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对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蛋白激酶CβI(PKCβI)的膜转位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初步探讨PKCβI在慢性低氧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常压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1 d、3 d、7d、14 d和21 d组,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PKCβI的膜转位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RVSP和RV/(LV+S)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低氧后3 d、7 d、14 d和21 d后大鼠肺血管明显增厚;(2)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有PKCβI的表达,且低氧14 d后PKCβI的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结论 PKCβI蛋白表达量的下调可能参与了慢性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樊莉莉  程德云 《四川医学》2004,25(7):764-766
目的 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尿紧张素 Ⅱ (urotensin ,U Ⅱ )的变化 ,探讨U Ⅱ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 2 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低氧组经常压低氧处理 3周 ,建立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U Ⅱ的变化。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肺小动脉的形态改变 ,包括肺小动脉外径、内径、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及管壁面积 ,并计算MT % (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 )和MA % (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 ) ,并对U Ⅱ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灰度扫描 ,以评价阳性染色的程度。结果 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出现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反映管壁增厚的两个指标MT %和MA %分别为 3 6.73± 3 .72和 63 .15±5 .3 ,与对照组的 17.44± 2 .89和 3 1.5 7± 4.9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U Ⅱ在低氧大鼠肺动脉壁的表达明显增强 ,且主要分布在肺动脉的内皮细胞上。经灰度扫描肺动脉壁的U Ⅱ阳性程度为 2 .81± 0 .5 4,与对照组的 1.72± 0 .3 7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 ,且与MT %和MA %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MT %∶r =0 .90P =0 .0 0 3 ,MA %∶r =0 .92P =0 .0 0 2 )。结论 低氧大鼠肺内U Ⅱ明显增多 ,这与低氧性肺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β(HIF-1β)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的表达,探讨HIF-1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IF-1β cRNA探针进行大鼠肺组织的Northern杂交和原位杂交。结果 低氧4周后大鼠肺动脉压增高,肺血管壁增厚,右心室重量增加。Northern杂交和原位杂交显示:对照组肺组织偶见微弱HIF-1β mRNA表达,低氧组HIF-1β mRNA强阳性,其主要部位为支气管上皮细胞(强阳性)、支气管周围增生淋巴组织(弱阳性)和肺泡壁细胞(弱阳性),肺动脉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未见阳性反应。结论 慢性低氧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HIF-1β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高水平表达,可能参与了低氧所致肺动脉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期刊文摘     
VEGF和PCNA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及高压大鼠主动脉、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表达[罗颖,李志超,张齐,张博,刘毅,彭利静,宋祖军.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22(1):103-105]目的:研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AH)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在体循环血管、肺循环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低压缺氧舱建立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实验分为3组:即正常氧组、缺氧2 wk组和缺氧3 wk组.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检测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肺内小动脉平滑肌细胞中VEGF及PCNA的表达量.结果:VEGF在正常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大鼠血清和肺小动脉fractalkine的表达变化,探讨fractalkine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间断低氧复制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右心导管插入法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图像分析法测量肺小动脉厚度,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可溶性fractalkine的浓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法观察肺小动脉fractalkine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低氧14 d后的大鼠mPAP高于正常大鼠(P<0.01),但是,在低氧21 d时,肺小动脉厚度指标(WA%和WT%)及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 S)才增加(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氧21 d的大鼠肺小动脉fractalkine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血清可溶性fractalkine浓度亦明显升高.相关分析显示fractalkine mRNA与WA%(r=0.749, P<0.01)和 WT%(r=0.732, P<0.01)呈正相关,fractalkine蛋白与WA%(r=0.727, P<0.01)and WT%(r=0.683, P<0.01)亦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低氧刺激了fractalkine的合成和释放,fractalkine对于调节低氧性肺血管重建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埃他卡林(iptakalim,IPT)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低氧(Hypoxia)组?低氧+IPT(IPT)组,每组32只?Hypoxia组及IPT组每天置于常压低氧舱中8 h,每周6 d,持续4周?分别在低氧第1?2?3?4周末,各组随机取出8只大鼠测量右心室收缩压(RVSP),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病理变化,抽取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IL-10,ED1+单核细胞免疫组化测定肺小动脉周围炎症细胞的浸润?结果:IPT可抑制大鼠慢性缺氧性RVSP升高?肺小动脉壁重构及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降低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IL-1β含量,增加IL-10合成?释放?结论:IPT可能通过抑制肺血管炎症反应?降低RVSP?缓解肺血管重构,防治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7.
