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电双频指数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超 《医学综述》2013,(19):3645-364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汉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实施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 ~60、对照组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70 ~100 mm Hg实施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T5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值及麻醉药用量,拔管和苏醒室留观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缩短了苏醒室留观和拔管的时间(P<0.05).结论 依据脑电双频指数实施全身麻醉能减少老年患者麻醉药用量,准确评估麻醉深度,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2.
苏春蕾  吴文冬  赵辉 《海南医学》2010,21(18):28-29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老年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B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两组均行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使BIS值维持在50-60之间。记录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5min(T5)的循环指标,麻醉药用量、平均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前和拔管后1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切皮、术中探查时和手术结束时的SDP、DBP和HR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用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拔管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的指导,可以预防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用量,从而提早苏醒时间,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杨晓辉 《现代医学》2014,(11):1336-133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91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BIS监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50),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后,手术结束时,清醒拔管前、后5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随访术中知晓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比、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及两组间各时间点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各时间点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与全身麻醉诱导前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术中知晓情况以及术后认知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技术应用于指导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促进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观察患者在不同丙泊酚靶控浓度时反应熵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情况及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存在负相关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插管时、停药时、拔管时患者的血压变化分别为(23±6.4)mmHg、(25±6.9)mmHg、(15±7.2)mmHg,血压变化波动较小,患者的血压在麻醉中保持平稳。结论脑电双频指数麻醉监测方式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婷  方才 《安徽医学》2003,24(3):67-7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普及和脑电分析技术发展,无创性脑电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倍受青睐.由脑电分析技术所衍生出的各种脑电参数如脑电双频指数、边缘频率、中间频率等[1~2],尤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能便捷、客观、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变化,据此监测或判定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并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结合近期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吴莉  郭春燕  薛明明 《吉林医学》2013,34(2):214-2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各类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103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体征等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而观察组则采用在对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变化的详细监测及指导下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详细记录所有两组患儿手术中血压、心率、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并对两组患儿上述数据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BIS值、C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详细监测BIS与CSI变化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全身麻醉的方法,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此方法能有效起到稳定患儿血流动力、生命体征及减少术后苏醒时间及麻药用量的作用,故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麻醉诱导前连接BIS监测仪,术中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深度指导用药;对照组术中根据血压、心率(HR)、手术情况及操作者临床经验调整麻醉药用量.记录患者T0~T6平均动脉压(MAP)、HR、酸碱度(pH)、剩余碱(BE)、乳酸(Lac)、血糖(Glu)及皮质醇(Cor)值,记录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结果 两组T0~T6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BE、Lac、Glu和Co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IS指数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可控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刘志慧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03-190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行心脏手术92例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协助医师相应改变心脏麻醉药量,指导心脏麻醉实施快通道技术。即术毕1~6h拔出病人气管导管,恢复自主呼吸,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结果46例实验组病人,心脏麻醉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病人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平均(5.52±3.06)h,和对照组比有差异显著性(P<0.01)。无并发症出现,符合快通道心脏麻醉要求。芬太尼用量(12.79±5.79)ug/kg;病人住院费用(3.0122±1.3763)万元。由于镇静药减少,呼吸机带管时间缩短,相应减少住院费用。结论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指导下实现快通道心脏麻醉安全可行,实施快通道麻醉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达到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麻醉中麻醉深度的精确监控对麻醉医生或患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的150多年间.麻醉医生主要依赖患的肌张力、呼吸状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帮助评价麻醉对大脑的效应.这些评价指标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不强。在监测麻醉深度的应用性上欠佳,但它们对丁我们理解“全身麻醉”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麻醉深度监测应符合下列标准: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麻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高度敏感性(当患麻醉转浅时监测仪器必须明确提示),如果监护仪缺乏很高的敏感性。麻醉医生会因依赖监护仪而未及时加深麻醉从而导致患在麻醉过程中的清醒;麻醉深度的监测应该是经济实用的,  相似文献   

10.
11.
