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苦参碱注射液和α 1b干扰素 (IFNα 1b)联合用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 10 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 5 6例和对照组 4 6例。治疗组采用α 1b干扰素 5 0 0万u ,三角肌注射 ,每周 3次 ,苦参碱注射液 15 0mg加入 10 0 g/L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滴 ,每日 1次 ;对照组单用α 1b干扰素 5 0 0万u ,三角肌注射 ,每周 3次。两组疗程均为 16周。治疗前后各检测肝功能、HBeAg及HBV DNA。结果 :治疗组谷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组疗程结束时HBeAg、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5 3.6 %(30 /5 6 )、 6 0 .7% (34/5 6 ) ,对照组分别为 39.0 % (18/4 6 )、 4 1.7% (19/4 6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组治疗期间 ,头痛、发热、肢体酸软、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苦参碱联合IFNα 1b可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并且能够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α 干扰素或联合应用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检测前后患者HBV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变化等。结果 :表明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在抗HBV方面α 干扰素联合应用大剂量胸腺肽组HBV DNA、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干扰素及对照组 (P <0 .0 1)。治疗结束后 3个月HBV DNA、HBeAg阴转率都高于治疗结束时 ,且联合用药组疗效显著高于干扰素单用组 (P <0 .0 1)。结论 :两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柴胡达原饮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煎服柴胡达原饮加味,同时应用安达芬(干扰素IFN—ct2b)6MU,6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双环醇片口服,同时应用安达芬6MU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HBV-DNA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治疗疗程结束后)基本有效率分别为94%、7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LT、AsT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柴胡达原饮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有效。  相似文献   

4.
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组同时使用α 干扰素及拉米夫定 6月 ,随后单用拉米夫定 6月 ;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 12月。结果  (1)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 71.4 % (2 0 / 2 8)与对照组 6 3.3% (19/ 30 )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治疗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 4 6 .2 % (13/ 2 8)明显高于对照组 2 0 % (6 / 30 ) (P <0 .0 5 ) ;(3)治疗组血清ALT及HBV DNA基线水平与病毒的完全应答率密切相关 (P <0 .0 5 ) ;(4 )在ALT >2×ULN及血清HBV DNA >1.0× 10 7拷贝 /ml的患者中 ,治疗组病毒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1)α 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阴转率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而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比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明显提高 ;(2 )对于ALT中度以上升高、HBV DNA高水平复制患者 ,α 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1例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5年随访结果。方法:104例CHB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应用α-2b干扰素3MU,皮下注射,1次/d,2周后改为每周3次。B组采用降酶、保肝治疗。结果:A组疗程结束后的近期应答率为58.82%,停药后1年、3年、5年应答率分别为68.62%、62.74%、58.82%,病情稳定率明显高于B组;复制标志物转阴组病情稳定率也明显高于未转阴组;出现应答者随访5年持续应答率可达82.1%。结论: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了HBV指标均有变化,HBe Ag转阴情况,治疗组阴转2 4例转阴率6 0 .0 0 % ,对照组阴转2 2例,转阴率4 3.5 8% ,HBV- DNA转阴情况,治疗组阴转16例,阴转率4 0 .0 0 % ,对照组阴转14例,阴转率35 .90 %。两组比较P<0 .0 5。结论:两组结果表明干扰素(赛若金)联合苦参素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例数少,需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方面的疗效。将 4 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2 0例。方法 :治疗组应用苦参素胶囊 30 0mg口服 ,每日三次 ,拉米夫定 10 0mg口服 ,每日一次 ;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 10 0mg口服 ,每日一次 ;两组疗程均为 18个月 ;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率为 80 % ;生化应答率 80 % ,HbeAg阴转率 70 % ,HBV阴转率 90 % ;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 6 0 %、6 0 %、4 5 %、6 0 % ,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疗效显著 ,能有效地抑制HBVDNA的复发 ,促进HBeAg/抗HBe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全球蔓延 ,全世界HBV感染者超过 3.5亿 ,而我国超过 1 .2亿人 ,其中 1 0 %将死于HBV持续感染后引起的肝硬化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极易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 ,抗病毒治疗能减少及缓解慢性乙型肝炎的急性发作 ,可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 ,自 2 0 0 2年以来 ,我科应用硫普罗宁 (凯西莱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5 6例 ,取得显著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5 6例均为本科住院患者 ,男 4 0例 ,女 1 6例。年龄 6岁~ 6 0岁 ,平均 37.3岁 ;2 0岁以下 6例 ,2 1岁~ 4 0岁 2 8例 ,4 …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α-2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干扰素α-2b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对照组单用相同剂量干扰素α-2b,疗程均为24周,随访24周.结果: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24周两组ALT复常率均较高,但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及随访ALT复常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干扰素α-2b与复方甘草酸苷联用具有较好的抗HBV效果,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药制剂苦参注射液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疗效 ,将慢性乙型肝炎 119例分为治疗组 6 3例和对照组 5 6例 ,治疗组 ,予 0 6 %苦参注射液 10 0ml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疗程 12周 ,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HBsAg、HBeAg、HBV DNA。治疗组HBeAg、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31 7%、4 2 8% ,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 ,治疗组阴转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苦参注射液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1.
