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58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TodaniⅠ型50例、Ⅱ型1例、Ⅳ型5例、Ⅴ型2例。术前B超检查确诊率为9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或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均明确诊断。术前或术中胆管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胆管结合部扩张32例,其中29例胰胆管合流异常。52例无癌变病例,行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8例,囊肿外引流术、囊肿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左半肝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各1例。6例癌变病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cn-Y吻合术2例。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9.6%,疗效优良者49例。结论ERCP或MRCP检查有助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确诊、分型,并可指导手术;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本病主要的手术方式,肝叶切除适用于局限于一侧肝叶的Caroli病(Ⅴ型);对于合并癌变者,应积极争取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2.
正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属肝内胆管上皮源性肿瘤[1],临床较少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2]。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无特异性确诊手段,易误诊为肝囊肿等其他疾病。该病易复发,有恶变潜能,因此治疗上需完整切除。现报道IBC 1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1岁,3年前体检发现肝肿物,诊断为肝囊肿,于当地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术中见囊肿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高位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肝叶(段)切除+T管引流术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92例患者为四川绵阳404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其中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48例,高位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组106例,肝叶(段)切除+T管引流术组138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病例进行两年随访。结果:肝叶(段)切除+T管引流术组的结石残存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叶(段)切除+T管引流术组取净肝内胆结石率高于其他两组,结石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胆管炎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P均0.05);肝叶(段)切除+T管引流术、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88%、25.00%、18.8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叶(段)切除+T管引流术可降低结石的残存率和结石复发率,但是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由于肝内结石的成因及病理情况较为复杂,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胆管支架内引流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的护理配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用Olympus公司的治疗型十二指肠镜对40例胆管梗阻病人经ERCP内镜下放置(Olympus或Cook公司)胆管塑料支架,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默契的术中配合及耐心细致的术后护理等.结果 36例胆管梗阻病人,都顺利完成胆管支架的置入引流术,4例胆管癌梗阻严重致导丝不能通过而失败.结论 十二指肠镜下胆管支架置入引流术是治疗胆道梗阻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只要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及各项准备,术中熟练默契配合医生的各项操作,手术都可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Ⅲ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部的囊状扩张,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其中一型。Ⅲ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生率极低。本研究报告了1例成人Ⅲ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经内镜确诊并实施十二指肠镜胆管造影、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末端囊肿切开、鼻胆管引流术,患者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所致的胆管梗阻的影像特点,评估通过ERCP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 从2000年5月至2003年3月,292例因HCC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行ERCP诊疗358例次。患者年龄(51.9±10.6)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232±158)μmol/L。ERCP时记录下其胆管影像特点,260例接受了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及胆管内坏死组织清除、鼻胆管引流术、塑料或金属支架置入和多方法联合应用。观察术后2周内患者体温、胆汁引流量和肝功能的变化,依据这些指标确定疗效。结果 根据放射影像的特点,将患者分成5种类型:Ⅰ型为肝内胆管狭窄或梗阻型(5.9%)、Ⅱ型为肝门部狭窄或梗阻型(19.0%)、Ⅲ型为肝外胆管狭窄或梗阻型(18.4%)Ⅳ型肝门部胆管内癌栓型(49.4%)和Ⅴ型胆管内游离瘤栓型(7.3%)。267例次治疗后患者接受随访,黄疸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者占82.0%,其中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者为 65.5%。结论 ER-CP对于诊断和姑息性治疗HCC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疗效。方法 采用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56例。结果 56例患儿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患儿胆管囊肿症状消失,肝胆系统结构和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并发胆道感染1例,腹膜炎1例,肺炎3例,无胆瘘和伤口感染者,无死亡病例。结论 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MS)的诊断及腹腔镜下治疗MS的价值与术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至2010年3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26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MS,术前诊断7例,其余均为术中诊断。Ⅰ型18例,其中16例成功施行了LC手术,2例中转开腹;Ⅱ型5例,2例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瘘口修补,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T管支撑引流术。其余3例中转开腹;Ⅲ型3例均中转开腹,1例行瘘口修补,2例行胆囊切除+Roux-en-Y胆道重建。结论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提高术前诊断率。腹腔镜及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应用能安全处理大部分Ⅰ型和Ⅱ型的MS病例,对于Ⅲ型及Ⅳ型患者,腹腔镜下处理较为困难,应尽量开腹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引流术后的疗效。方法 60例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ERCP术置入胆管支架,观察插管成功率、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57例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5.0%(57/60)。57例插管成功的患者中9例胆管内放置金属支架,2例行单纯鼻胆管引流,3例行塑料内支架+鼻胆管引流,其余43例行8.5~10F塑料内支架引流术。