陈正斌 《中外医疗》2014,33(1):55-55,57
目的探讨考察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临床腹部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现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76例胸腹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手术过程中应用BIS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诱导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BIS值均有明显下降;插管时两组心率、血压均有明显上升;切皮与缝皮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均无明显变化.BIS明显下降。切皮时丙泊酚组患者的平均脉动压明显高于七氟醚组。当BIS在(50±5)范围内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都较为平稳。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能够提供数字化的麻醉深度监测,较传统的心率,血压等生命征监测更直观,作为成人腹部外科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小儿上肢显微血管外科手术时间长,麻醉深度管理困难。文中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患儿的基本情况,以监测麻醉深度,确定最佳靶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区间。方法将80例手指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氯胺酮诱导,臂丛神经阻滞后靶控输注二异丙酚,靶浓度为2.0、2.5、3.0、3.5μg/ml。记录患儿术中体动、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95%的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PONV)情况及术中相应BIS值。结果 BIS值与二异丙酚的靶控浓度呈良好负相关(P<0.01)。3.0μg/ml组的效应室靶浓度(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Ce)达到靶浓度即刻BIS值49±6,效应室浓度稳态后30min BIS值46±5。SpO2<95%例数、术后苏醒时间远低于3.5μg/ml组(P<0.05),术中体动次数较2.0、2.5μg/ml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恶心呕吐4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二异丙酚靶浓度设定为3.0μg/ml,麻醉深度最佳,术后苏醒较快。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有助于麻醉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实施全麻时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差异与相关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全身麻醉患者35例,同时监测患者IoC与BIS。采用分步诱导法,丙泊酚TCI输注。记录并比较丙泊酚血浆浓度1.5μg/mL~4μg/mL时IoC与BIS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对比患者基础、意识消失、意识恢复以及插管前后IoC与BIS值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基础IoC与BIS值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两者均低于基础值(P<0.05)。意识消失时IoC值为49.9±4.35,低于BIS(P<0.05)。清醒时IoC为80.4±4.71,高于BIS(P<0.05)。随着丙泊酚血浆浓度升高IoC与BIS直线下降。丙泊酚血浆浓度4μg/mL时IoC为49.3±4.05,较前一浓度下降不明显(P>0.05),与BIS(42.7±6.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时BIS与loC值的相关系数r为0.971(P<0.01),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插管时IoC为55±5.37,高于插管前,并高于同期BIS值(P<0.05)。结论:丙泊酚TCI实施全身麻醉时IoC能良好地反映患者意识水平,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实时反映气管插管刺激对于脑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在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30例,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手术期间通过连续监测BIS、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调节给药剂量调控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毕拔管时间、术后1、2 h麻醉恢复和简易智能评分.结果 麻醉诱导期BIS组丙泊酚用量、血压下降的程度、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S组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后1、2 h简易智能状态(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总用量BIS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控麻醉用药,可预防麻醉过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门诊无痛人流手术孕妇的麻醉过程及恢复意义.方法:将160例择期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门诊行无痛人流手术的孕妇,随机分为BIS监测组(A组)与常规监测组(B组),每组8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异丙酚2.0 mg/kg负荷量后,异丙酚的维持量A组根据BIS值调节(维持在4...  相似文献   

16.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丙泊酚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丙泊酚一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手术的门诊或住院病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反馈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观察记录注药前(T0)、意识消失时(T1)、扩张宫颈时(T2)、术毕清醒时(L)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BIS值变化情况,并记录丙泊酚使用总量、患者苏醒时间、手术时间、追加丙泊酚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注药前(T0)相比,两组患者在T1、T2时点MAP值均显著下降(P〈0.05),但A组MAP下降幅度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T1、T2时点BIS值均显著下降(P〈0.01),但B组下降幅度比A组大(P〈0.05)。A组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B组(P〈0.01)。结论: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小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明显提高宫腔镜手术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率变异性和脑电双频指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同时间点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及评估。方法 10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颅内占位须行开颅手术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前30min均给予力月西0.1 mg/kg、阿托品0.01 mg/kg肌注。麻醉诱导:力月西0.1 mg/kg,芬太尼4μg/kg,异丙酚2mg/kg和维库溴铵0.15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5min内不给任何麻醉药。呼吸机参数: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10 ml/kg,I∶E为1∶2。麻醉维持:术中持续输注异丙酚8-10 mg/(kg.h),维库溴铵1-2μg/(kg.min)、芬太尼28-34μg/(kg.h),持续吸入异氟醚0.8%-1.2%。实时监测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BP)、呼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率变异性(HRV),分别于入室静卧10 min后(T0)、诱导后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切皮时(T4)、颅骨钻孔时(T5)、颅内操作时(T6)、停药时(T7)和拔管时(T8)9个时间点监测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和心率变异性。结果所有患者BIS诱导兴奋期过后忽然下降(P〈0.01),之后至停药时在41.81±16.32-56.06±14.27波动,拔管时恢复至65.63±13.86,但与基础值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HRV值诱导时明显下降(P〈0.01),之后趋于平稳,从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HRV在42.56±7.30-48.50±6.50。结论 BIS联合HRV可用于颅脑手术的麻醉深度监测,并对麻醉深度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使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对危重病人麻醉深度进行监测,探讨是否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减轻对病人循环、呼吸、肝肾功能的抑制,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危重病人麻醉的风险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4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危重病人,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BIS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用量使患者BIS值保持在40~60,两组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0μg/kg。记录诱导前、插管后5min、开皮后5min、开皮后1h及手术毕5min所测定的MAP、HR、SpO2、BIS值的变化以及丙泊酚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明显,两组患者插管后5min血压均较诱导前降低,对照组在插管后5min下降较BIS组明显,BIS组异丙酚使用量要比对照组少。结论在危重病人手术麻醉过程中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可以减少异丙酚用量,提高病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静脉全身麻醉下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8例ASA I~Ⅱ级拟行腹部手术静脉全麻的病人,术中通过调节分钟通气量随机使PETCO2:分别达到35、45、35、25、35mmHg(1mmHg=0.133kPa),每个PETCO2水平稳定15min,每次调整后10min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并记录BIS变化。结果在PETCO2 25mmHg期间BIS增加,与第1个PETCO2 35mmHg、PETCO2 45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一定PETCO2值范围内,脑电双频指数与PETCO2呈负相关。结论PETCO2的改变可引起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在麻醉监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赵抗美  潘妙君  冯智英  祝胜美 《浙江医学》2005,27(2):148-149,F003
全麻中由于普遍地应用大剂量镇痛药和肌松药,麻醉深度的监测又不完善,发生术中知晓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发生率为0.1%~2%,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因此,麻醉深度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是目前最好的无创监测方法.本文旨在比较BIS、AAI监测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时麻醉深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