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目的 健康志愿受试者口服普卢利沙星片后,测定血浆中其活性代谢物(UFX)并作药动学研究。方法 10名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和多剂量稳态时服用普卢利沙星片(相当于200 mg UFX),采集血浆和尿液样品,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UFX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时测得UFX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64±0.29)μg·ml-1,tmax(0.7±0.2)h,AUC0-36(6.87±1.78)h·μg·ml-1,AUC0-∞(7.14±1.79)h·μg·ml-1,t1/2(7.54±0.59)h,MRT(8.76±0.65)h;0~36 h尿液累积排泄量为(56.85±9.12)%。稳态时测得UFX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26±0.41)μg·ml-1,tmax(0.8±0.3)h,AUC0-36(7.77±2.73)h·μg·ml-1,AUC0-∞(8.10±2.70)h·μg·ml-1,t1/2(7.71±1.13)h,MRT(9.85±1.40)h。结论 健康志愿受试者口服普卢利沙星片后,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UFX)发挥作用,主要经尿液排泄。每日2次,每次2片(相当于200mg UFX),在体内无积蓄。男女健康受试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健康志愿受试者口服普卢利沙星片后,测定血浆中其活性代谢物(UFX)并作药动学研究。方法10名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和多剂量稳态时服用普卢利沙星片(相当于200 mg UFX),采集血浆和尿液样品,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UFX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时测得UFX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64±0.29)μg.ml-1,tmax(0.7±0.2)h,AUC0-36(6.87±1.78)h.μg.ml-1,AUC0-∞(7.14±1.79)h.μg.ml-1,t1/2(7.54±0.59)h,MRT(8.76±0.65)h;0~36 h尿液累积排泄量为(56.85±9.12)%。稳态时测得UFX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26±0.41)μg.ml-1,tmax(0.8±0.3)h,AUC0-36(7.77±2.73)h.μg.ml-1,AUC0-∞(8.10±2.70)h.μg.ml-1,t1/2(7.71±1.13)h,MRT(9.85±1.40)h。结论健康志愿受试者口服普卢利沙星片后,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UFX)发挥作用,主要经尿液排泄。每日2次,每次2片(相当于200 mg UFX),在体内无积蓄。男女健康受试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赵松峰  阚全程 《中国药房》2013,(18):1668-1670
目的:考察健康人体内达稳态时普卢利沙星对多索茶碱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男性健康受试者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多索茶碱的血药浓度。药-时数据用非线性程序WINNONLIN拟合,求得药动学参数。结果:多索茶碱在健康人体内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合用前、后测得多索茶碱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0.280±3.234)、(10.958±3.934)mg/L,t1/2a(0.218±0.179)、(0.298±0.182)h,tmax(0.883±0.458)、(1.222±0.475)h,t1/2β(4.770±3.311)、(5.537±3.577)h,AUC0-12hss(90.934±88.380)、(121.774±108.162)mg·h/L。结论:在该给药剂量下,两药合用在药动学上无明显的相互作用,提示两药临床上可以合用,但应注意监测多索茶碱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普卢利沙星左旋异构体和消旋体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普卢利沙星的活性代谢产物NM394。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水(45︰55,含5 mmol/L甲酸铵和0.1%甲酸)为流动相,ESI源正离子模式,选择性离子检测,监测离子对m/z 350.2→332.2(NM394)和m/z 361.9→317.9(氧氟沙星,内标)。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普卢利沙星左旋异构体和消旋体,所得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 116±322)和(422±110)ng/ml,tmax(1.3±0.3)和(1.4±0.4)h,AUC0→6 h(2 576±765)和(1 218±275)ng.h.ml-1,AUC0→∞(2 859±959)和(1 409±326)ng.h.ml-1,t1/2(1.5±0.5)和(1.9±0.5)h。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给予普卢利沙星胶囊的药动学。方法:12名健康成年受试者按3×3拉丁方随机分组,分别单次口服132、264、528mg普卢利沙星胶囊,多次口服264mg普卢利沙星胶囊,连续6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普卢利沙星代谢产物NM394的血药浓度。