术后患者黄疸及皮肤瘙痒等表现减轻或消失。术后1周,患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均显著降低(P0.05)。9例行胆管金属支架置入的患者中,1例于术后5个月发生支架阻塞,行胆泥清理并置入塑料支架后金属支架引流通畅。1例单纯鼻胆管引流患者20 d后获得外科手术治疗机会,另1例经鼻胆管引流1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得以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43例行胆管塑料支架置入的患者中,8例于术后1~4周出现TBIL水平再次上升,行ERCP检查明确为支架移位或阻塞,给予更换支架,其中有1例更换为金属支架,3例置入塑料双支架。结论通过ERCP术放置胆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于患者黄疸等症状的改善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内镜引流对下段胆道狭窄的结果令人满意,但对肝门恶性胆管梗阻(HBO)的引流却有困难。本文报道内镜引流HBO并确定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材料和方法:92例HBO病例为胆管癌、肝细胞癌或肝转移、胆囊癌延及胆管。均经ERCP证实狭窄位于上1/3胆道。肝内无弥漫侵及且狭窄严重而需及时行引流术。狭窄据Bismuth分类法分为Ⅰ、Ⅱ、Ⅲ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PPC)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8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确诊45例;行CT检查30例,确诊28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18例,全部确诊。予以期待疗法6例,治愈3例;B超引导下行经皮置管引流5例,治愈3例;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2例,均治愈;手术治疗45例,其中外引流术6例、治愈4例,内引流术33例、治愈29例(囊肿胃吻合术7例中6例治愈,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24例中22例治愈,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2例中1例治愈),囊肿切除术6例,治愈5例。结论B超、CT、ERCP检查可明确胰胆管病变情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大的指导作用。PPC内引流术效果好,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床边无X线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对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的治疗意义。[方法]对无法耐受外科手术且难以搬运至内镜中心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ACST患者行急诊床边无X线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观察术后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8例行急诊床边无X线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的ACST患者中17例经成功置入鼻胆管,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3d病情明显缓解。病情平稳后2例因结石直径大而直接行外科手术治疗,14例行ERCP并取石成功,1例因结石较大较多ERCP未能成功取石,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及无法搬运至内镜中心行ERCP的ACST患者行急诊床边无X线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可有效降低胆道压力,缓解ACST症状,为进一步行ERCP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ERCP在肝细胞癌并胆管癌栓时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ERCP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ERCP诊疗结果。其中ERCP检查后行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8例;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7例;ENBD后再行内镜下胆管金属支架引流术4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取栓及细胞刷12例。ERCP加综合治疗9例。结果 胆管造影共同表现为胆管腔内充盈缺损,可呈“球拍征”、“凝絮征”;ERCP治疗后13例有效。有效率为86.7%.ERCP后同时行综合治疗,均获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ERCP在肝细胞癌并胆管内癌栓的诊治中有重要作用,“球拍征”、“凝絮征”是重要胆管癌栓征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治疗ERCP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5年12月上海长海医院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治疗ERCP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比较行胆管金属支架内引流术和导管外引流术术后黄疸消退时间、无黄疸生存期、需再次施行胆管穿刺引流术的例次数和并发症。共67例患者入选,其中,内引流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4±11.3)岁;外引流组39例(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61.5±13.2)岁。结果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术后黄疸明显消退率分别为85.71%和79.48%(P>0.05);皮肤巩膜黄染平均消退时间为(21.4±18.6)和(34.2±23.6)d(P< 0.05);术后平均无黄疸生存期为(5.4±3.7)和(2.6±2.1)个月(P<0.01);需再次施行胆管穿刺引流术分别为3例次和16例次(P<0.05);内引流组阻塞性黄疸合并胆道感染3例、肠梗阻2例,外引流组导管移位和脱落14例、导管堵塞5例、出血和胆漏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穿刺金属支架内引流术较导管外引流术能更显著地缩短ERCP难治性胆管恶性梗阻患者黄疸消退时间、延长无黄疸生存期,减少重复介入次数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ERCP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ERCP或ERCP联合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治疗MOJ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12个月,分析近远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生存图,并根据术后4 w内的胆红素改善情况和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采用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影响ERCP或ERCP联合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植入支架92枚,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术期无急性肝功能损害、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 w内9例(9.8%)血清总胆红素(TBIL)下降≤25%或升高,5例(5.4%)死于肝肾衰竭或呼吸衰竭。无效14例,有效78例。术后复查CT或磁共振成像(MRI),在术后5~12个月共59例(64.1%)再次梗阻,其中44例(47.8%)死于原发肿瘤进展转移。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26.16±10.42)d。年龄、术前胆道感染、Child-Pugh评分是影响ERCP或ERCP联合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RCP或ERCP联合PTCD胆总管支架置入胆管引流是治疗MOJ的重要手段,做好术前评估及抗感染、护肝等处理,有助于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自发性胆囊内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白发性胆囊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确诊11例。术中证实胆囊十二指肠瘘17例,胆囊胆管瘘7例,胆囊结肠瘘5例,胆囊胃瘘3例。30例行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其中19例行胃肠瘘口修补术,2例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和十二指肠造瘘术,2例行十二指肠瘘口修补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6例行T管引流(其中4例用部分胆囊壁修补),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另2例仅行肠腔切开取石。本组死亡2例,余恢复良好。结论结合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有助于术前胆囊内瘘的诊断;本病应开腹尽可能切除胆囊,并根据瘘口部位、大小等综合分析后行瘘口修补等手术。  相似文献   

17.
