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CT在真性腰椎滑脱和假性腰椎滑脱鉴别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真性、假性腰椎滑脱时的影像学表现有许多不同之处,CT能显示小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具有普通X射线平片没有的优势。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腰椎滑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的特点,推测小关节改变与滑脱之间的关系,评价CT在诊断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7/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临床实验室完成。参试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3-01/2004-06收治156例住院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真性滑脱48例,假性滑脱108例。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AⅡ型CT机进行常规轴面扫描,计算机X射线成像或数字放射成像拍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两种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的角度,椎小关节在影像学上的病理改变。结果:假性滑脱腰椎小关节面角呈较明显的矢状方向改变。椎小关节的病理变化包括:关节间隙狭窄不平、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等,这些病理变化在假性滑脱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真性滑脱。结论:CT不但能显示椎体滑脱椎弓峡部的缺损情况,而且可显示椎管内的改变及小关节的改变情况,是确诊真、假性滑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结构变化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244例腰椎滑脱及邻近节段结构变化的CT表现。结果:腰椎滑脱282个,最多见于第4腰椎;邻近椎间隙狭窄174个;椎体骨质增生328个;邻近椎间盘变化472个;邻近椎管狭窄46个、黄韧带肥厚26个、侧隐窝狭窄68个;邻近椎小关节退变619对。结论:越靠近滑椎的邻近节段变化越明显;滑椎以下节段的变化较以上节段的多。变化突出的首先是椎小关节和椎间盘,其次是椎间隙和骨质增生。全面认识腰椎滑脱及邻近节段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关节突关节形态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是讨论的焦点,但多集中于关节角及骨关节炎CT表现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被认为可能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标志,但既往的研究由于样本量偏小、研究对象的年龄较小以及测量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其结论的准确性。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两侧椎旁肌的MRI影像学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患者80例作为腰椎滑脱组,选取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两组MRIT2加权像上L3—5椎体下终板水平两侧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并计算相关数据的比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腰椎滑脱组同侧并同水平椎旁肌的横截面积比值增高(P〈0.05),同水平左右腰大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减小(P〈0.05),同水平左右竖棘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可导致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考虑其作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腰椎滑脱症CT诊断价值——附1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CT表现,研究腰椎滑脱的CT特征,探讨其病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16例121个滑椎CT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滑脱部位、程度、硬脊膜囊受压程度及小关节面倾钭角进行测定。结果 CT扫描显示(1)腰椎峡部裂。(2)椎小关节退变。(3)椎管前后径延长或椎管狭窄。(4)相邻椎体终板后缘呈双边影。(5)小关节间隙倾钭角变小,占75%以上,(6)椎间盘、脊柱周围肌肉及韧带退变也是重要因素。结论 腰椎滑脱CT具有特征性表现,对其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和分析,认为年龄大于50岁、绝经后女性、椎小关节改变、腰椎间盘退变及L4-5节段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危险因素。正确认识这些高危因素能有效预防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导致的下腰痛。  相似文献   

6.
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41例60岁以下(平均年龄55岁)有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和32例(平均年龄53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关节横向,关节面的深度和观察关节面形态。第二部分研究分别测量40例40岁以下和40例60岁以肯要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观察其关节。结果 退变笥滑脱患者与对照组相比,L4-5节段关节角度方向明显偏向矢状面,关节角度不对称和关节面深度比也有显著差异。第二部分2组下腰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0岁以下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存在着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L4-5节段关节或矢状排列和/或同时伴有关节角不对称是腰椎早期滑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放射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新  杜敏  沈思媚  章稼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286-6288,i001
目的:观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的结构变异。以揭示腰椎骨、关节及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与下腰痛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36例平均年龄3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55岁退行性变腰椎滑脱患者及26例正常人摄制X射线正位片,CT扫描测量关节突和椎板形态(L4-5)。根据下关节突外间距是否比椎弓峡部间距宽和能否显示关节突关节间隙分为X(X1,X2,X3)型和W型,X1型和X2型下关节突均向侧方伸展,但X1型不显示关节间隙。X3型能见到一侧关节间隙。W型下关节突收窄,两侧关节间隙都能显示。结果:W型的关节突矢状排列,在正常组中少见(6.89%),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组占多数(45.71%)。X1型关节突冠状排列,在对照组(55.17%)和椎间盘突出组(58.33%)中占多数。X型的椎管大多数为三叶形并伴有侧隐窝狭窄,这可能与滑脱和骨关节炎有关。结论:结果提示W型是发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管狭窄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X线、CT征象认识。方法:对25例诊断为腰椎椎弓峡部裂的X线、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表现为:“八字征”腰椎体前移,“猎狗征”,CT表现为双侧关节突间部不规则骨性缺损伴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延长,终板呈双边征,于相邻椎体层面,椎间盘呈反方向突出椎体边缘。结论:X线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CT不仅可以发现X线平片所显示的病变,且可同时显示合并的脊椎滑脱以及椎小关节、椎间盘、骨性椎管,椎间孔硬膜囊、黄韧带、神经根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腰椎小关节退变是腰椎退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患者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但在临床工作中常被忽视,相关文献把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命名为椎小关节综合征。本组收集了130例有腰椎小关节退变CT表现的病例,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常规MRI及脂肪抑制序列的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椎小关节退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38例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影像学资料,运用x2检验对其每项影像学征象的CT、常规MRI及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关节滑膜的炎性改变优于CT和常规MRI,MRI对关节面软骨的观察优于CT(P<0.05);而CT观察骨性关节面及关节下骨质退变、关节腔真空征和伴发征象有明显优势(P<0.05);但对于骨质增生引起的椎小关节改变三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的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应首选MRI检查并加扫脂肪抑制序列;对于慢性期或需要手术的患者,应首选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腰椎退变性滴脱症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CT诊断依据和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前滑脱35例,后滑脱6例)的CT表现。