应用DASver1·0软件进行模拟拟合及参数计算。结果:12名受试者全部完成单次给药试验,试验期间未发生任何药品不良反应。各受试者血样中检测不到普卢利沙星,只能测定其代谢产物NM394。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符合二室模型,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无性别差异。多次给药未见蓄积现象和药动学参数的改变,表明本品无自身酶抑制或诱导作用。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可靠、特异性强,可满足普卢利沙星临床药动学试验要求,其参数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在我国成人中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HPLC法测定普卢利沙星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普卢利沙星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K rom asil ODS柱,4.6mm×250mm,5μm)为色谱柱,0.025m ol/L的磷酸溶液(三乙胺调pH值2.5)∶甲醇(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 l/m in,检测波长278nm。结果普卢利沙星在20.03~100.15μg/m 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结论所建立方法快速、简捷、准确度高,专属性强,适宜于普卢利沙星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甲磺酸帕珠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6名)单剂量和多剂量静脉滴注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300mg,滴注时间30min。血浆用20%高氯酸水溶液沉淀蛋白,上清液直接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血浆中帕珠沙星药物浓度。结果:最小检测限小于0.028mg.L-1,提取回收率大于90%,日内、日间变异(RSD小于10%)。静脉滴注甲磺酸帕珠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用3P97程序拟合为二房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力学参数单剂量时和多剂量时的Cmax,t1/2β,AUC0-t,AUC0-∞,Vc和CL分别为(7.2±0.8)mg.L-1和(7.3±0.8)mg.L-1,(2.04±0.17)h和(2.24±0.23)h,(14.0±1.5)mg.L.h-1和(14.3±1.5)mg.L.h-1,(13.1±1.5)mg.L.h-1和(13.3±1.2)mg.L.h-1,(27.2±4.6)L和(25.3±8.8)L,(22.1±2.6)L.h-1和(23.7±2.1)L.h-1。单剂量时和多剂量间的药动学参数,除了t1/2β和MRT有性别差异外,其余无明显差异。结论:静脉滴注甲磺酸帕珠沙星后无论单剂量和多剂量的药动学参数基本一致,说明连续300mg,bid,静脉滴注5d体内无明显累积,药动学参数如t1/2β,MRT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其原因尚不清。  相似文献   

8.
普卢利沙星(prulifloxacin),其化学名为(±)-6-氟-1-甲基7-[4-(5-甲基2氧代-1,3-二氧杂环-4-戊烯基)甲基-1-哌嗪基]-4-氧代-4-氢-(1,3)噻嗪(3,2-a)喹啉-3-羧酸,是-种新的喹诺酮类广谱前体抗菌药。2002年10月由日本新药公司和明治制药公司生产并在日本国内上市。本品在体内代谢为活性代谢产物NM394发挥抗菌作用。该药既保留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卢利沙星片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柱,以0.5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含0.5%的三乙胺,用磷酸调pH=3.0)-乙腈=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nm,流速0.8mL/m in,进样量20μL。结果在浓度10~1 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0.2%,RSD=0.41%。结论方法准确、快捷、简便,且不受辅料干扰,可用于该剂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巴洛沙星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随机双交叉试验设计,12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巴洛沙星片100mg或200m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尿药物浓度,用D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巴洛沙星片100、200mg的Cmax分别为(0.970±0.245)、(1.849±0.466)μg.mL-1,tmax分别为(1.25±1.10)、(1.24±0.81)h,t1/2分别为(7.14±1.01)(7.11±0.72)h,AUC0~36分别为(7.309±1.368)、(15.214±1.727)μg.h.mL-1,AUC0~∞分别为(7.531±1.386)、(15.695±1.762)μg.h.mL-1,36h尿平均累积排出率分别为(64.47±11.56)%、(63.24±11.93)%。结论:健康志愿者口服巴洛沙星具血药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的良好药动学特点。本方法灵敏、准确、可靠、特异性强,可满足药动学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测定阿立哌唑血浆药物浓度的HPLC-UV检测法,研究国产阿立哌唑片的人体药动学。