低氧对大鼠肺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分布及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利用低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通过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对肺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定性及定位分析、并利用3H-L一精氨酸转化实验定量测定肺组织NOS的活性,以观察低氧对大鼠肺组织NOS分布及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NO及NOS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缺氧2周大鼠肺组织总NOS活性略有升高,其中原生型NOS(C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诱生型NOS(iNOS)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NADPH-d染色结果显示肺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NOS活性均明显增强。提示缺氧可能使肺血管内皮CNOS活性降低,NO生成减少,从而导致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肺动脉压升高;缺氧还可能诱导肺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iNOS表达和活性增加,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和结构重组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限制肺动脉压的过度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左向右分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大鼠模型,探讨模型大鼠肺组织中骨形态生成蛋白受体Ⅱ(BMPRⅡ) 变化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40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4 组:分流 6 周组、对照 6 周组、分流 11 周组及对照 11 周组.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左向右分流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方法对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状态进行观察,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肺组织平滑肌细胞中 BMPRⅡ的表达变化.结果 随着分流时间的延长,大鼠肺组织中 BMPRⅡ 的表达减少,而此时肺组织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也明显减少.结论 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减少,可能与 BMPRⅡ表达下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大鼠低氧性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10),通过间断常压低氧法建立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大鼠肺小动脉的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PCNA蛋白表达,并经图像分析半定量检测其表达强度.结果 4周后,模型组SD大鼠MT%、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SD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PCNA核蛋白表达(积分面积、累积光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常压低氧4周可成功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PCNA在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量具有差异性提示其可能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蛋白基酶CβⅡ(PKCβⅡ)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建立慢性常压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1d、3d、7d、14d和21d组,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le systolic pressure,RVS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le hypertrophy index,RVHI),采用HE染色观察肺动脉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内PKCβⅡ蛋白表达和膜转位水平的变化.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氧暴露1d、3d、7d、14d、21d后RVSP均明显上升(P<0.05); RVHI低氧3d、7d、14d、21 d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低氧暴露3、7和21 d组肺动脉病理学改变明显.(2)PKCβⅡ蛋白的表达量在慢性低氧3d、7d、14d和21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慢性低氧3d后PKCβⅡ膜转位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PKCβⅡ蛋白表达和膜转位水平的下调可能参与了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分析32例闭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肺阻抗血流图资料,并与右心导管检查相对照,结果表明闭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肺阻抗基本波形为多峰递增波,波峰延迟为其主要特点,延迟的程度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采取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其肺动脉均受到肿瘤侵犯。肺部肿瘤部位左上叶45例,右上叶29例。处理方法为:浸润血管壁局部切除+直接缝合术27例;浸润血管壁局部切除+缺损血管壁补片术21例;浸润血管壁袖状切除+端端缝合术11例;浸润血管袖状切除+再造导管间置术15例。结果:本组74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肺炎13例次,心律失常1例次,心功能不全1例次,胸腔积液5例,经保守治疗均痊愈。结论:肺血管成形肺叶切除是治疗中心型肺癌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灌注断层显像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高度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并和其他影像、临床资料相对照。结果:12例累及21处肺动脉及其分支,12例均可较准确、全面地显示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安全、快捷、经济、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无创诊断方法,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部分替代核素肺扫描及肺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5.
Hsiao  S.  -H  Lee  C.  -  Y.  Chang  S.  -M.  杜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7,3(7):27-27
本研究拟确定利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肺栓塞(PE)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研究包括两个阶段。首先600例患者入选接受超声心动图测定双侧肺血流。利用多层CT检查,200例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100例为PE。其他300例无心肺疾患的受试者被作为对照。测定双侧肺动脉的时间-流速积分(TVI)和血流体积。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和PE组的双侧肺动脉TVI差异比率(△TVI/平均值)分别为12.0%±9.3%、13.8%±12.1%和38.6%±14.9%。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和PE组的双侧肺动脉血流差异比率(△血流/平均值)分别为15.1%±11.7%、17.6%±14.9%和36.8%±17.5%。[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将动物肺组织中分离,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用于家兔急性肺水肿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家兔急性肺水肿前或肺水肿后即刻从气管中滴注PS组与对照组相比PaO2、肺水量、存活时间均有显差异(P<0.01);急性肺水肿后即刻从静脉给PS组与对照组相比,PaO2有差异(P<0.05),而肺水量、存活时间的差异无意义(P>0.05)。提示在出现肺水肿前或肺水肿后即刻从气管滴注外源性PS对维持泡稳定性、阻止肺行细血管内体液向肺间质和肺泡内渗出、防止因PS系统紊乱所导致的进行性肺功能恶化等方面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静  杜延玲 《医学综述》2014,(10):1829-18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严重的疾病,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等特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肺血管发生改变,肺实质受到破坏,外周阻力增大,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作为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该文通过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治疗和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Pulmonary hypertens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aine S 《JAMA》2000,284(24):3160-3168
Sean Gaine, MD, PhD

JAMA. 2000;284:3160-3168.

A clinically useful, treatment-based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divides the disease into 5 distinct categories: (1)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and/or hypoxemia; (2) pulmonary venous hypertension; (3) chronic thromboembolic disease; (4)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5) pulmonary hypertension due to disorders directly affecting the pulmonary vasculatu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cludes individual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nd liver disease. These heterogeneous diseases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 path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in situ thrombosis, smooth muscle hypertrophy, and intimal proliferation. 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 is essential to confirm diagnosis, determine prognosis, and assign therapy. A minority of patients have a favorable response to an acute vasodilator trial and long-term benefit with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therapy. Continuous intravenous epoprostenol improves symptoms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has potential benefit in other form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Lung transplantation remains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individuals in whom maximal medical therapy fails.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the gene for familial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the increase in new drugs undergoing clinical trials are encouraging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