结果 椎间盘相对性相反方向膨出相邻椎体边缘,椎间小关节半脱位及下位椎体上缘层面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具有CT表现的特征性,是CT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主要依据。结论 CT不仅能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而且能与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相鉴别,从面能显示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迫的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下腰痛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与腰椎侧弯的关系。方法:37例腰椎侧弯的下腰痛患者,通过X线摄片和CT轴向扫描,测量L3/4、LA/5、L5/S1关节突关节形态。26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在腰椎侧弯患者中L4/5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72%,L5/S1节段为49%。结论:腰椎侧弯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有关,可能是侧方不稳、滑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腰椎小关节病的CT检查和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腰椎小关节病CT表现作出归纳,提高对此病作为腰腿痛的重要病因的认识。方法连续200例腰腿痛患,主要作了腰椎L4-5和L5-S1的小关节CT平扫,并运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有135例(占67.5%)患表现为不同节段的腰椎小关节病,CT表现为:骨赘形成;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真空现象以及关节囊的钙化等。腰椎小关节病常伴有其它腰椎疾病。讨论 腰椎小关节病是  相似文献   

14.
由腰椎关节突关节病变引起的脊柱疾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其中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LFT)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侧凸等疾病相关。近年来,LFT对脊柱退变过程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这将对各类脊柱疾病的预防与诊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就LFT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综合征关系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对84例临床诊断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病例的临床、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CT能够清晰地显示椎小关节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对合不良、关节面改变、关节面倾角异常等椎小关节病变,特别能发现小关节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并存症;探讨了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与小关节不对称的相关机理,提出小关节不对称是引起本征的重要原因之一。CT对小关节不对称发现及本征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oliosis due to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facet joint degeneration.MethodsWe enrolled 39 cases of fresh-frozen lumbar spine specimens and underwent CT scanning and 3D reconstruction. An Osirix Dicom imaging system was to assess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facet joints, and mechanical loading was conducted using a spine mechanical instrument with the frequency set at plus/minus 7.5 NM, 0.005 Hz. Range of motion (ROM) and neutral zone (NZ) of 39 cadaveric lumbar spines were tested.FindingsDegeneration existed in all 39 cases of the lumbar specimens: the Cobb angle >10° in 5 cases (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 group), between 3° and 10° in 9 cases (pre-degenerative scoliosis (PS) group) and <3° in 25 cases (no scoliosis (NS) group). The axial torsion (AT) range of motion (ROMAT) and the NZ of the DS and PS groups was greater than in the NS group 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bb angl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the AT and the AT correlated with the Cobb angle and facet joint degeneration.InterpretationThe AT correlated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facet joint degeneration, which might be a mechanic factor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滑脱症患者多有下腰痛和下肢行走障碍的症状表现,目前手术治疗以应用内固定器较多.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下腰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的干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前后对照疗效分析.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1-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8.5岁(42~72岁).有下腰痛症状者16例,有下肢跛行症状者15例;术前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6例.方法对16例患者均采用脊柱后路椎管减压及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手术.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3,6,12,18,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采用Yuan的评价标准评估下腰疼痛症状及下肢活动情况.术中及术后末次随访均以X射线片评估椎体滑脱复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下腰及下肢功能活动情况.②滑脱椎体复位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2个月(18~24个月).①下腰疼痛症状消失15例,无变化为1例.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步态正常15例.②术中及末次随访时X射线结果显示滑脱椎体均完全复位,滑脱复位率为100%(16/16).结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用于腰椎滑脱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腰椎复位效果,改善患者腰背痛及下肢跛行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椎旁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8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内固定位置均良好,临床疗效优15例,良7例,一般5例,差1例,有效率78.6%。术后滑脱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附5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评价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对它们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符合率为85.7%;CT分型:中心后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内或外型;主要CT表现有:(1)腰椎间盘后缘局限性后突软组织密度块影,边缘光滑,硬膜囊受压、变形;(2)游离碎块形成;(3)神经根受压、水肿或湮没;(4)突出髓核部分钙化或骨化;此外,CT还能清楚显示椎管及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病变以及椎间盘真空征等合并征象。结论:CT是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大部分病例经CT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