出血休克,在气管内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前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输血、补液。方法采用第一穿刺点法。当14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98例急需血液透析患者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68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插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锁骨下静脉上位穿刺成功率94.1%,显著高于颈内静脉80.0%(P<0.01),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颈内静脉(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插管(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P<0.05),两部位插管的Kt/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而言,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90例,随机均分成3组,A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B组超声定位后穿刺,C组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记录各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例数、成功插管所需次数、成功插管所需时间、并发症等。结果B、C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成功插管所需次数B、C组明显少于A组(P〈0.05);A组出现4例颈部血肿、3例刺破动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对了解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有重要意义,是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以往监测中心静脉压必须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到达上腔静脉或右心房,此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技术难度大,特别是对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肺气肿等不宜作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又必须监测CVP时,就必须采取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测量中心静脉压。为了解经PICC管测量CVP的准确性,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测量CVP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入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通过右侧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形成的三角顶点作为穿刺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花费时间、带管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类型.[结果]本组一次穿刺成功149例,穿刺成功率93.1%;穿刺平均花费时间9(5~20)min;平均带管时间21(5~45)d;并发症主要有穿刺点局灶性红肿11例(6.9%),误入动脉1例(0.6%),感染3例(1.9%),堵管1例(0.6%).[结论]经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入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轻微,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骨性标志指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择期全麻成人患者114例,以右颈内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采取骨性标志定位,即以右锁骨上切迹与乳突尖前方凹陷顶点做一连线,与甲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作为穿刺点。记录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及麻醉医师的工作年限。结果 114例患者进针深度为(1.8±0.6)cm,穿刺时间为(3.2±1.4)min;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6.5%;均无气胸、血胸、液气胸、空气栓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仅2例误穿动脉,形成血肿,改用其他方法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与麻醉医师的年资无显著相关性(r=0.05,P〉0.05)。结论应用骨性标志指导颈内静脉穿刺,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效率,值得广大医生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部位和护理方法。方法96例老年患者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经右颈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4.5%。初次置管位置选择右颈静脉,失败后改穿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共16例;初次置管选择右锁骨下静脉,失败后改穿右颈静脉置管成功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共2例,均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结论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加强置管前后护理是施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2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手术室外行急诊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方法 手术室外行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206例,按照首次穿刺的血管分为右颈内静脉组110例和右股静脉组96例.分别记录2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操作完成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AS 6.04软件包对2组数据行t检验和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性别相似,最终均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无气胸、心跳骤停等发生.右颈内静脉组首次成功率为88%(97/110),右股静脉组为100%(96/96)(P<0.05);右颈内静脉组操作完成时间为(21.5±8.4)min,右股静脉组为(12.5±5.3)min(P<0.05).右颈内静脉组有7例误穿动脉,其中4例血肿形成,而右股静脉组仅2例误穿动脉,无血肿形成.心电监护显示右颈内静脉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右股静脉组无心律失常发生(P<0.05).结论 手术室外危重患者的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选择股静脉为穿刺途径,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中心静脉置管到位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应用计算机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对837例中心静脉置管进行监测,分析到位情况。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的总到位率为91.6%;1~20岁患者在各年龄段中到位率最低(P=0.002);在各种穿刺方式中,右颈内静脉置管到位率最高,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到位率最低(P=0.000);异位导管管尖主要分布于右颈内静脉,且其主要来源于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结论:导管异位是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右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右颈内静脉是其主要形式,年龄≤20岁是危险因素之一,右颈内静脉置管最能保证导管到位。  相似文献   

14.
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长度标准不一,[1,2]作者多选用14~18cm,在临床使用中体会此置管长度过长。故对30例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摄片,从身高体重、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锁骨头上缘至下缘的长度四个方面统计分析,得出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8cm+K,左侧为11cm+K,K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cm)。此法简单,易掌握,置管长度准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及种种穿刺测压导管的临床普及,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深静脉穿刺主要途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监测的中心静脉压较颈内静脉准确、可靠,故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16.
颈内静脉置管口问司于静脉输液、中心静脉压测定和肠道外营养治疗等。因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潜在严重并发症,自1994年以来采用导丝引导行高位颈内静脉置管120例,现介绍如下。回操作方法患者平卧,头低约20”,若有肺动脉高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取水平卧位穿刺。肩部垫高,首先右侧穿刺。头转向左侧,使颈部伸展”,确认胸锁乳突肌三角顶部皮肤为进针点。清醒患者如标志不清,可嘱患者抬头井深吸气,常可显露胸锁乳突肌轮廓;如仍不清可选择锁骨切迹上3cm处为进针点,穿刺点下如有搏动应向外避开动脉。用细针做局麻并行试探穿刺,针于与皮肤呈…  相似文献   

17.
叶明辉  汪涛  黄静  胡子冬 《华西医学》2010,(9):1741-1741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对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月对99例患者,用超声探头探测颈内静脉,测得直径及皮下距离后,沿静脉纵轴从穿刺点向近心端两点或三点定位,并沿定位标记穿刺进针。结果 B超定位下一定穿刺成功98例,无气、血胸、颈部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定位能有效提高低年资医师颈内静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能相对降低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改良低位颈内静脉的穿刺置管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选择肝胆手术病人共400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穿刺点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前缘,锁骨上缘约2.0~2.5cm,穿刺针方向针对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外侧缘.结果试穿成功率统计,首次试穿成功354例(88.50%),2次试穿成功为38例(9.50%),3次以上试穿成功为8例(2.00%);正式穿刺置管成功率统计,首次穿刺置管成功349例(87.25%),2次穿刺置管成功37例(9.25%),3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9例(2.25%),改用其他途径穿刺置管成功5例(1.25%).误穿动脉4例(0.10%),无1例发生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的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齐莉 《现代护理》2008,14(2):280-280
中心静脉置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插管,穿刺途径主要是锁骨下、颈内、颈外、股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为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TPN及长期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有效的途径,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避免了高渗液体及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但在插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置管不到位的问题,现就1例经颈外静脉插管至颈内静脉的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华 《当代护士》2006,(2):71-72
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称为中心静脉置管。因其不仅是一条畅通的静脉通道成为大量快速输液、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胃肠外营养的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可直接测量中心静脉压,在危重病人监护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广泛。1临床资料2001年~2004年12月,我科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208例,男性162例,女性46例,年龄17~93岁;创伤性休克患者42例,感染休克15例,大手术循环动力不稳定患者7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58例,其他23例。其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长21天;发生导管堵塞12例,占手术总数的5.76%;导管脱落20例,占9.6%;穿刺部位感染2例,占手术总数的0.96%;并发全身感染0例;发生气胸1例占总数0.48%;经锁骨下穿刺置管后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而导管往上行入颈内静脉3例。2穿刺部位在局部浸润麻醉(深昏迷患者无麻醉)下采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经贵要静脉、左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中从贵要静脉穿刺置管4例,右颈内静脉置管183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8例,左颈内静脉置管3例。3护理3.1置管前评估置管前评估患者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