ERCP放置胆管内支架姑息治疗难以切除的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ERCP放置胆管内支架对难以切除的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4例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将导丝插入胆管并超过梗阻部位,扩张狭窄处,用推送导管将已经选择合适的引流支架置于胆管适当部位,其两端均超过梗阻段2cm以上。结果54例患者中51例插管成功,3例插管不成功的患者中1例乳头开口于憩室内,另2例肿瘤完全阻塞导丝无法通过。成功率为94.44%(51/54)。34例胆管内放置8FZ型自膨胀式金属支架,其余20例行8~10F塑料内支架引流。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其中39例2周内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血清总胆红素退至34μmol/L以下。放置胆管内支架1周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235.45±56.67μmol/L降至78.36±37.58μmol/L,肝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0.01)。31例胆总管下段梗阻患者与12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相比,放置胆管内支架引流治疗1周、2周后,其胆红素下降明显优于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P<0.01)。34例放置胆管金属支架患者中,有12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支架阻塞,再次放置塑料内支架后引流通畅,1例放置金属支架术后患者第10个月出现支架阻塞予以再次植入金属支架。另外20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有3例于术后1~4周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再次上升,经ERCP检查发现支架移位和阻塞,予以更换内支架,其中1例植入塑料双支架。结论经ERCP内镜下胆管放置内支架,对解除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疗效,对胆总管下段梗阻性黄疸的疗效优于肝门部胆管梗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金属自膨胀式支架(SEMS)经内镜(ERCP)与经皮肝穿(PTCD)植入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经内镜或经皮肝穿植入SEMS的50例胆管恶性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ERCP组28例,PTCD组22例。对比两种支架植入成功率、30 d内病死率、术前及术后5~7 d肝功能的差异、术后1周生活质量、术后近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ERCP组与PTCD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30 d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经ERCP失败改PTCD植入成功。两组术前5~7 d肝功能指标(TBil、DBil、AST、ALT、AKP、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1周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且优于PTCD组(P0.01)。结论经内镜与经皮肝穿植入SEMS解除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30 d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相当,但ERCP组术后1周生活质量优于PTCD组。  相似文献   

19.
胆总管囊肿     
近年来临床及动物实验均已发现,胆总管囊肿的发病年龄与囊肿类型有关,Ⅰ型多见于儿童,Ⅳ型多见于成人。在胆总管囊肿分型上,综合各家分类方法,提出了迄今较为完整的分类法,并引入了“顿挫型胆总管囊肿”的概念。多数作者认为先天性胰胆管连接异常系本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此种异常的诊断标准,但亦有作者提出不同意见。ERCP和PTC为本病主要诊断方法。上消化道钡餐对第Ⅲ型的鉴别诊断有特殊意义。囊肿切除已取代囊肿引流手术而成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但切除方法因囊肿分型不同而异。本文强调囊肿内引流术后的病人应尽早接受囊肿切除及胆道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手术方法对肝功能改善的作用及其长期疗效的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4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1.5~14岁。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确诊后行囊肿及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术前、术后1周分别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TBil、直接胆红素(DBil)、ALT、AST]进行比较。结果 41例患者术前检测TBil和DBil,其中27例术前高于正常值,其术后TBil和DBil值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14例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术后TBil和DBil值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1);两者术前ALT和AST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且术后均明显下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随访37例预后良好。2例患者术后肝胆管结石伴胆管炎,两次手术经原吻合口处切开取石后缓解。其中1例伴有左肝外叶纤维化,予切除部分左肝。2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了并发症,1例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肠黏连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结论囊肿及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