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m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损伤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脊髓半横断伤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移植组(A组)、OECs移植组(B组)、损伤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24h后每组8只动物取伤段标本,测水离子含量。其余动物第6周和12周每组8只动物爬坡试验,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脊髓损伤(SCI)后组织水肿,Na^ 、Ca^2 离子浓度升高,K^ 、Mg^2 离子浓度降低。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脊髓内移植后显著改善这些变化,且使SCI后神经功能有显著恢复。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脊髓内移植对SC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细胞离子失衡,改善细胞内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早期减压对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减压对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以探讨诱发电位在判断手术时机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分4组。A组为对照组,不造成脊髓损伤。B、C、D组为脊髓损伤组。对每组动物于不同时间分别检测SEP、MEP。分析波形的潜伏期、峰问波幅。用后肢的Tarlov分级法作伤后运动功能评分。取脊髓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脊髓压迫时间的延长,SEP、MEP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波幅变化较潜伏期更为敏感。在恢复过程中,脊髓受压时间越短,诱发电位恢复越早。潜伏期恢复早于波幅,而且SEP恢复早于MEP,MEP的恢复早于功能评分。[结论]SEP与TMS-MEP对脊髓损伤十分敏感,能较早反映脊髓损伤程度,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带血供周围神经移植修复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大鼠作成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带血供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B组为带血供周围神经移植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手术后1、2、4、8、10周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SEP和MEP潜峰时的恢复B组优于A组。结论:高压氧与带血供周围神经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胚胎脊髓组织移植促进成年宿主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组织移植促进成年宿主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成年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移植胚胎大鼠脊髓组织,术后进行联合行为计分(CBS)、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性行为及生育机能检查。结果 移植组CBS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移植术后4周以内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移植组SEP、MEP早期反应的峰潜伏时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周75%的雌鼠阴道涂片检出精子并能正常生育。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能促进成年宿主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成肌细胞对损伤脊髓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在T9水平制成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细胞组(A组)、成肌细胞组(B组)及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3个月,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FP)和运动诱发电位(MFP)等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轴突是否有再生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1)A组中3只大鼠损伤3个月后出现CSEP波,5只出现MEP波,B、C组动物未发现电生理信号恢复;(2)重新出现的CSEP或MEP信号均较损伤前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3)A组脊髓神经功能较B、C组有显著改善。结论 BDNF基因修饰细胞脊髓内移植能有效促进损伤脊髓神经的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OECs移植联合应用尼莫地平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移植联合应用尼莫地平,恢复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脊髓半切洞损伤组(A组),脊髓半切洞损伤 OECs移植组(B组)和脊髓半切洞 OECs 尼莫地平移植组(C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测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均A组>B组>C组。统计分析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OECs 尼莫地平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PRP组在损伤段脊髓注入RPR,BMSCs组注入BMSCs,PRP+BMSCs联合组注入BMSCs+PRP复合物,对照组不注入任何物质。术前3d和术后8周对大鼠后肢的恢复能力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第8周,处死动物,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中NGF、BDNF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提高,PRP+BMSCs组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最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脊髓的NGF、BDF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RP、BMSC能恢复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提高脊髓中NGF、BDNF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胚胎脊髓移植并应用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能否促进半切洞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方法 将成年大鼠分为 3组 ,A组 :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组 ;B组 :脊髓半切洞损伤 胚胎脊髓移植组 ;C组 :脊髓半切洞损伤 胚胎脊髓移植 MK 80 1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 (CBS)、感觉诱发电位 (SEP)、运动诱发电位 (MEP)检查。结果  3组CBS得分A组>B组 >C组 ,SEP和MEP潜峰时A组 >B组 >C组 ,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 80 1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自体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激活雪旺细胞(autologous activated Schwann cells,AA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通过结扎单侧隐神经从而激活自体雪旺细胞并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测定其不同培养时期培养基中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变化.Wistar大鼠90只,以纽约大学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T10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单纯DMEM移植对照组、自体未激活雪旺细胞(autologous Schwann cells,ASCs)移植组和AASCs移植组.