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填空题 1.《针灸大成·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__,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__,不及则__,壅则__.__不得,反为大贼,内动__,后生大病."  相似文献   

2.
日本富士川游氏在他写的《日本医学史》一书中提到了砭石的起源问题,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问题查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云:中国之古医书《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其所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恐系指我国。……则也许砭石之术已自我神祗时代开始独自流行,而传至远方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一、各地区各民族医药的总和祖国医药,向来是无私的对外介绍,而且更是善于吸收外来医药文化的,这是祖国医药的优良传统之一。查祖国医学体系的形成,便是各地区、各民族、医药学术和经验的总和,这在内经的异法方宜论上,已经记载得很详细,原文说:“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  相似文献   

4.
贾成祥 《中医研究》2005,18(1):16-17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相似文献   

5.
补脾浅见     
脾为后天之本,故补脾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补脾者,临床虽以甘性温药为主,但重在属合其宜。正如明·张景岳所言:“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既以治脾  相似文献   

6.
《景岳全书》“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其论述提示我们:脾胃的病变是可以通过对五脏的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7.
<正>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大特点。同病异治这一个论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原文大意是:“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有的用砭石,有的用毒药,有的用艾灸,有的用针刺,有的用导引(气功)、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所治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以后单就药物疗法而言,也有同病异治的情况,即同一种疾病,须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近年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种方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1 《内经》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渊源《内经》从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各种治法的渊源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 :“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毒药者 ,亦从西方来。……灸者 ,亦从北方来。……九针者 ,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这些治疗方法的产生 ,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性质有密切关系。如“砭石”来源于东方是因为“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处 ,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 ;“灸”来源于…  相似文献   

9.
自2009年4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颁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以下简称“判定标准”)以来,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辨体质”在临床中可以说既是“传统方法”又是“新方法”。说其是“传统方法”是因为在众多文献中,诸如“素体阳虚、善叹息、易怒”等即均是体现体质理论的观念。《素问·异法方宜论》言:“东方之域……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亦是在讲砭石疗法是治疗“东方体质”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贾成祥 《河南中医》1997,17(5):316-316
《素问》“其民陵居而多风”语义考贾成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素问》中医名词考证“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  相似文献   

11.
综合李东垣的脾升胃降学说、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学说,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顾及。在兼顾脾胃、斡旋中州的同时,要灵活地分而治之:治脾要切记脾主升、喜燥之特性,治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牢记胃喜润而下降为顺,治宜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12.
内经论述病机虽仅19条,但已足以指导临床察机。人体的内气宜即神机,外气宜即气立。若真能审察中外,见一证而求其证之所以然,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相似文献   

13.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4.
“杂合以治”的主张,自古就为医家所重视。《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志聪有注:“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地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学习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深感医治病情复杂之证,  相似文献   

15.
内生"五邪"是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生理功能异常所致的综合性病机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及病理改变关系密切,从内风、内火、内寒、内燥、内湿的角度阐述AD的中医病机及治法对于临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内生"五邪"所致AD的病机及相应治法主要有:肝失疏泄,风阳上犯,治宜疏肝理气、滋阴潜阳;火热上攻,扰乱心神,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宁神;寒凝血瘀,痰浊阻窍,治宜温肾益阳、化痰消瘀;燥伤精血,髓减脑消,治宜滋阴润燥、填精充髓;脾虚阳微,痰浊内阻,治宜健脾益阳、化痰开窍.在临床实际中,AD可能并非单一病机致病,可为"五邪"兼夹为病,临证应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6.
周慎 《中医药导报》2014,(16):96-98
"杂合以治",语出《素问·异法方宜论》,其原文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其本意是指杂合砭石、毒药、灸焫、九针等不同的治疗方法。而笔者引申为既在同一个病人身上杂合内服、外敷、针灸、点穴等不同方法,又在每一种方法中杂合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等不同治法,只要能够达到"得其所宜",与病情相符合,就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特以慢性胃炎为例介绍应用的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17.
观今临床上脾胃病者甚多 (多数是由情志、饮食、劳倦所致 ) ,但因其临床表现不一 ,不少疾病与脾胃关系密切 ,却看似与脾胃关系不大 ,而致临床上治疗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津液的化生之源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十二经脉等皆依赖脾胃而得以滋养。金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曰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为本 ,唯益脾胃之药为切”。从理论上指出内伤脾胃在发病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临床上历代 (尤其是宋金元以来 )不少名家皆注重调治脾胃 ,对不少疾病都从脾胃论治 ,如明代张景岳曰 :“脾胃有病 ,自宜治脾…  相似文献   

18.
<正>"杂合以治"一词,首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文中论治病,提出5种治病方法分别适用东、西、北、南、中央五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终以"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结论。文中以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  相似文献   

19.
从瘟疫学说浅谈"非典"的中医辨治(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上期 )2 关于瘟疫及非典的证治治疗瘟疫 ,从总体来说 ,虽然还是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但由于瘟疫为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证都有明显的特异性 ,且病情急重、传变甚速 ,因此 ,历代的瘟疫学家在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思考中 ,对于瘟疫为病的治疗观念和治法方药都有所创新而颇具特色。2 .1 治疫病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瘟疫为病皆由人体感受疫邪所致 ,其病情的轻重顺逆、传变发展及预后吉凶 ,皆主要由疫邪的深浅进退、繁衍多寡及对人体组织侵蚀及功能破坏的程度所决定的。故吴又可在《瘟疫论》中反复强调疫邪是疫病之本 ,认为“邪…  相似文献   

20.
张晰 《河南中医》2016,(9):1510-1512
陈宪民主任中医师根据角膜生理特点,引入卫气营血辨证,巧用清散补泻诸法,兼顾保护瞳神和早期退翳,临床诊治角膜炎疗效显著。陈宪民认为角膜的生理特点少气少血,治宜清补兼施。该病初起风热袭目,宜清宜散;湿热为患,宜分清卫气,标本同治;大热大实,治宜攻补兼施;角膜云翳治宜调整脏腑,明目退翳;治疗时应明辨病机,顾护瞳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