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2.
<正>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同类之论《内经》尚有:“肝者,中之将也”(《素问·奇病论》)、“肝者,主为将”(《灵枢·师传》)、“肝为之将”(《灵枢·五癃津液别》)。古今医家对“肝者,将军之官”注释大致相同,均认为:此用“将军”刚强躁急、智勇双全、勇而能断的职能与特性,比喻脏象之肝,其性亦“勇而能断”、“性动而急”、“气勇善怒”、“气急而志怒”,“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容易亢盛”,“肝主谋虑、决断,好象是智勇双全的将军”,“肝在十二官中,属将军之官,好比将军的足智多谋”,“古人用将军征战  相似文献   

3.
十二足厥阴肝经1.大敦穴当足大趾,肉起如敦状之三毛处是穴。考肝为木脏,主春主生,故名大敦2.行间行者经过也,穴在足大、次趾之间,《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故名行间。3.太冲《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  相似文献   

4.
辛散补肝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这是《内经》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于临床立法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谓“辛”,是指药物之味,“欲散”,是指肝之性质。肝之特性,欲散而苦敛,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疏泄条达,则宣畅气血,气血调  相似文献   

5.
肝大是一个体证。早在《内经》的《灵枢·本脏篇》就有“肝大”之论述。《景岳全书·积聚》云:“盖积者,积垒之谓。“此言肝大是肝之“积”所致。属“肝积”或曰“肥气”之范畴。肝脏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有贮存血  相似文献   

6.
<正> (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语,是《素问》故训中的一大疑案,旧说纷如聚讼,迄无定谳,其中较有影响的如王冰说“胆者,中正刚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李杲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者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张介宾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五藏皆  相似文献   

7.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尚未引起医家重视。肝虚方症.多立肝阴虚、肝血虚.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体阴用阳、内寄相火、闭、气)易亢进,阴(血)易亏损。如朱丹溪在《将致余论》载:“阳有余.阴不8”。然而.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中并非罕(.兹将再对w气虚、肝阳虚的浮浅认识.参考他人之见.加以叙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前帝内经。已入了关于“肝气虚’他论述。。李问·卜古工舆论日:“丈夫七八气表.筋J一主动、”《灵枢·乍伸篇》云:“肝气虚叫D.实则怒。”近代名医面铺周在《蒲辅用医疗…  相似文献   

8.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四大内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方盛衰论》说:“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灵枢·逆顺篇》:说:“脉之盛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祖国医学很早就有类似的记载,譬如《素问》中所说“邪在肝则两胁下痛”,《灵枢》所说“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难经》说“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等,主要就是指的本病。历代医家根据本病特点将其证治大致纳入肝积、积聚、肝气、胁痛等门中,基本上以脏腑证候为出发点,以肝经为主进行辨证论治。本病从胁痛、肝脾肿大、厌食为主证,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治法以疏肝实脾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望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为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如《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又如《灵枢·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这说明了通过望色,可测知所病之脏腑。为此,笔者于八三年以来,共收集了120例“神经衰弱”患者的中医望诊资料,重点就其中出现睑缘青紫的115例资料,进进了初步整理。现将整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2.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13.
浅谈元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元气和元气学说 何谓元气,《说文解字》曰:“元,始也,见《尔雅·释诂》。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可见元气即原始的最初的气。元气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人已认识到“宇宙生气”(《淮南子·天文训》),即宇宙大爆炸出现的“混沌”状态为气。并认为这种气不停运动变化,气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本乎天者为天气,本乎地者为地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万物皆由元气所化生。如王充《论衡·言毒》中说:“万物之生,全禀元气”。《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14.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胆附于肝,其经脉落肝,《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胆在肝之短叶间。”肝胆疾患与情志有关,而胆气盛衰常涉及情志活动变化。临床上某些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精神情志病变也从胆来论治。胆内贮藏胆汁,《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府。”“十一脏取决于胆。”胆汁疏泄下行,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忧郁;酒食  相似文献   

15.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16.
心悸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症,大多医家从心肾论治。笔者受前贤启发,对有些心悸病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略论于下。1 文献溯源 前贤从肝论治心悸,较多专题论述。肝郁致悸始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并载解郁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明·虞搏《医学正传》曰:“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清·李冠仙《知医必辨》对此亦有论述“肝气一动……又或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汉·华佗《中藏经》提出肝热致悸“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睡中惊悸。”金·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犯悸。”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阴虚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乃劳损之  相似文献   

17.
23.论汗下缓急的治疗〔原文〕: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0)按:本节当分作两截读。前半截,即《灵枢·五色》第四十九“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的译文。后半截,即《灵枢·五色》第四十九“病生  相似文献   

18.
1 肝病辨治 三纲为主 《肝病证治》是《西溪书屋夜话录》(残本)唯一留 存于后世对肝病证治进行论述的医书。由清·王泰 林(1798-1862) 所著,作者通过对前人治疗肝病方 法的归纳,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王泰林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 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 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重点强调肝病虽然复 杂而变化多端,应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 辨证施治。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以条达通畅为顺, 若由多种原因引起抑郁则气机壅滞不利,肝气郁结 而为病。故肝病初起,首见气郁之证。始为气郁本 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由于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气郁则血瘀,肝病则可由气及血,致络脉瘀阻。本脏 气机失调则会致全身气机失衡而累及他脏病变,木 能克土,脾胃与肝同处中焦,肝气首先会影响脾胃运 化功能,造成肝脾不和,肝气犯胃;金克木,肝升肺 降,故肝气不利则肺气难平,形成肝气犯肺,肝气横  相似文献   

19.
学习《内经》“神”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现将《内经》中有关“神”的九种含义分述于后。1代表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五色篇》“积神在心,以知往今。”等。2代表巧妙、高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又说:“知一则为工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至…  相似文献   

20.
“卫出下焦”还是“卫出上焦”历代均有争议。两说均能从古典医籍中找到依据。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隋杨上善《太索·营卫气篇》则说:“营出中焦,卫出上焦”。《中藏经》亦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卫出上焦”。笔者试从“肾与免疫”的角度来探讨“卫出下焦”的机理。一、卫气抵御外邪的功能即机体免疫功能“卫气”亦称“卫阳”是祖国医学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