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泰县中医院章文赓老中医,临证崇尚东垣脾胃学说,博采诸贤之长,重视调理脾胃。笔者有幸随其实习,得益匪浅。兹将其调理脾胃治疗老年病的经验,简介如次。“眩”平阴火李东垣创“阴火”学说,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相似文献   

2.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曹宏指导郭孝月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3.
从脾论治腰痛验案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凭 《吉林中医药》2008,28(1):50-50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除闪挫扭伤之外,平时出现此症的患者多不以为意,除非反复发作方就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无所伤,则元气可充且能滋养元气(正所谓后天助先天),故脾胃之气伤则元气不能充养机体,而诸病由生,病久则可累及他脏.  相似文献   

4.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 ,是补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脾胃论》中阐发了 :“百病皆由脾胃生”。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脾胃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诸病之由所生也。小儿时期素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故易损伤脾胃之气 ,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尤为多见。且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十分密切 ,脾胃虚弱直接关系到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而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兹举验案 4则 ,报道如下。1 小儿厌食症张某 ,男 ,4岁。 1999年 4月 5日就诊。厌食 ,拒食 ,含食不咽 ,咽…  相似文献   

6.
人以脾胃之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元气之源,而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故对于老年嗜睡、糖尿病尿频、直肠癌术后腹泻等诸多疑难杂病,王明福认为多源于脾胃虚弱,气虚下陷所致。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王主任临床中善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梁文慧 《河北中医》2006,28(7):523-52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脾主升主运,胃主降主纳。突出脾胃,始于金元。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  相似文献   

8.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9.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脾胃论》曰:"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的正常代谢,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病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脾胃学说应用不仅体现在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中医各科临床中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脾胃学说在中医各科的应用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狭义的胃气是指胃腑的气机,以通降为顺。广义的胃气尚还包括脾胃气机和后天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这些说明胃气在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及病势转机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脾统四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认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上派代表。他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一著名论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医学大家叶夫士曾发出"内伤必取法于东垣"的感慨。就麻木一证,他仍不乏精辟的论述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现试述于下:1内伤脾胃,麻木乃生.治当补气为先李东坦认为:脾胃为元气的根本,元气则是健康之根本,(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阳:"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信,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  相似文献   

13.
人身之本有二,人受身于先天,先天者肾也,调护于后天,肾藏精,脾统血,脾为生化精微之源,精微者全身气血之源。脾气不旺,而易受邪,宋代李果所著《脾胃论》曰: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其对后世内伤诸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内而生,这是李果学说的基本论点。脾胃不健,则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可导致阳衰、阴竭、气虚、血亏、食滞、痰浊、积滞、水湿等不同疾病。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转输,脾胃之气衰竭,人即死亡。古稀之年,天癸…  相似文献   

14.
曾斌芳教授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脾胃中洲枢机不利,则四邻八达皆受影响,各种疾病随之而生。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寒湿、湿热、瘀血、气滞为标,且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以四君子汤加减从虚从实分而论治,尤其提出冲气上逆所致脾胃病的常见特点及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症,是上腹痞胀、泛酸、嘈杂等证的统称,包括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等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元气又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则疾病由所生,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脾胃甚为重  相似文献   

16.
脾胃乃元气之本原,升降之枢纽。脾胃伤则元气衰,由此可产生全身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正如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所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其在治疗上特别强调脾胃之气的生长、升发。观《东...  相似文献   

17.
类承法 《光明中医》2008,23(10):1433-1434
本文从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内伤为百病之源泉、脾胃气虚,元气损伤致气火失调、脾胃为论治之本、处方用药味多量少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之所由生。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明确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病则五脏六腑失其化源,而五脏六腑的病变也必然会累及于胃。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相似文献   

19.
健脾理气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医宗必读》论述肿瘤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案》更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癌).”脾胃论者重视脾胃作用,认为“元气之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从脾胃入手,调整患者全身状况,调动其内在抗病能力,既是健脾  相似文献   

20.
《平人气象论》提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历观古籍而参考发现,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方能滋养元气。如胃气本弱,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所生也。只因夫百病皆生于气,故元气充则脾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