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谈药师在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药师在医院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和问题,呼吁临床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药师在监测工作中应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水平。结论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药师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明礼 《安徽医药》2007,11(3):260-261
目的 探讨药师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加深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结合临床开展工作.结果 结合临床发挥药师专业优势,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水平.结论 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贾立华  刘泽源 《中国药业》2011,20(21):51-53
目的探讨药师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和药品安全警戒中的责任和作用。方法采集医院2006年至2009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据、合理用药监测(PASS)软件审查数据和处方评价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报形式得到改进,医院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及时发布药物警戒信息,有效预防了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结论药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促进药品安全监测工作的开展,推动医院的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充分发挥护士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中的作用,做好基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方法从护士工作的特点出发,具体阐述护士在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评价中的突出特点,肯定护士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优势。结果与结论通过实践,护士在报告和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工作中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充分利用护士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实施主动监测,可以提高报告和监测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药剂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明晰药剂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中的任务,分析其作用。结果药剂师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的主力军,可以全面了解药品的使用信息及发展趋势,及时与医师、护士、患者进行沟通,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作出判断和评价,收集相关信息,监测新引进药物的应用情况,能够有效减少药源性损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结论明晰药剂师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的主体责任,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院5年来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如何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提高报告质量方面,发挥全院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不仅增加报告数量,同时也提高报告质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建立与人员的培训,使全院医药护人员感到人人有责,有义务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和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加强业务学习,有效地开展临床用药监护。护士参加ADR监测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许多工作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密切观察有无ADR发生,认真填写ADR报告表,通过几年工作,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护士在这项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通过ADR信息资料,进一步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对机体的危害,在提高自身临床用药监护水平的同时,也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王维忠 《中国药业》2011,20(21):53-54
目的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信息利用能力。方法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利用情况,探讨影响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利用的因素。结果与结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影响分析其信息利用。医疗机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有医生、护士、药师等密切配合,才能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分析工作,从而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8.
《天坛药讯》2005,17(4):13-14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采取的一项举措。《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更加积极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9.
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6例报告中抗感染药居首位。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浅谈我院3年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体会,强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工作,为医院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提供信息,促进医院的整体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杨永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145-146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旨在为指导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科室上报的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按抗菌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以静脉给药为主,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占41.07%)、喹诺酮类药物(占19.64%)及大环内酯类(占14.29%)居于前三位,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较严重的有过敏性休克。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玲  张莉莉  李少丽 《中国药事》2002,16(5):286-288
安全、合理用药,直接关系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手段,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系统化,现代化,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及今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张毛毛  郁晓梅  刘军  蒋磊 《安徽医药》2013,17(11):1990-1992
目的探讨亳州市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的中老年人不良反应/事件构成比高(29.29%),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59.8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用药所占比例最大(84.51%),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46.49%)。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35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和分析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抗感染的类型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5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中,以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14例,占31.93%);其次为头孢菌素类(67例,占18.77%)。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162例,占45.38%),其次是消化系统(93例,占26.05%)。抗感染药用于抗感染以呼吸系统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52例,占42.58%),其次是术后抗感染(79例,占22.13%)。结论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重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熟悉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安全,协助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本院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综述。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用药过程应严密监视其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结论通过合理使用可以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信息收集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信息收集是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医院如何收集和运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对该院的149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A program coordinated by a drug information service to improv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reporting in a hospital is described. At a 520-bed teaching hospital, the drug information service was asked to design a new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ing system that would encourage clinicians to report ADRs. A new system was implemented on a general medical unit: A physician, pharmacist, or nurse telephoned the drug information service when an adverse drug reaction was suspected, and drug information personnel followed up on the report, completing all subsequent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ation. A standard algorithm was used to evaluate causality of the reported reactions. Pertinent data were entered on a form and retained in the drug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primary physician's approval was obtained before a reaction could be reported on an FDA drug-experience form. Drug information service personnel reviewed the ADR data monthly to detect any trends that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and to prepare a report for the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committee. Nurses, physicians, and pharmacy personnel were oriented to the new system before its implementation and were subsequently informed about reported ADRs and use of the system through newsletters and meetings. In the initial three-month period, 23 ADRs involving 19 drugs were reported from the medical unit; in a six-month period befor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ystem, no ADRs had been reported. This ADR reporting system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drug information service wa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reporting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9.
35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2007年~2010年6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358例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患儿年龄0~3岁169例,占47.20%;与抗菌药物有关的327例,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以儿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共59例,占47.58%。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9例,占23.39%;消化系统27例,占21.77%;严重及少见不良反应10例,占8.0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11例,占89.52%。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