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户是督豚腧穴之一。腧穴的部位,据晋皇甫谧《灸甲乙经》,是“在跳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跳骨”二字改为“枕骨”,并记载“禁不可针”。还有不少针灸文献记载脑户穴禁针。《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穴禁針与《素问》里这句话有关.这一句  相似文献   

2.
清泠渊穴在上臂伸侧,属手少阳三焦经。此穴早见于《甲乙经》,即出自古代《明堂孔穴》。青灵穴则在上臂屈侧,属手少阴心经。此穴不见于《甲乙》、《千金》、《外台》等早期文献,初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卷100中;其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才把它列入手少阴心经穴,从而手少  相似文献   

3.
《针灸甲乙经》为西晋皇甫谧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在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该书中灸法的特点进行了划线布穴、灸穴详实,辨证施灸,禁灸腧穴、记载详实,证治广泛等四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小腹骨度正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骨度篇》曰:“天枢(平脐)以下至横骨(耻骨联合)长六寸半。”《甲乙经》《千金》《补台》《铜人》《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类经图翼》《针灸集成》《医宗金鉴》等古籍及现代文献《俞穴学概论》《针灸十四经穴位置考定》《针灸经穴模型》等皆宗此说。《针灸大成》《循经考穴编》《俞穴折  相似文献   

5.
复绘王焘“十二身流注五脏六腑明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焘集唐和唐前医学之大成,继承甄权、孙思邈三人彩色针灸经穴图,以《甲乙经》明堂为准,创绘出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十二人身彩色针灸经穴挂图,其图人身长7尺5寸;孔穴总数665个,较《甲乙经》多8个双穴;孔穴以朱、墨标点别灸法之禁宜而不述针刺法,是十二人图提倡灸疗的学术思想精髓;经脉取穴以经而论,发展了唐以前、甚至《铜人》明堂人体头面、躯干以行而论之常规。王焘“十二人明堂”对针灸学的发展,堪为后世效法。  相似文献   

6.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医学巨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巨大.由于历史原因,初刻三卷本未能保存,天圣石刻碑也被损毁,现有金人所补注的五卷本作为通行本,一直流传于世.《铜人经》对针灸腧穴的贡献,一是分经归类,增补新穴;二是考证取穴,修订骨度;三是明确主治,辅佐验案;四是注重禁忌,刺灸择时.同时《铜人经》也有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为经穴排列杂乱无章、文献摭考漏谬众多、探源考辨标注不明、错字衍文和体例不一等.本文全面公正地评价《铜人经》的功绩与过错,从而为整理古代针灸文献和针灸现代化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孙思邈灸生熟之法的具体应用规律。方法:通过对《内经》《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神灸经纶》《针灸大成》有关灸生熟之法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孙思邈灸生熟之法分头部宜"生"、脊背宜"生"、手臂四肢"小熟"、胸背腹"大熟",阐述了发灸疮、禁灸、灸法养生具体应用。结论:临床上要重视孙思邈灸生熟之法,进一步验证其具体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运用针灸治疗痛症,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就有灸法镇痛的文献记载。如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就有《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治疗痛症,《灵枢经》中的《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经脉第十》和《素问》中的《刺腰痛论》、《缪刺论》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针灸镇痛的经验总结。嗣后,《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及《针灸大成》等书,均有针灸治疗各种痛症的记载,而且更有阐发。特别是从1958年以来,在针刺镇痛的  相似文献   

9.
<正> 蠡沟穴出于《灵枢·经脉》篇,其定位为“去内踝五寸”。后世的《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著作亦同,均未说清定位在内踝上五寸的具体部位。现代针灸文献对蠡沟穴的定位主要有三种说法:(1)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2)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近内侧缘。(3)定在内踝尖上5寸,胫骨后缘。以上说法,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樊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42-543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上古医者非常重视灸法的作用。艾灸温阳益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通郁之功是针石难以比拟的。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运用甚多,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外治灸法的记载颇为丰富,并有专篇论述。如《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相似文献   

11.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悬钟,别名绝骨,系足少阳胆经之喻穴.关于其位于足外踝上3寸,古今针灸文献记载基本一致,然近代针灸文献对其位于腓骨之前、后缘,则意见不一,众说纷纭。余故作此考证,以求正于同道.一、从文献记载来考订腧穴定位应以权威文献为依据.现存最早记载悬钟穴的文献是《针灸甲乙经》,我们在考正悬钟穴的位置时,必须以它为依据。这是因为《甲乙经》中关于悬钟穴的记载,不仅最早,而且为后世针家所宗,《铜人》、《资生》、《聚英》、《大成》等在论述悬钟穴时,均  相似文献   

13.
在针灸医学发展史上,如果说《内经》意味着第一个里程碑,《甲乙经》意味着第二个里程碑的话,那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简称《千要》、《千翼》)应当属于第三个里程碑了。两部《千金》(以下简称《千金》)的作者孙思邈,对唐以前医学文献,几乎搜罗无遗,正如宋  相似文献   

14.
正"头不可多灸"是指在古代以艾炷直接灸头部穴位时,要求灸量不可过大。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提出"首阳不可多灸"。东晋陈延之《小品方》记载:"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灸头正得满百"。北宋时期《黄帝明堂灸经》载:"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论述了头多灸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头不可多灸"除头部施灸的灸量有限定外,头部的部分腧穴(如头维、承光、脑户等)不能施灸。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头部禁灸腧穴的记载,如"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承光,在五处后二寸……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相似文献   

15.
孙思邈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其代表作,书中不仅载有各科疾病处方,亦记载了大量针灸学内容,其主要针灸学术特点反映于这两部书籍之中,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经穴理论发挥、针灸治未病、灸有生熟说、针药结合及针脉结合、完善刺灸法、辑录针灸处方、擅用外治法七个方面来阐述孙思邈之针灸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首次提出有365个经穴,然其数字可能是古代医家依据“天人相应”思想,由一年365日数推测预定的。如《灵枢·邪客》中说:“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实际上从《内经》记载的穴位名称只有125个,至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才有了有穴名的349穴。以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了5穴:阳关、灵台、膏盲俞、厥阴俞、青灵:《针灸资生经》增加5穴:眉冲、督俞、气海  相似文献   

17.
针刺人迎穴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迎穴首载于《内经》,该书记载了用人迎穴治疗多种病证,但通篇未言人迎“禁针”,“禁灸”。因而有医家认为《内经》时代人迎穴是否可针尚需考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最先立该穴为“禁不要灸”,“针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晋之后的著作尚袭这一禁忌,但直到宋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肓腧穴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备急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本宋代关于灸法的古籍进行研究对比,理清灸法在宋代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一时期灸法剂量、选穴以及施灸方式,探究并总结宋代灸法的特色理论,为现今灸法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绍华  符文彬 《中医杂志》2011,52(9):803-804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有大量的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根据相关文献和论述,对孙思邈在灸法灸量方面的问题进行概要总结。  相似文献   

20.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一九七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山东中医学院校释的《针灸甲乙经校释》(简称《校释》)。本文谨对该本中的某些注释提出商榷,以求得古医籍语词的正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