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3例胃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平滑肌肿瘤少见,但在整个胃肠道的平滑肌肿瘤中,却多发生在胃。本文对我院13例胃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3例(胃平滑肌瘤9例,平滑肌肉瘤4例)中,男7例,女6例。年龄为27~74岁,平均为51.6岁。多见于胃的上部,10例位于贲门、胃底及胃体部。本组治疗前的病程,9例良性者中位时间为3.1年;恶性者为11.5月。以上腹隐痛为最常见症状(12例),  相似文献   

2.
21例胃平滑肌肿瘤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1例5年以上随访,资料齐全的胃平滑肌肿瘤。按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13例)和死亡组(8例),就两组分别统计巨检和镜检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他人报告,建议诊断胃平滑肌肉瘤的形态学标准为:①幼稚瘤细胞,②非上皮型瘤细胞凝固性坏死,③核分裂相2个以上/10HPF,④瘤细胞重度异型。仅具上述一项者,判断为低度恶性;两项以上者,则为肯定恶性。良、恶性模楞两可者,若肿瘤直径大于10cm、边缘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边界清楚、排列极向紊乱、肿瘤在胃体部、与周围组织粘连,应考虑为边界恶性。  相似文献   

3.
胃平滑肌肿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不一,术前难于确诊。本文分析了天津人民医院自1953年至1977年间收治的23例此种肿瘤病例,占同期全部胃肿瘤的1%,其中可供分析者19例,良性胃平滑肌瘤12例,平滑肌肉瘤7例。19例中除1例外都行手术切除。文章就此类肿瘤的临床表现、体征、X 线表现、肿瘤与胃壁的关系以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良性胃平滑肌瘤切除后预后良好,12例中11健在,其中1例已生存20年。而胃平滑肌肉瘤手术预后不良,7例皆死亡,仅1例术后生存4年以上。文章还就此种肿瘤的病理诊断标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常见的平滑肌肿瘤一般分为良性(平滑肌瘤)和恶性(平滑肌肉瘤)。1960年Martin氏等首次报告6例其组织学特征与上述二型不同,发生于胃的平滑肌肿瘤,称为"肌样瘤"(Myoid tumor)。  相似文献   

5.
41例胃平滑肌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平滑肌肿瘤起源于胃壁平滑肌细胞,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收集了我科自1981年1月~199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共41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胃平滑肌瘤21例;胃恶性平滑肌瘤(包括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母细胞瘤和胃平滑肌瘤恶变)2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3年,平均5个月。二、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上腹部胀痛不适和上消化道出血,其次为腹部肿块和消化道梗阻(详见表1)。  相似文献   

6.
 平滑肌肿瘤一般命名为平滑肌瘤(良性)和平滑肌肉瘤(恶性).自1960年 Martin 等首先报告6例,组织形态特征与前述二型不同的、发生于胃的平滑肌肿瘤称为肌样瘤(myoid tumor);1962年 Stout 报告中称为“奇异平滑肌瘤”(bizalre smooth muscle tumor)并提出平滑肌母细胞瘤的命名(Leiomyo blastoma)。  相似文献   

7.
 Martin等(1960)首先报告6例不同于一般平滑肌肿瘤的胃奇形平滑肌瘤。 Stout报告69例此种胃肿瘤, 称平滑肌母细胞瘤。 瘤细胞多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浆嗜伊红, 常有核周透明区或胞浆空泡, 象上皮细胞, 故又名上皮样平滑肌瘤。 此瘤多发生于胃肠道, 特别好发于胃, 也见于消化道以外部位, 好发于成人, 大多数是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间叶源性肿瘤1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胃平滑肌类肿瘤的CT表现,讨论其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瘤的CT征象,其诊断结果与胃镜、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比较。结果 13例中,平滑肌瘤8例,平滑肌肉瘤5例。除1例误诊为胰腺癌外,CT都确诊为胃平滑肌类肿瘤,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2.3%;优于另外两种方法(P<0.05)。良恶性平滑肌瘤的CT图像有一定的CT特征。位于腔外的肿瘤多为肉瘤。当肿瘤直径大于5.0cm,瘤体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或溃疡深而不规则,邻近器官或组织有侵犯或转移时,要考虑恶性。结论 CT在显示胃平滑肌类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及其内部密度情况有独特价值,尤其可以观察肿瘤对邻近器官和组织有无侵犯或转移。据此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并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特征,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评估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特点等。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者3例,仅行CT平扫者2例,仅行增强扫描者3例。结果:本组8例均为女性,年龄41~80岁不等,平均(56±12)岁,均为单发性胃神经鞘瘤,位于胃体、胃底者分别为3例、5例。肿瘤边界清晰,向腔内外双向生长者5例,腔内生长者2例,腔外生长者1例;病灶多呈类圆形或卵圆形,仅1例呈不规则浅分叶状;病灶大小不等,最大直径1.4~9.1 cm,平均值(4.94±2.32)cm;CT平扫病灶多表现为均匀等低密度,其中2例可见颗粒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均匀强化,仅1例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CT平扫常表现为胃黏膜下的类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呈渐近性强化,这些特征有助于该病的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旨在评价胃平滑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诊治。方法:收集1986~1995年间本科治疗患者,检出平滑肌起源胃肿瘤21例,复习病史、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病理报告,以比较良、恶性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点、生物学活性及处置。结果:病理证实11例胃平滑肌瘤,9例肉瘤及1例子滑肌母细胞瘤。临床特点以腹痛(16/21)、呕血及血便(12/21),以及腹部包块(5/12),腹块主要见于恶性肿瘤中。肿瘤好发于胃体及胃底;肿瘤直径范围自0.5~15cm,肌瘤平均3.9cm,肉瘤平均7.8cm(P<0.05)。外科治疗的原则是局部切除肿瘤及周边2—3cm胃壁组织。在4例有转移的恶性肿瘤采用了姑息治疗措施。结论:区分平滑肌瘤及肉瘤主要标准是临床上局部浸润及转移以及组织学上的有丝分裂指数。肿瘤大于8cm恶性可能大,手术切除范围宜扩大。  相似文献   

