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天寒则腠理闭,闭之气与湿俱不行,其水  相似文献   

2.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又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相似文献   

3.
几千年来,谈“气”者甚众。从总体来看,前贤所论未逾越《内经》的范围。笔者粗读《内经》有年,于“气”字含义上作了整理分析:《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60处,《灵枢》1140处,共3000处(不包括篇名中的“气”字19处)。兹从三方面论述。一、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约占所出现“气”字的96.5%。(一)“气”原为氙氲上升的云气、水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考证:“气,云气也。”气即漂浮于空中构成云彩的水汽。《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溺与气”之气即水汽。《内经》在论述人体之气时援用了这种概念。如《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这种溉濡脏腑、腠理之气与濡润万物的雾气相似。  相似文献   

4.
<正>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注家各有阐发,然对“精以时服”之解均未中的。“精以时服”。王冰说:“脉合,则五精之气以时宾服于肾藏也”。张景岳说:“水气去则真精服,服,行也”。张志聪说:“则精以时复矣。”郭霭春  相似文献   

5.
“气因于中”语出《素问·厥论》篇。原文是:“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文中的气因于中,《太素》作“气居于中”。其注云:“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高士宗注为:“阴寒之邪,气因于中,而阳气日衰。”张景岳也云:“……为下气上争,为精气滋下,皆因气因于中也。”唯有马莳另辟蹊径,注为:“肾气既困于中。”其文义虽近,然理却欠明。笔者经过反复阅读经文,再三琢磨,觉得无论气因于中还是气居于中,都不合上下文义且使人费解。疑气因于中为气困于中之误,若作气困于中则文通义畅较为贴切。从字义来分析,困字比因字更接近上下经文文义。查《说文》、《中华大字典》、《辞源》、《广雅释言》等辞书,“因”字多作原因、由来、沿袭等解释;而“困”字则多用来形容人之劳乏、环境之穷蹙、困窘、被困不通  相似文献   

6.
尿血又称溲血,溺血。分为血淋、尿血两种。以有尿道疼痛者为血淋:尿道不痛者为尿血。其病因历代医家多认为,与热有关。如《索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剌逆从论》:“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溲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见无论实证,虚证多因有热,或为实热,或为虚热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7.
四气与五味     
力军 《家庭中医药》2006,13(7):13-14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又有医家称此为药物的“性”。性气最早见于《素问》,《神农本草经》首先将性气落实于每一味药物,李时珍说:“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说:“寒热温凉,在天则为气,在药则为性。”  相似文献   

8.
“肝生血气”之说始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瓜,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历代医家对此看法不一:有否定此说者,如丹波元简认为:“拣上文云,心其充在血脉;又云,肺者气之本;而又于肝云,以生血气,最可疑,宜依上文例,删此四字,从太素,补入色与味”《素问识》;但多数医家则旨定此说,如李念义认为“肝为血海,自应生血,肝主春升,亦应生气”(《内经知要》);马莳更说:“阴阳应象大论云: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  相似文献   

9.
《金避·妊娠病》篇曰:“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其胎愈胀”一句,尤在泾《金匮心典》说:“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后来许多注本皆从此说,但避“愈”字而不释。现代有注本认为是“胎位不断膨胀”,“自觉胎愈胀大”等。唯何任教授独具见解,认为是“胎气”胀(见《金匮要略新解》1981年第一版)。笔者赞同“胎气”之说,并认为“愈”是“郁”的借字,试述管见如下: 《尔雅》:“郁,气也。”郝懿行《义疏》说:“郁本香草,以为郁鬯,其气芬芳,敝以气言之。《一切经音义》二引李巡曰:‘郁,盛气也’,……《韩诗》云:‘郁隆炯  相似文献   

10.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 ,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说 :“五气运行 ,各终期日 ,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 :“五令更立 ,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 :“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是《内经》中运气学说的一个概念 ,除了上述篇章中直称五气外 ,另外关于五运之气的内容还见于《素问》之《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等 7篇大论中 ,…  相似文献   

12.
“泣”是《内经》中常见的字,其用法主要有二:一是指涕泣而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上虚下实,涕泣俱出矣”。又如《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这里的泣很明显是指眼泪而言。二是在《内经》中,还见另外一种用法,即常与“凝泣”“血泣”并用,而且颇为多见,尤其多见于《素问》。《素问·五脏生成》凡二见,如“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血……凝于脉为泣”。  相似文献   

13.
<正> “肺为涕”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明确提出了五脏所化之液,肺液化为涕。“肺为涕”的“涕”,历代医家均指鼻涕而言,如张景岳说:“肺为涕,涕出于鼻,肺之窍也”(《类经》),《中医学基础》亦认为:“由于涕润鼻窍,鼻为肺之窍,故涕为肺  相似文献   

14.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医学“气”的实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气”在中医学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几乎没有一本中医著作中不言及“气”。在《黄帝内经》中,“气”字的使用达2810次左右,其中《素问》出现“气”字1710次左右,《灵枢》出现1100次左右,给天地万物和人体以大量气的命名。如自然之气的天气、云气、清气、浊气、寒气、热气、火气、水气、金气、木气、土气、食气、谷气、酒气,病因病机类的药气、邪气、毒气、恶气、乱气、厥气、郁气、积气、聚气、痹气、疟气、痈气,生理类的人气、常气、正气、真气、精气、经气、动气、阴气、阳气、荣气、卫气、营气、形气、血气、脏气、…  相似文献   

16.
正膀胱癌是指来源于膀胱壁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在中国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第一大恶性肿瘤,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久远,病名不同,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气厥论》指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阳……涩则病积溲血"等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即尿血,谓之血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大抵小便出血……痛者谓之淋,不痛者谓之溺血"。可见古代  相似文献   

17.
《金匮·水气病》篇中有“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二句,历代医家存疑难解,因而注说纷纭,有认为“阳前通”、“阴前通”就是“阳先行”、“阴先行”(如尤在泾《金匮心典》注释:“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亦有人将“阳前通”、“阴前通”释作“阳气虽通”、“阴气虽通”;但又有医家不同意这些注说,如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金匮讲义》(1964年版)和何任教授《金匮新解》均提出“前”字疑“不”  相似文献   

18.
答:“暑必兼湿”一语出自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长夏湿令,署必兼湿”。对此素有争议,如章虚谷同意此观点,认为“火湿合化而成署”。但亦有不同意此观点的,如朱丹溪说:“暑乃夏月炎署,盛热之气火也。”王孟英也说:“署乃天之热气,流金烁石,纯阳无阴亦始于温盛于署,暑字从日,日为天上之火,夏秋酷热始名为暑。”“盖在天为热,存地为火,其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中“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二句,与《难经》“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意思相反,故历代医家存疑。如《医宗金鉴》说:“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必是传写之讹”。现代许多医注家赞同《金鉴》说法,认为是“阴  相似文献   

20.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语作为中医学术观点之一,历来誉訾非一。否定者多从校勘上考证,认为此句属于衍文,没有价值;而肯定者虽认为其正确,但解释却很不一致,如李杲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敝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景岳说:“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张志聪云:“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