方法:12例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20mg国产阿立哌唑片,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阿立哌唑浓度,用DAS1.0处理经时血药浓度数据,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其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为(108.4±22.5)μg·L~(-1),T_(max)为(4.9±0.7)h,AUC_(0-192h)为(5748.2±874.5)μg·h·L~(-1),t_(1/2)β为(107.43±29.03)h,Cl/F和V/F分别为(3.56±0.55)L·h~(-1)和(261.6±49.1)L。结论:国产阿立哌唑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男女单剂量口服阿立哌唑后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塞克硝唑阴道泡腾片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单次给药分别应用250、500、750 mg,多次给药应用500 mg,连用7 d,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塞克硝唑的浓度。用DAS软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健康已婚女性受试者单次使用塞克硝唑阴道泡腾片250、5007、50 mg后的T1/2β分别为18.84、15.25、21.86 h,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Tmax分别为12.22、14.00、18.00 h,Cmax分别为3.58、5.42、8.00 mg.L-1,AUC分别为103.52、190.992、96.92 mg.h-1.L-1,与口服制剂相比,吸收较慢,峰浓度较低,吸收量较少,提示本药全身作用较小,不良反应也较少,局部残留较多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多次使用塞克硝唑500 mg后的T1/2β=22.74 h、Cmax=14.30 mg.L-1、Tmax=1 1.60 h、AUC=520.14 mg.h-1.L-1,Cmax和AUC与单次给药相比明显增大,说明该药因半衰期较长,长期用药有一定的蓄积,多次连续用药应引起注意。结论:本试验提供了塞克硝唑阴道泡腾片体内血药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及药动学参数,为其临床应用和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测定奥卡西平活性代谢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奥卡西平300mg;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奥卡西平10-单羟基代谢物(MHD)。用3P87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此方法适于血浆MHD浓度的检测。单剂量口服奥卡西平后,MHD的血浆浓度符合一级吸收的一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max=(4.10±0.79)h,Cmax=(4.64±0.53)mg·L-1,t1/2ke=(15.05±2.32)h,AUC0-48=(112.97±14.25)mg·h·L-1。结论该法能高效、灵敏、准确地测定血浆中MH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2种萘丁美酮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是否有差异.方法:12例男性健康受试者交叉口服2种萘丁美酮片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服药后120h内的血浆中蔡丁美酮活性代谢物6-甲氧基-2-萘乙酸浓度.结果:测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试验片剂Tp=6.41±3.05h,t1/2β=21.77±3.62h,c_(max)=23.73±4.10mg/L,AUC=1.10.67±205.54(mg·h)/L;对照片剂Tp=10.63±5.10h,t1/2β=21.53±4.77h,c_(max)=18.77±5.39mg/L,AUC= 954.10±263.66(mg·h)/L.结论:试验片与对照片相比吸收较快(P=0.012),峰浓度较高(P=0.029),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2.36%,AUC经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5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国产头孢西丁iv gtt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8例健康志愿者,恒速iv gtt 2g国产头孢西丁,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测定国产头孢西丁在正常人体内的血药浓度.结果:头孢西丁血浓峰值为(92.07±21.95)μg/ml,T_(1/2β)为(54.29±8.01)min,Cl为(0.38±0.08)L/min,Vd为(13.27±3.69)L.AUC为(90.34±19.59)μg/(h·ml),K_(10)为(0.029±0.0036)L/min.各项动力学参数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相符.结论:头孢西丁国产与进口产品的体内处置过程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鸢尾苷元磺酸钠肌内注射液在健康志愿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方法:2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A和B两组,每组14例。