姚正钢 《黑龙江医学》2012,36(7):512-51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序贯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 82例患者分成序贯组、干扰素组、拉米夫定组,观察治疗结束时、随访结束时的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结果 HBV-DNA转阴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66.67%、60.87%、55.56%,序贯组、拉米夫定组高于干扰素组(P<0.05);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59.26%、31.82%、47.83%,序贯组、干扰素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HBeAg转阴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60.00%、26.09%、48.15%;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55.56%、18.18%、43.48%,序贯组、干扰素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抗HBe阳转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56.67%、17.39%、40.74%;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44.44%、9.09%、34.78%,序贯组、干扰素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76.67%、47.83%、62.96%;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44.44%、9.09%、34.78%,序贯组、干扰素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序贯组治疗慢性乙肝疗效优于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干扰灵联合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26例,并与18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HBsAg转阴率154%(4/26),HBeAg转阴率772%(17/22),HBVDNA转阴率577%(1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一年1例患者HBeAg、HBVDNA转阴,2例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后变阳,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法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提高抗病毒疗效。本文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姚湛  王丽娅  李丽莎 《海南医学》2014,(24):3613-36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测定并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HBV DNA载量,血清ALT水平,并分析ALT水平与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P〈0.05);②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80 U/L、HBV DNA载量〉1.0×10^3 copy/ml是影响YMDD变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ALT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负相关(r=-0.62,P〈0.05),HBV DNA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低以及HBV DNA载量高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的影响因素,并且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成相关性;临床医师应当通过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进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e抗原阳性的HBV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本科室治疗的105例e抗原阳性HBV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52例列为对照组,拉米夫定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的53名患者列为研究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BV DNA、HBV抗原转阴率,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的82.69%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显增高为92.45%(P<0.05);在各指标变化方面,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HBeAb/HBeAg转换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均呈明显增高(P<0.05)。ALT水平在治疗3个月、12个月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别。结论e抗原阳性HBV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改善血清ALT、HBV DNA水平,提高HBeAb/HBeAg转换率、HBsAg及HBV DNA阴转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农村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与体质量指数 (BMI)的关系 ,对 5 3 4名 5 0~ 69岁健康农村中老年人的血压、身高、体质量进行测量 ,并计算BMI,按不同年龄、性别、BMI进行分组 ,分析高血压患病情况。结果显示男性肥胖组 (BMI≥ 2 5 )的高血压患病率 (5 5 .3 % ) ,明显高于正常组 (BMI 1 8.5~ 2 4.9,3 2 .3 % )及体质量较轻组 (BMI<1 8.5 ,3 1 .4% ,P <0 .0 5 ) ;女性肥胖组患病率 (5 6.3 % )明显高于BMI正常组 (3 1 .3 % )及体质量较轻组 (2 5 .8% ,P <0 .0 5 )。提示肥胖是影响高血压患病率的重要因素 ,建议通过控制体质量预防高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抗病毒方案分为恩替卡韦(ETV)组(n=38),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组(n=23),替比夫定(LDT)+ADV组(n=16),未抗病毒治疗者作为对照组(n=39)。患者每3个月随访并收集其临床数据,分析各组Child-Pugh评分、病毒学指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 各抗病毒治疗组在1年、2年时Child-Pugh评分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LDT+ADV组在2年时e抗原(HBe Ag)阴转率(72.7%)高于ETV组(30.4%,P〈0.05);ETV组(0.0%)、LAM+ADV组(8.7%)、LDT+ADV组(0.0%)的2年累积肝衰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2%);各抗病毒治疗组、对照组的2年累积耐药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抗病毒治疗组在2年随访中均未出现严重肌病和肾功能损害。结论 LAM+ADV及LDT+ADV可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LAM+ADV及LDT+ADV的2年疗效和安全性与ETV相似。  相似文献   

18.
李继昌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55-1457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治疗组应用替诺福韦治疗,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定期检测肝功能、HBVM、HBV DNA等指标。结果:替诺福韦治疗组的临床好转率、ALT及TBil复常率、HBV DNA及HBeAg阴转率和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对HBV阳性肝细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月于我院行肝癌根治术的92例HBV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54例行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38例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年肝功能、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期间死亡。观察组1、2、3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肝功能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3年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72.2%,30.6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50.0%,25.0个月)(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HBV阳性肝细胞癌根治术后的肝功能及生存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在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分别采用抗HBVS,抗-HBVC,抗HCVNS5及抗-HGVNS5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27例HCC及37例慢性肝病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HBVS抗原(HBsAg)、HBVC抗原(HBcAg)、HCVNS5抗原(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HCC中检出HBsAg18例(66.7%),HCAg13例(48.2%)及HGAg9例(33.3%)。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4例,HBV单独感染7例,HCV单独感染2例,HGV单独感染2例;在慢性肝炎中检出HBsAg26例(70.3%),HCAg19例(51.4%)及HGAg12例(32.4%)。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10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HBV单独感染11例,HCV单独感染5例,HGV单独感染2例。HBsAg、HCAg、HGAg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呈细颗粒状分布。HBcAg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胞核或胞浆内。结论:慢性肝炎及HCC患者有较高的HBV、HCV及HGV感染率,HBV感染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V和HGV的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