13.
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1收治的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2例胃间质瘤平均年龄57.4a,其中≥50a者32例,占76.2%;男女之比2:1。全组术前诊断胃肿瘤者38例(90.5%),其中诊断为胃间质瘤(恶性)的仅l例(2.4%)。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的胃间质瘤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用于有适应证的病例:贲门部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随访的良性和交界性胃间质瘤在剖腹和腹腔镜手术后均无复发:恶性胃间质瘤预后极差。结论:胃间质瘤多发于老年人,以男性多见。胃间质瘤的手术切除要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剖腹手术同样有效,而且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于平滑肌肿瘤判断良恶,早有定论,即从瘤细胞分裂象的多寡作为判断良恶性主要条件。Stout以20个300倍镜野找见一个分裂象,不管肿瘤部位如何,皆判断为恶性,几十年来为大多数病理工作者所宗。这一诊断标准,似乎太低,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Christopherson等(1972)对以前诊断为子宫平滑肌肉瘤的153例进行分析,见核分裂象每10个高倍镜野少于5个者,平均随访12年,无1例转移。以后Morrissey等(1973)以及Appelman和Helwig(1977)对胃的平滑肌肿瘤,Ranchod和Kempson对胃肠及腹膜后平滑肌肿瘤,皆进行了观察,皆得出和Christopherson等的相似的结果。作者对抚顺矿务局医院原病理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和总结胃血管球瘤诊疗经验。方法:收集近10年共43例胃血管球瘤(本院2例,文献报道41例),分析及总结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诊断以及治疗经过和疗效。结果:胃血管球瘤多为良性肿瘤,常见症状为腹痛。少数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且多为恶性胃血管球瘤。其形态学特点常表现为片状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多为大小均匀的圆形细胞,胞浆透亮、较少,围绕于毛细血管周围。免疫组化标记:SMA、vimentin、actin均为(+),CD34多为(-),CK、CD117、S-100、CD99、desmin、Syn均为(-)。结论:胃血管球瘤是较为罕见的胃肠道肿瘤,是由与平滑肌细胞非常相似的血管球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血管球瘤大多为良性,恶性者罕见。CT和内镜是当前较常用的诊断方法,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胃平滑肌母细胞瘤伴有肺软骨错构瘤非常罕见,迄今国内尚无报导,据手头资料国外仅报告4例,而且极易将肺部病变误认为胃部病变的转移瘤,因而延误甚至放弃了胃及或肺部肿瘤手术治疗之机会.特此报导一例,并复习文献,以期引起临床工作中注意.  相似文献   

17.
皮肤平滑肌瘤分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单发性生殖器平滑肌瘤和单发性血管平滑肌瘤三型。由于血管平滑肌瘤有时亦多发,故一般统称血管平滑肌瘤。这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壁平滑肌的较少见肿瘤,特别是血管平滑肌瘤恶变为肉瘤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29例血管平滑肌瘤和1例血管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8.
胃平滑肌母细胞瘤(或表皮样和畸形细胞平滑肌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年患者。其临床过程尚难予测,有人报告转移性胃平滑肌母细胞瘤予后不良,但亦有长期生存的报告。本文报告1例15岁女孩,1964年4月因胃肠道出血住某乡村医院,诊断胃肿瘤,行胃及区域淋巴结切除胃空肠吻合术。术前无胸片,术后胸片见左肺有2个圆形病变,考虑为转移。随诊期间,肺内病变增  相似文献   

19.
外科治疗食管癌、贲门癌并存食管、胃平滑肌瘤21例,占本院同期切除食管癌贲门癌2779例的0.76%。其中食管癌并存食管平滑肌瘤7例,食管癌并存胃平滑肌瘤10例,贲门癌并存胃平滑肌瘤4例.作者同时对癌和平滑肌瘤并存的有关因素、漏诊原因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报告13例上消化道非上皮肿瘤。其中良性肿瘤5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恶性肿瘤8例(胃恶性淋巴瘤3例,胃平滑肌肉瘤5例)。主要症状有上腹痛、黑便、呕血、贫血、腹块、吞咽困难等。7例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2例。内镜下肿瘤均为腔内型。良性肿瘤多为类圆形,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恶性肿瘤表现为结节、糜烂、浸润、溃疡。粘膜活检11例发现瘤细胞。6例恶性肿瘤手术治疗,随访3例5年仍存活。X线及胃镜检查是诊断平滑肌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