A组受试者采用双周期自身交叉试验设计,单次肌内注射50 mg和200mg两种剂量的鸢尾苷元磺酸钠注射液,B组受试者单次肌内注射100 mg鸢尾苷元磺酸钠注射液,用HPLC-UV法测定人血浆中鸢尾苷元磺酸钠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次肌内注射鸢尾苷元磺酸钠50,100和200 mg后,Cmax分别为(1.19±0.47),(2.53±0.82)和(5.16±2.03)mg.L-1;AUC0~240 m in分别为(77.74±8.00),(184.00±34.67)和(363.06±68.97)mg.m in.L-1;t1/2β分别为(41±20),(36±14)和(40±19)m in。结论:鸢尾苷元磺酸钠注射液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在50~200 mg剂量范围内鸢尾苷元磺酸钠在健康志愿者体内呈线性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健康志愿者的奥美拉唑及其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中国人CYP2C19基因型与奥美拉唑羟化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 二极管阵列色谱法测定 2 5名po 2 0mg奥美拉唑胶囊后 2 4h内的奥美拉唑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在 2 5名奥美拉唑药物代谢的志愿受试者中 ,7名是CYP2C19强代谢者〔homoEMS(wt/wt,G1组 )〕 ;12名是CYP2C19中强代谢者〔heteroEMS(wt/m1orwt/m2 ,G2组 )〕 ;6名是CYP2C19弱代谢者〔PMS(m1/m1,G3组 )〕。奥美拉唑在G1,G2和G3组平均清除率分别为 2 2 .9,12 .7和 4 .9mL·h- 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1.0 9,1.4 7和4 .87mg·L- 1·h ;G1,G2组的奥美拉唑的代谢动力学与G3组存在显著差别 ,表明奥美拉唑的代谢速率与CYP2C19的基因型有关系。结论 奥美拉唑羟化代谢存在着多态性。基因型为m1/m1的受试者的奥美拉唑羟化代谢明显低于基因型为wt/wt,wt/m1和wt/m2两组受试者  相似文献   

18.
3种左旋多巴片剂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3种左旋多巴片剂(A、B和C片)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方法8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200mg3种药物,血药浓度由本实验室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结果左旋多巴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A、B和C片的tmax分别为(48.47±13.86)、(152.65±46.71)和(31.38±7.74)min;cmax分别为(3.17±1.07)、(1.04±0.42)和(3.55±0.91)μg/ml;AUC0→∞分别为(424.44±67.50)、(297.36±52.18)和(406.09±85.02)μg*ml/min.B和C片相对于A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0.17±7.41)%和(97.63±11.94)%.结论B片较A片有达峰时间长、峰浓度低的特点,C片与A片相比具有吸收快、达峰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奥拉西坦对奥美拉唑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 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口服奥拉西坦胶囊0.8 g/次,对照组口服空胶囊,bid,连续服用6 d,第7天早晨均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40 mg。经过2周洗脱期后,进行交叉试验。用HPLC法测定两组志愿者的奥美拉唑血药浓度,用DAS 2.1.1药动学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并用SPSS 13.1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志愿者的奥美拉唑t1/2、tmax、cmax、AUC0~t、AUC0~∞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健康志愿者体内,奥拉西坦对奥美拉唑的药动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美洛昔康片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2 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试验品与参比品 15mg ,以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试验品和参比品的AUC0→t分别为 (5 2 85± 12 18) ,(5 7 10±15 5 5 )h·μg·mL-1;AUC0→∞ 分别为 (5 7 90± 14 0 3) ,(6 3 98± 19 94)h·μg·mL-1;cmax分别为 (1 493± 0 338) ,(1 6 82± 0 399) μg·mL-1;tmax分别为 (5 6 5± 3 17) ,(4 6 0± 1 82 )h ;T1/ 2 分别为 (2 6 2 9± 4 37) ,(2 8 0 3± 6 75 )h。 2种美洛昔康片的主要动力学参数 :AUC0→t,AUC0→∞ ,cmax,tmax和T1/ 2 经方差分析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AUC经双单侧t检验证明 ,试验品与参比品生物等效 ,试验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94 46± 14 6 0 ) % (n =2 0 )。结论 :2种药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