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三种固定方法固定绵羊口腔上皮。根据对不同固定剂的反应,区分出两种类型膜包颗粒。硬腭上皮含Ⅰ型颗粒,其颗粒的内部结构随固定方法不同而变化。齿板和丝状乳头上皮含Ⅱ型颗粒。不同固定剂对此型颗粒的超微结构不引起明显变化。两型颗粒均存在于软腭上皮中。根据不同固定剂对膜包颐粒的影响,Ⅰ型颗粒可能富含糖蛋白和脂蛋白,Ⅱ型颗粒存在含游离氨基的磷脂类。在硬腭和软腭上皮中,伴随膜包颗粒数量减少,朝向上皮游离面的细胞膜表面覆盖了一层电子致密物质。此物质对不同固定剂的反应与Ⅰ型颗粒的内含物相同。这层表面物质可能与上皮的渗透屏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用过碘酸——氮基硫脲——蛋白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绵羊口腔真角化上皮(硬腭、齿板和丝状乳头)和类角化上皮(软腭)中两型膜包鞭粒的糖蛋白性质。Ⅰ型颗粒(硬腭和软腭)的周边内含物富含糖蛋白,而中央内含物不具有糖蛋白的性质。硬腭和软腭上皮中,被覆于上皮细胞胞膜表面的电子致密物富含糖蛋白。这层物质来自Ⅰ型颗粒。这些糖蛋白物质可能是上皮渗透屏障的组成成分之一。Ⅱ型颗粒(齿板,丝状乳头和软腭)不与过碘酸——氨基硫脲——蛋白银方法反应。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无机二氧化钛(TiO2,20~35 nm)纳米颗粒进入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后的超微结构变化及毒性效应的影响.方法:将TiO2纳米颗粒与HaCaT细胞共孵育4 h后,收集细胞.采用透射电镜观察TiO2纳米颗粒引起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在细胞内的分布;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TiO2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后引起的细胞凋亡和坏死;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TiO2纳米颗粒对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TiO2纳米颗粒通过吞噬方式进入细胞.实验组里TiO2纳米颗粒呈簇状存在于HaCaT细胞内,并使细胞有较大损伤;细胞质有溶解现象,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嵴结构紊乱,并肿胀崩解;核周间隙扩大、核固缩.结论:TiO2纳米颗粒具有的毒性效应能够损伤HaCaT细胞超微结构并且抑制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纳米SiO2悬液加入培养的HaCaT细胞中,在37℃,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共同孵育4h,收集细胞制样,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纳米SiO2粒径为40~50nm,在不同浓度下均能进入细胞并对细胞器造成影响,影响的严重程度与纳米SiO2颗粒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吞噬作用和直接穿膜两种方式进入细胞,通过其表面能和离子效应影响细胞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8.
恶性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恶性颗粒细胞瘤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组织学起源。方法:对3例恶性颗粒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49岁。部位分别为颈部1例,右大腿2例。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年半及7年复发,并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上3例与良性颗粒细胞瘤十分相似,局部区域出现梭形瘤细胞,空泡状核及明显的核仁,其中1例在肿瘤的周边部可见到瘤细胞与外周神经束支之间有直接移行关系。免疫酶标结果显示瘤细胞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例电镜检测显示胞浆内充满膜包被复合性溶酶体。结论:对临床明显恶性而组织学上却极似良性的恶性颗粒细胞瘤,以下几点能提示恶性诊断:(1)肿瘤超过4cm;(2)核分裂象超过2个/10HPF;(3)核呈空泡状并有明显的核仁;(4)出现梭形瘤细胞;(5)有肿瘤性坏死。此外,免疫组化标记及超微结构观察有助于鉴别诊断及揭示组织学起源。 相似文献
9.