对各组实验动物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and motor evoked potentials,SEP & MEP)、生物素标记的葡聚糖胺示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观察,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BBB评分4周以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P、MEP潜伏期和波幅值8、12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标记距离损伤中心向头端方向0.6、1.2、1.8、2.4mm和距离损伤中心向尾端方向0.6、1.2、1.8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SCs可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并能明显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半切空洞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大鼠损伤脊髓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分为半切洞损伤组、D-Hanks液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4、8周后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进行HE、Nissl、Holmes银染观察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再生情况。同时在伤后1、4、8周进行伤侧下肢MEP和SEP检测,了解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治疗组4周后,分化的细胞基本闭合空洞,形成一空腔。8周时,在损伤处可见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及少数长出突起、存活的神经元,而且移植物与宿主之间在形态上形成纤维联系;(2)术后1周各组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峰潜时明显延长,无显著差异性,手术后4、8周,C组的峰潜时较A、B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损伤脊髓组织后,能够存活、分化并从结构和功能上较好地修复组织缺损区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变化、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表达变化,探讨BMSCs的最佳移植时间。方法:8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损伤组,暴露胸10段脊髓但不造成冲击伤,B、C、D、E、F、G、H组以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C、D、E、F、G、H组分别于损伤后0h、6h、24h、3d、5d和7d,将lxl0。体外培养的BMSCs用微量注射器注入于脊髓损伤局部,B组为单纯造模组,用等量细胞培养液代替。各组分别于损伤后1、2、4周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学评分;分别取各组脊髓损伤组织0.5cm,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BDNF和NGF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1、2、4周大鼠脊髓功能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余7组(P〈0.01);术后l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与单纯造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4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损伤后2周BBB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F、E、G、D、H、C组,但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BBB评分,F组与其余5组(C,D,E,G,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5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EUSA检测结果显示,F组BDNF和NGF含量均高于其他7组(P〈0.05)。大鼠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清楚,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余7组局部组织水肿明显,灰白质交界处模糊,周围可见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同种异体BMSCs移植对脊髓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损伤后3d可能是BMSCs最佳移植时间。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孕14—16dSD胎鼠的脑室下区组织,体外培养后鉴定细胞。制作脊髓全切模型,伤后1周将Brdu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体内,移植后及8周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和BBB功能评分,并留损伤脊髓处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移植后8周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都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移植组恢复较好;(2)模型制作后,CSEP波均消失,细胞移植后8周移植组的波形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潜伏期延长;(3)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存在大量Brdu染色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在体内可到达损伤脊髓处并能存活;脊髓损伤部位NF-200及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特性的细胞。[结论]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到达损伤区代替受损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使损伤的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鼠和成年鼠腰段脊髓半切洞损伤,取E14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损伤区,手术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的胚胎脊髓在宿主脊髓中存活。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的恢复,新生鼠移植组均优于成鼠移植组(P<0.05)。结论通过各种功能检查(CBS,SEP,MEP)表明胚胎脊髓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新生鼠和成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脊髓     
HIV-1来源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特发性”胸椎左侧凸患者并发脊髓病变及其临床意义,急性颈髓损伤后的低钠血症,高压氧联合颈前路减压治疗早期外伤性颈髓损伤,NGF、BDNF基因修饰的BMSCs静脉注射治疗脊髓损伤,中央型颈脊髓损伤保守与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局部起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EPO治疗组,各组均经尾静脉注射Hoechst33342标记的BMSCs,移植后1、3、7、14、21、28 d采用BBB法进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检测比较各组BMSCs动员到脊髓损伤处的数目,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局部BMSCs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水平.结果 从第3天起,EPO治疗组BBB评分分别为(5.29±0.69)、(8.18±0.38)、(13.32±0.77)、(15.25±1.83)、(18.71±1.54),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移植的BMSCs计数分别为(90.12±7.68)、(116.26±13.54)、(186.32±20.35)、(211.64±31.83)、(298.71±21.54),数目明显增加(P<0.05),其BDNF和NGF的表达也明显增强(P<0.05).结论 EPO能够动员BMSCs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通过促进BMSCs表达BDNF和NGF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vre the effect of erythropoietin (EPO) treatment on the mobility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 to the sites of injured spinal cord and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Thir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operation group, saline group and EPO treatment group. BMSCs labeled with Hoechst33342 were transplanted by tail vein. Functional outcome measuremen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BBB) score at 1st, 3rd, 7th,14th, 21st and 28th day. The immigrating number of BMSCs was measured by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Th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in BMSCs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From the 3rd day on, the BBB scores in EPO treatment group were (5.29±0.69), (8.18±0.38), (13.32±0.77), (15.25 ±1.83), (18.71 ±1.5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saline group. The number of BMSCs was (90. 12 ±7. 68), (116. 26 ± 13. 54),( 186. 32 ± 20. 35 ), (211.64 ± 31.83 ) and (298.71 ± 21.54) respectivel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EPO treatment group (P < 0. 05 ). The protein levels of BDNF and NGF expressed by BMSC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 05) in EPO treatment group as compared with sham-operation group.Conclusion EPO treatmen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ay help BMSCs migrate to the injury site and accelerat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NGF.  相似文献   

16.
Wan H  Li DZ  Yang F  Li JH  Wang SG  Wang ZC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43-846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与PLGA组织工程材料共同移植于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处对脊髓修复的影响。方法许旺细胞与PLGA体外共同培养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将其共移植于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处,不同时间行BrdU/MBP免疫组化、天青-美蓝染色、透射电镜、运动功能评分(BBB)、运动诱发电位(MEP)、股四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扫描电镜下许旺细胞在PLGA内生长良好。6个月后移植物内可见BrdU/MBP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天青-美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新生的髓鞘及形成髓鞘的许旺细胞。BBB评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MEP和SEP检测移植后6个月所有大鼠波形仍未恢复,但T(11-12)椎间隙可记录到SEP波。结论许旺细胞与PLG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共同移植于损伤脊髓可促进轴突生长及髓鞘再生,但没有与损伤远端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32只),1周后分别将DMEM、BMSCs、NGF和BMSCs NGF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即制成四组(每组8只),移植1、2个月后分别采用神经核蛋白(NeuN)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神经丝蛋白(NF)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BBB运动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1、2个月后,部分移植细胞呈NeuN和GFAP阳性,同时实验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BB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BMSCs NGF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MSCs和NGF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后果严重。对SCI的治疗方法虽很多,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SCI的药物治疗开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进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它促进了SCI的恢复。明确的治疗SCI的药物有: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神经节苷酯(ganglioside,GM-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抗氧化剂及钙通道拮抗剂等。现将国内外近期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肋间神经转位脊髓神经根桥接联合应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恢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脊髓半切洞损伤组(A组)、脊髓半切洞损伤 肋间神经转位脊髓神经根桥接组(B组)、脊髓半切洞 肋间神经转位脊髓神经根桥接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测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均A组>B组>C组,统计分析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肋间神经转位脊髓神经根桥接联合应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可准确提供更多的信息,直接评价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从而提高了脊髓型颈椎病(CSM)确诊率。但颈椎退变引起脊髓受压并不一定伴随脊髓病变,且大部分MRI显示椎管狭窄的患者既无脊髓损伤的临床症状也无电生理的改变[1]。王新家等[2]发现脊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与病理变化以及功能变化相一致;并发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与椎管侵占率、CBS功能评分呈正相关。Maertens等[3]发现MEP与SEP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异常率分别为93%和73%。因此MEP与SEP是比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检查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