大鼠输卵管粘膜上皮纤毛细胞游离面纤毛密集而整齐,生殖周期中未见明显的去纤毛,复纤毛的变化;细胞内线粒体丰富,核上区线粒体的电子密度较其它部位高,在动情间期,细胞内线粒体电子密度明显降低;细胞内线粒体退变地动情期,于动情后期加剧;溶酶体始见于动情期,动情后期及动情间期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用透射电镜观察并结合立体定量法研究了慢性镉中毒时小鼠睾丸生精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为:(1)支持细胞明显受损,细胞核增大,细胞器出现变性变化,有的支持细胞呈现坏死现象,(2)各级生精细胞有不同程度损伤,生精小管管腔内常见未成熟精子和畸形精子。(3)支持细胞的细胞连接被破坏,血-生精小管屏障部分瓦解,本还对慢性镉中毒时影响精子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支持及其细胞连接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是生精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观察佛波脂和二甲基亚砜联合诱导人肺腺癌GLC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佛波脂(TPA)和二甲基亚砜(DMSO)联合诱导分化剂对人肺腺癌GLC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经过TPA和DMSO联合诱导的人肺腺癌GLC细胞增殖以及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经过联合诱导分化剂作用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扁平铺展状态,细胞核质比例变小,核仁数量减少。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细胞边缘丝状伪足减少,片状伪足增多,核形态较规则,核内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数量增多,结构趋于正常。结论 TPA和DMSO联合诱导能够一定程度改变GLC细胞恶性形态结构特征并对GLC细胞具有一定的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应用手术显微镜、光、电镜观察了不同胎龄晶状体囊的血管、晶状体囊及晶状体上皮超微结构的发育.其结果表明:囊的前面的血管是来自虹膜小环.囊后面的血管是来自透明动脉.血管随胎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至第32周完全消失.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发育是:随胎龄增长上皮细胞由立方形→低立方形;核由长椭圆形→扁椭圆形.胞质中各种细胞器逐渐减少.但细丝逐渐增多,此提示晶状体的弹性与日俱增.而粗面内质网在胎龄第5~6个月时最为发达,这说明晶状体蛋白质的合成旺盛,以提供晶状体上皮向晶状体纤维过渡所需的物质基础.文内并就先天性和后天性白内障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猪隐孢子虫内生发育虫体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猪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uis)sucp分离株在5日龄仔猪体内内生发育虫体形态结构和寄生特点。结果发现,感染前期和高峰期,在盲肠、结肠和直肠有虫体寄生,而感染后期仅在直肠上发现虫体,并且多集中在肠腺区域。实验观察到滋养体、裂殖体、大配子体、合子和孢子化卵囊等不同阶段的虫体。虫体周围一定区域的微绒毛融合、萎缩或倒伏,肠粘膜上的微绒毛明显脱落。中期滋养体营养器和致密带之间有一层较宽的特殊结构,并且该结构到后期滋养体和裂殖体阶段消失,这层特殊结构尚未见文献报道。在带虫空泡内膜与虫体外膜形成的致密带上方存在典型的呈竖向或斜向排列的纤维塞状结构(microfilament plug)营养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正常人表皮郎格罕细胞MBirbeck颗粒(LG)怍了超微结构观察。计数十个细胞中146个LG的各种切面形态和出现频率,结果为:杆状占53.4%,球拍状占8.2%,泡状占7.5%,弧状占15%,环状占11%,同号状占4.8%六种。LG长约100-500nm,杆部宽为40-50nm,泡直径为70-350nm,环状的环厚为25-50am。本结果提示LG的本体结构除扁盘状和扁盘泡状外,还可能存在扁盘杯状的立体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鸨胃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鸨前胃及肌胃超微结构,为大鸨人工饲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前胃粘膜柱状上皮细胞核上方分布着大量直径约0.2-0.8μm的致密颗粒,核周围可见许多泡状结构。前胃乳头内腔上皮细胞则为柱状粘液细胞,核上方胞质中充满着大量的粘原颗粒。深腺细胞根据核形态及线粒体结构差别可分两种.肌胃粘膜及直管腺上皮细胞的圆形核上方形成许多分泌颗粒,根据其分泌颗粒的结构分为两种细胞,一种分泌颗粒为均质圆形,另一种为纤维状的。两种细胞形成的分泌物参与类角质膜的形成,在腺管底部至粘膜表面 形成的类角质膜的超微结构有所不同。结论:大鸨胃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以正丁酸钠为平行对照,比较观察鲎素和癌细胞诱导分化物对人胃癌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经2.0 mg/L鲎素、2.0 mmol/L正丁酸钠和1.0 mg/L鲎素+1.0 mmoL/L正丁酸钠组合处理的人胃腺癌BGC-823细胞.结果光镜观察显示,鲎素和正丁酸钠以及鲎素+正丁酸钠处理的BGC-823细胞形态均较为一致,细胞体积增大、趋于扁平铺展状态,细胞核质比例减小,细胞核形状较圆整,核仁数量减少.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经鲎素、正丁酸钠及其组合处理的BGC-823细胞均出现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细胞边缘丝状伪足减少,片状伪足增多;细胞核形态较规则,核内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质内线粒体增多,结构较为一致,高尔基复合体呈较为典型发达状态,并出现粗面内质网增多和多聚核糖体减少等变化.结论鲎素具有与正丁酸钠等诱导分化物相似的改变人胃癌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表型特征的作用,和与诱导分化物协同加成的诱导分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不完全脑缺血大鼠心房特殊颗粒变化的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应用形态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了心房特殊颗粒的变化与脑缺血的关系。实验用中老年 Wistar大鼠 ,采取双侧颈总动脉夹闭 2 h后去夹再灌流的方法制作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于再灌后 6h、2 4h、3 d及 7d,处死大鼠 ,在 10 0 s内取出右心耳 ,常规超薄切片及染色 ,电镜观察心房特殊颗粒的变化并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显示 :脑缺血再灌后 6h,心房特殊颗粒几乎释放殆尽 ,2 4h及 3 d数量明显减少 ,颗粒变小 ;形态计量研究表明 ,缺血再灌组大鼠心房特殊颗粒的体积密度、面数密度、数密度及颗粒的平均直径 ,除 7d者外 ,其余均比假手术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 P<0 .0 1,P<0 .0 5 )。本实验结果表明 ,心房特殊颗粒内所含的心房肽参与早期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遏制脑细胞损伤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